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的五大型別

醫學上一般根據房顫發病特點和持續時間,將它分為五大類。

初次診斷的房顫

就是指之前從沒有過相關病史而首次診斷的房顫。

初次發作房顫的人常有胸悶、心慌、氣短等不適,也有極少數患者沒有任何症狀,在體檢時偶然發現。

如果是初次發作,首先不要害怕和慌張,要儘早到醫院就診,心內科醫生會通過藥物或者電流來幫助異常心跳轉復為正常(竇性)心律。一般來說,初次發作不超過 48 小時的房顫,在儀器監測下可以直接用藥物復律,大多數患者的心律都能恢復正常。

如果初次發作的房顫沒引起重視,耽誤到發作時間超過了 48 小時,由於房顫可能引起心房內血栓,所以醫生在決定復律(轉復正常心律)之前,先要經食管做一個心臟彩超檢查,來“看看”有沒有血栓。如果沒有發現血栓,就可以在藥物抗凝治療的基礎上,立即進行藥物或電流復律。轉覆成功後,通常還需要繼續抗凝治療4個星期。如果超聲發現心房內已經有了血栓,接下來的處理會比較麻煩。因為這時候如果直接復律,有可能引起血栓脫落,血栓順著動脈血流到達全身各處,可引起腦血管或外周動脈栓塞等,後果很嚴重。所以醫生會先使用藥物抗凝治療三個星期左右,再複查心臟超聲,確認心房內血栓消失後,再給予藥物或者電覆律。

其他四類房顫

如果已經有房顫病史、而並非首次診斷,這種房顫根據發作以後的持續時間又可以再分為四個型別。

陣發性房顫

房顫發生後,可以在 7 天內自行恢復為正常的竇性心律,叫做“陣發性房顫”。這種情況主要根據腦卒中(中風)的危險因素決定是否需要接受抗凝治療,同時注意預防今後復發。

持續性房顫

如果超過 7 天還沒有自行恢復為正常心律,需要醫生使用藥物或者電覆律治療而恢復正常心律的,稱為“持續性房顫”。如上文所說,這種情況在復律前後也需要做心臟超聲檢查、以及使用藥物抗凝。並且在轉復為正常心律之後,還需要繼續藥物抗凝和維持正常心律的治療。

長程持續性房顫

如果房顫持續時間超過 1 年,並且患者仍希望恢復正常心律,這稱為“長程持續性房顫”。針對這種情況,目前有導管消融、起搏治療、外科治療、左心耳封堵等多種治療方法。

永久性房顫

還有一類房顫,醫生給予多種復律治療措施,仍然無法轉復正常心律,患者本人也不再期望復律,這稱為“永久性房顫”。這時候主要的治療目標是抗凝和控制心室率。

五大型別,動態演變

綜合來看,這五類房顫相互間有可能出現轉化,比如陣發性房顫有可能變為持續性房顫,而持續性房顫經過導管消融治療後,可能變成“陣發性房顫”,所以這種分類沒有絕對界限,而是一個動態演變過程,與房顫病程進展有一定關係。

瞭解房顫的型別和互相的轉化關係有什麼意義呢?這有助於我們全面認知房顫,認識到房顫可能是一種終身伴隨的慢性病,得了房顫需要配合醫生進行長期的綜合治療,而不是期盼“一勞永逸”。

目前,即使是醫學界,對房顫的認知也還不夠深入,隨著醫學的發展,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出現新的房顫分類體系,如果能針對病因進行分類,就更有助於治療策略的選擇。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