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宮頸活檢病理報告,怎麼“看”?

病理活檢是多數宮頸疾病確診的“金標準”。當您拿到一份充滿專業術語的病理報告時,可能感到“不知所云”。別擔心,本文就給您詳細梳理一下。

我們把宮頸活檢的結果大致歸為三類:

  • 炎症
  • 反應性改變
  • 腫瘤和瘤樣病變

宮頸炎症

如果報告單上出現以下字眼,意味著宮頸有“炎症”:

 “宮頸炎症”

如果您沒什麼不適,或者症狀輕微,一般不用治療;如果是重度炎症、出現真性糜爛或潰瘍等,醫生會查詢引起炎症的病原體,並針對性治療。

“宮頸息肉”

可以在婦科門診做個小手術摘除,但術後要遵醫囑複查,因為有些息肉可能會復發。

 “鱗狀上皮乳頭狀瘤樣增生”

這通常意味著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早期或恢復期,可以繼續觀察。

“慢性宮頸炎、伴顯著的淋巴樣組織增生”

這時,醫生會建議分泌物檢查,明確是哪種病原體感染,然後針對性抗感染治療,需要您定期複查。

宮頸反應性改變

所謂“反應性改變”,是指宮頸上皮在嚴重炎症和其他慢性刺激過程中,出現的一些變化,通常是良性的,極少數會惡變。

病理報告上“鱗狀上皮增生”、“上皮萎縮”、“假性不全形化”、“過度角化”、“ 鱗狀上皮反應性不典型”、“鱗化”及“不典型未成熟鱗化”和“腺體不典型”等描述,都屬於宮頸反應性改變的範疇。

一般來說,單純的宮頸反應性改變不用治。但如果有“腺體不典型性”(注意!不是“腺體不典型增生”,後者屬於癌前病變),醫生可能需要您查HPV,如果 HPV 16/18 陽性(這兩種亞型的HPV感染與宮頸癌密切相關)、年齡偏大或有宮頸癌家族史,最好做微波或鐳射治療,清除病灶。如果HPV感染陰性,定期複查就行了。

腫瘤和瘤樣病變

報告以下情況,提示可能有腫瘤或瘤樣病變。

良性腫瘤

如“子宮頸平滑肌瘤”、“腺纖維瘤”等,非常罕見,可以手術切除,通常結局比較好。

癌前病變

包括下面幾種情況:

  • 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CIN)

“CIN”是過去常用的一種分級方法,用來表示宮頸發生不典型增生的程度,從輕到重分為Ⅰ、Ⅱ、Ⅲ 三級。目前它逐漸被LSIL、HSIL代替,但有些醫院還沿用。

  • 低級別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

LSIL對應幾種情況:CIN Ⅰ級(輕度)、CIN Ⅱ級但免疫組化P 16陰性(癌變風險較低)、HPV感染導致的“扁平溼疣”和“挖空細胞”。

LSIL通常不用治,只需要每6~12 個月複查宮頸細胞學(TCT)和 HPV,如果發現有病情加重的“苗頭”,醫生會跟您溝通,必要時會建議做宮頸錐切術。TCT+HPV檢查連續兩次陰性之後,就可以暫時“解除警報”,轉為常規篩查。

  • 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

HSIL對應兩種情況:CIN Ⅲ級(重度)、CIN Ⅱ級伴P16陽性。

HSIL如果幹預不及時,有進展為宮頸癌的風險。醫生可能建議您做宮頸切除或消融治療,包括冷凍、鐳射、電凝、冷凝等。治療後,採用TCT+HPV 檢測方法隨診 20 年。如果隨訪中仍有HSIL病變,可能建議再次做宮頸切除術,如果不能重複切除,可能考慮全子宮切除。

孕婦發生HSIL怎麼辦?醫生確認沒有宮頸浸潤癌的證據後,可以先每 10~12 周複查TCT或陰道鏡,產後 6~8 周,醫生會再次複查,並根據結果制定治療方案。

  • 宮頸原位癌(AIS)

如果報告“原位癌(AIS)”,先別怕,AIS仍屬於“癌前病變”,並不等同於宮頸癌,並且是可以治癒的。不過如果“放任自流”,會越來越難治,因此一定要積極治療,不要等待。

如果您不打算再生育,可以切除子宮,否則可以做宮頸錐切術,但不建議做物理治療。手術中醫生會再次取病理,如果病理表明出現了“真正的癌”——浸潤癌,會建議您轉腫瘤科治療。

如果沒有發生浸潤癌,術後 6 個月複查TCT+HPV、陰道鏡和宮頸診刮,如果有異常,可能需要轉到腫瘤科;如果一切正常,也要長期隨訪。

本文共同作者: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婦產科 馮巖巖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