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新藥是不是比老藥好?

近年來,一些新型的非典型(或稱“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陸續上市,如帕利哌酮、伊潘立酮、魯拉西酮等。很多人便來諮詢醫生:“新上市的藥物是不是一定比老藥好?”

醫生的回答通常是:“並不一定!”

為什麼這樣說呢?讓我們先來簡要了解抗精神病藥物的發展。

傳統的抗精神病藥物有明顯的神經系統副作用,所以被稱為“典型”或“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常見的有氯丙嗪、硫利達嗪、奮乃靜、氟奮乃靜和舒必利等。但它們常會導致一種被稱為“錐體外系反應”的神經系統副作用,表現為急性肌張力障礙(如眼上翻、斜頸、面部扭曲等)、靜坐不能(來回走動、原地踏步、焦慮等)、帕金森病綜合徵(運動過緩、寫字越來越小、慌張步態、面具臉等)、遲發性運動障礙(舌或口脣周圍輕微震顫)。

後來誕生的“非典型”或稱“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很少有錐體外系反應,常見的有氯氮平、利培酮、奧氮平、喹硫平、齊拉西酮和阿立哌唑等。

選擇抗精神病藥物時,醫生主要遵從個體化原則,根據每個人的症狀和對不良反應的耐受情況來定。

  • 病情穩定期,劑量可酌情減少,但需要足療程治療。
  • 對於復發者,應根據既往用藥情況來選藥:若效果好,則繼續使用原來的藥物,以免新換藥物不適合患者,耽誤治療;若已達治療劑量仍無效,可酌情加量或考慮換藥。

醫生還會在選藥時考慮不良反應,以免引起或加重精神症狀,影響生活質量。

抗精神病新藥各有利弊

對於上面提到的抗精神病新藥而言,它們針對某些症狀可能更好,但每種藥都有一定的副作用。

1.帕利哌酮

帕利哌酮於2006年獲美國FDA批准上市,成為自2003年以來FDA批准的第一種精神分裂症新藥。2009年,它又在中國獲批上市。

作為新藥,帕利哌酮的優勢在於,它不會抑制體內一種叫作“細胞色素CYP450”的藥物代謝酶,對經此酶代謝的藥物不產生影響,可同時服用。

此類藥物包括:

  • 控制心率:普萘洛爾;
  • 降血壓:厄貝沙坦、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維拉帕米;
  • 降血脂:瑞舒伐他汀、阿託伐他汀、非諾貝特;
  • 抗生素:紅黴素;
  • 抗真菌藥:伊曲康唑、氟康唑;
  • 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潑尼鬆龍、環孢素、他克莫司;
  • 降糖藥:格列本脲。

另外,它在改善陽性、陰性、情感、認知症狀上的效果都不錯,而且患者用藥時的主觀感受比其他藥物更好,可用於首發、復發以及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效果或耐受性不佳者[1]

帕利哌酮對肝臟的不良反應也小於以往的抗精神病藥物[2]。它對體重的影響也小於氯氮平、奧氮平和喹硫平[1]

但帕利哌酮也有一些不良反應,常見的有:靜坐不能、肌張力增高、震顫、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噁心嘔吐、腹痛腹脹、胸悶氣短、尿頻尿急、排尿困難等)以及高泌乳素血癥(閉經、泌乳、不孕、性功能減退、肥胖)等。如出現上述副作用,且難以忍受,請及時和醫生溝通。

2.伊潘立酮

伊潘立酮於 2009 年在美國獲批上市。它能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陰性症狀(如反應遲鈍、情感和語言平淡、迴避社交等),而這一直以來都是個“老大難”的問題。伊潘立酮的副作用也相對較少,不會使體重快速增加,也不會誘導糖尿病,錐體外系症狀、高催乳素血癥、嗜睡以及認知能力下降等也較少發生。

不過,伊潘立酮會影響心臟功能,有心血管疾病者應充分告知醫生,謹慎使用。

抗精神病新藥伊潘立酮怎麼樣?

3.魯拉西酮

魯拉西酮是日本研製的一種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於 2010 年被美國批准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用於急性期治療有較好的效果,還可改善認知症狀和情感症狀。

不良反應方面,魯拉西酮一般不引起明顯的體重增加,也不會導致血糖、血脂代謝紊亂以及心功能下降[3]。常見的副作用有嗜睡、靜坐不能、噁心、震顫、焦慮和催乳素升高等。另外,老年人服用此藥可能增加腦卒中和腦缺血的風險,也應慎用。

魯拉西酮在藥物間相互作用方面有明顯的短板。它要經過 CYP3A4(也是一種藥物代謝酶)的代謝,而此酶會受到酮康唑和伊曲康唑(抗真菌藥)的抑制,同時服用時會降低魯拉西酮的代謝,使其在血液中蓄積,造成噁心嘔吐、過度鎮靜、靜坐不動、帕金森震顫和運動遲緩。

小結

看到新藥上市,請不要一味覺得“新的就是好的”。只有適合自己的藥,才是最好的藥。您可以向醫生詢問,自己能否使用此新藥,醫生會在評估療效和副作用後給出意見。新藥一般會在大型公立三甲醫院試點上市。經過醫生同意,您可持處方購買。

另外,千萬不要覺得別人用的某種藥效果好,就私下去換藥、調藥。每個人的病情都有獨特性,表面看,您覺得自己和某人的病情相似,實際可能千差萬別。比如,別人的鬱鬱寡歡可能是抑鬱症的表現,而您的心情低落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後繼發的抑鬱表現。如果私自停用抗精神病藥而只吃抗抑鬱藥,非但不能治療症狀,反而會導致精神分裂症復發。

共同作者: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科醫生  肖婧美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