多發性骨髓瘤要做哪些檢查?

多發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統的一種惡性腫瘤,也就是人們俗稱的“血癌”的一種。雖則它可以累及身體的多個臟器,但是早期的症狀並不典型。腰背痛也好,心悸乏力也好,泡沫尿也好,都是中老年人生活中常見的症狀,那麼我們可以做哪些檢查進一步明確診斷(或者排除)?

1. 實驗室檢查

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抽靜脈血”。這其中包括血常規、外周血塗片、肝腎功能、電白電泳,血免疫球蛋白,血輕鏈,血鈣濃度等以及特異性的免固定泳。

其中,免疫固定電泳是為了明確患者的血液內是否存在一種稱之為M蛋白的異常免疫球蛋白。

血常規中通常會出現貧血,外周血塗片中可以觀察到紅細胞常呈緡錢狀排列。

隨著腫瘤負荷的升高,血液中出現血鈣升高,腎功能受損。免疫球蛋白的檢測一方面反應了增殖的異常球蛋白的量以及被抑制的正常球蛋白的水平,一方面可以和治療後的情況對比。

2. 骨髓穿刺

包括骨髓塗片、活檢、流式細胞學檢查、FISH(熒光原位雜交染色體檢查),以確定患者骨髓中是否存在“惡性骨髓瘤細胞”。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患者,尤其是病程早期,骨髓瘤細胞可呈灶狀分佈,單個部位骨髓穿刺不一定檢出骨髓瘤細胞,應做多部位穿刺及活檢。

3. 影像學檢查(拍片檢查)

一般可以選擇骨骼X線平片,CT/磁共振骨骼攝片和同位素骨 PET-CT 全身顯像。每種檢查都有各自的優缺點。

  • 骨髓瘤在 X 線平片上的典型表現是穿鑿樣、蟲蝕樣變及扁骨骨質缺損。普通X線攝影對硬體要求不高,經濟廉價,侷限性在於只有超過 30% 的骨小樑受累才能顯示出溶骨性損害,且不能用來評估對治療的反應。

  • CT(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發現溶骨性改變敏感度高,缺點是放射劑量高。

  • MRI(磁共振成像)在檢測骨病、評估溶骨損害方面較CT敏感,顯像更清晰,對脊柱和骨盆的病變、脊髓和(或)神經根壓迫、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敏感性高;對顱骨、肋骨、鎖骨、肱骨和股骨等常發生溶骨性病變的部位通常不能顯示。

  • PET-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對骨損的敏感性和特異度均高,對髓外浸潤病灶較其他方式更為敏感,因此為骨髓瘤首選的影象學檢查。

隨著檢查方法敏感性的增高,骨髓瘤的診斷率也越來越高。早期診斷,早期接受正規的治療,能讓更多的患者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避免嚴重的併發症發生。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劉佳醫師參與本文撰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