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西藥和中藥對於治療心衰的價值?

心力衰竭的治療目的是改善病情、生活質量和活動能力,減少住院並延長壽命。雖然醫生觀察到部分中藥、如芪藶強心軟膠囊等,有一定的改善生活質量和活動能力、減少住院的作用,但只吃中藥不足以達到以上治療目標。

因此,醫生建議首先要堅持遵醫囑服用西藥,之後在醫生指導下可考慮加用一些中藥。但需要注意,部分中藥與心血管類西藥有相互作用,同時服用可能出現危險,在服藥前請諮詢醫生。

與中藥相比,醫生常用的幾種治療心力衰竭的西藥,作用機制、效果、可能的副作用等都經過了大量醫學研究的驗證,比較明確。下面簡要介紹一下。

首先,有三類藥物能改善心衰病情。

這些藥物短期服用,患者可能感覺不到病情好轉,但長期定量服藥確實會減輕病情、並延長壽命,部分患者擴大的心臟明顯縮小、並且功能好轉,所以一定要堅持服藥。

  • 第一類是β受體阻滯劑。這類藥物包括琥珀酸美託洛爾、比索洛爾及卡維地洛等。服用後心跳變慢是正常現象,醫生會根據情況調整藥物劑量。所以需要在病情加重或減輕時就診,並遵醫囑調整劑量。
  • 第二類是 ACEI(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或 ARB(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類藥物。前者包括依那普利、雷米普利、卡託普利及群多普利等,服用後血壓可能會降低,部分患者出現乾咳,此時應告知醫生,這有可能是藥物的不良反應,可能需要換用有類似作用的 ARB 類藥物(如纈沙坦或坎地沙坦等)。醫生會根據血壓等情況調整藥物劑量,患者需要遵醫囑按時服藥、以保證治療效果。近年新上市的藥物ARNI(腦啡肽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在心衰中的治療效果明顯。
  • 第三類是醛固酮拮抗劑,如螺內酯等。這類藥物曾主要作為利尿劑使用,但近年來研究發現它對改善心衰病情可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其次,有些藥物能夠減輕心衰症狀。

例如,其他利尿劑包括呋塞米、托拉塞米、氫氯噻嗪及螺內酯等,是常用的減輕心衰症狀的藥物。多數患者服用後尿量明顯增加,呼吸困難及水腫等症狀很快緩解。因為這類藥物存在不良反應,醫生會在保證效果的同時,儘量使用較小的劑量,部分患者病情好轉後可以停用。在服藥期間,應在醫生指導下監測記錄症狀變化、水腫程度、尿量及體重(每日晨起空腹排便後測量,儘量穿著相似衣物,以保證準確),以協助醫生合理調整藥量。

同時,需要治療導致或加重心衰的其他疾病。

  • 首先是降壓藥物。很多心力衰竭是由長期控制不良的高血壓導致的,將血壓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對心衰的治療很重要。既能夠及時減輕症狀,又可以減緩心功能進一步惡化。在服用降壓藥物期間,應監測每日不同時段的血壓,以防止血壓過高或過低。
  • 其次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相關的藥物。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也是心力衰竭的常見原因,規律服藥延緩冠狀動脈病變進展也可減緩心力衰竭的進展。
  • 控制血糖的藥物。心衰患者合併高血糖需要及時糾正,但部分降糖藥物可使心力衰竭惡化,因此應在內分泌科和心內科醫生充分了解病情的基礎上,合理選擇藥物,並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近期出現的新型降糖藥, SGLT-2(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能夠改善心衰患者的預後,無論是否有糖尿病,都可以使用。

此外,由於心衰患者中老年人佔了相當比例,而老年人往往容易合併其他疾病。此時要特別注意藥物相互作用或“治療矛盾”的情況。例如很多治療關節炎的藥物、一部分治療支氣管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能不適合心衰患者,如果在服用這類藥物,應提前告知醫生,並觀察是否出現病情變化,醫生可能會做適當調整。

綜上所述,心力衰竭治療中,目前常用的西藥有較為充足的研究證據,而只吃中藥是不足以改善病情、延長壽命的。服用相關藥物之前,應讓醫生充分了解您合併的其他疾病及用藥情況;服藥過程中注意觀察病情變化,記錄病情、血壓及體重等指標,以協助醫生調整用藥,達到最佳效果並保證安全。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郭飛、戴天醫醫生參與本文撰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