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懂肝癌的病理報告單?

肝癌的病理診斷報告一般由大體標本描述、顯微鏡下描述、免疫組化檢查結果、分子病理檢查結果等部分組成。

大體標本描述

大體標本描述即送檢組織的肉眼所見,包括送檢肝臟組織的大小,切面可見腫瘤的數量,腫瘤的大小、顏色、質地,與周圍正常組織界限是否清楚,以及周圍正常肝組織的顏色、質地等。

顯微鏡下描述

顯微鏡下描述首先分為原發性肝癌與轉移性肝癌。不同的起源決定不同的治療方法與預後。

  • 原發性肝癌統指起源於肝細胞和肝內膽管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其中以肝細胞癌和肝內膽管癌最為常見。
  • 轉移性肝癌指身體其他部位有惡性腫瘤病史,最常見起源於胃、腸的惡性腫瘤轉移到肝臟。

顯微鏡下形態是病理區別於臨床、影像的重要特點,主要包括腫瘤的組織學分型、分級和生長方式。

組織學分型

肝細胞癌的組織學型別常見有細樑型、粗樑型、假腺管型和團片型等,特殊型別有透明細胞型、富脂型、梭形細胞型和未分化型等。

分級

肝細胞癌的分化程度採用國際上常用的 Edmondson-Steiner 四級分級法,從輕到重分為 Ⅰ 級(高分化)、Ⅱ 級(中分化)、Ⅲ 級(低分化)和 Ⅳ 級(未分化)。

肝內膽管癌以腺癌最為常見,也可以出現多種組織學和細胞學特殊型別,包括腺鱗癌和鱗癌、粘液癌、印戒細胞癌、透明細胞癌、粘液表皮樣癌、淋巴上皮瘤樣癌和肉瘤樣癌。分化程度從輕到重分為 Ⅰ 級(高分化)、Ⅱ 級(中分化)和 Ⅲ 級(低分化)。

生長方式

腫瘤生長方式包括癌周浸潤、包膜侵犯或突破、微血管侵犯和衛星結節等,是術後復發風險的重要預測因素。

微血管侵犯 (microvascular invasion, MVI),也稱微血管癌栓,是指在顯微鏡下於內皮細胞襯覆的血管腔內見到癌細胞巢團(大於 50 個癌細胞),包括:

  • M0:未發現 MVI;
  • M1(低危組):不大於 5 個 MVI,且發生於近癌旁肝組織區域(不大於 1 cm);
  • M2(高危組):大於 5 個MVI,或 MVI 發生於遠癌旁肝組織區域(大於 1 cm)。

如果脈管內僅有少量鬆散懸浮癌細胞(小於 50 個),視為低度復發風險。

衛星結節(子灶)主要是指與主瘤分離的小癌灶,是總生存期差的預測因素。

免疫組化檢查

免疫組化檢查主要用於肝細胞良惡性腫瘤的鑑別、肝細胞癌與肝內膽管癌以及肝臟其他特殊型別腫瘤的鑑別、原發性肝癌與轉移性肝癌的鑑別。

肝細胞癌的常用標記物有 HepPar-1、GPC-3、CD34、pCEA、CD10、arginase-1、 HSP70、GS、 AFP 等。肝內膽管癌的常用標記物有 CK19、CK7、 MUC-1 等。

雙表型肝細胞癌是肝細胞癌的一種特殊亞型,表現為形態學上典型的肝細胞癌,同時顯著表達肝細胞癌和膽管癌的標誌物,因具有雙重表型特徵,惡性程度更高,預後更差,只能通過免疫組化檢查才能做出診斷。

分子病理檢查

分子病理檢查仍是目前研究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其對臨床的實際意義仍處於研究和開發之中。

病理報告的其他常見問題

關於肝癌的病理報告,患者還常常問到以下問題。

病理報告中的“伴壞死”是什麼意思?

壞死是腫瘤較常見的伴隨形式,可能由於腫瘤組織生長過快,腫瘤中央血供不足導致壞死,是腫瘤侵襲性的表現。

如果術前做過治療,則腫瘤組織的大片壞死也體現了術前治療的效果。

病理報告中的“伴脂肪變性”是什麼意思?

周圍肝組織脂肪變性主要由脂蛋白合成障礙導致,嚴重者俗稱脂肪肝,是一種可復性損傷,病因消除後可恢復正常。

腫瘤組織也可發生脂肪變性,即富脂型肝細胞癌,多化分較好。

病理報告中的“大、小細胞變”是什麼意思?

大細胞變是指肝細胞的核和細胞都增大,核漿比持保不變。伴有乙肝或丙肝肝硬化的肝臟內出現大細胞變,是後續發生肝細胞癌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大細胞變至少提示發生了傾向肝癌發病的慢性損傷。

小細胞變是指肝細胞體積減小,核漿比增大,細胞核呈擁擠表象。目前認為,小細胞變是明確的癌前病變。

參考文獻

  1. 湯釗猷,劉彤華,叢文銘,步巨集,陳杰,董輝,朱玉瑤,馮龍海,陳駿.原發性肝癌規範化病理診斷指南(2015年版)[J].臨床肝膽病雜誌,2015,31(06):833-839.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