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胃癌伴癌綜合徵?

如果說,胃癌是疾病發展的終點,那麼,到達這個終點的路徑也絕非一條,除了我們知道的主線(主要症狀)如上腹痛、食慾減退、消瘦、乏力、噁心、嘔吐、吞嚥困難、上消化道出血等外,還包括其他路徑(伴隨症狀),醫學上稱其為伴癌綜合徵。

胃癌伴癌綜合徵即胃癌發生發展過程中以及治療後的一段時期內,出現的與病灶本身及轉移灶無直接關係的一系列臨床表現,是由於胃癌細胞直接或間接產生某些特殊激素和生理活性產物所致的特殊臨床表現。伴癌綜合徵是一類疾病,在人體各個臟器系統都可能出現,本文將根據發病部位分類逐個介紹。

面板病變

  • 帶狀皰疹:年老體弱的胃癌患者常伴發此症,故年齡較大者更應引起重視。帶狀皰疹可能是胃癌的前驅徵兆。
  • 皮肌炎:皮肌炎患者中惡性腫瘤發病率較一般人群高 5~7 倍。有研究顯示,157 例皮肌炎中,有 71 例(45.2%)患胃癌[1]。因此,皮肌炎患者尤其是年齡在 40 歲以上者,應警惕胃癌的發生。
  • 黑棘皮病:常見於胃腸道腺癌尤其是胃癌患者,也可見於其他腫瘤。黑棘皮病多在腫瘤確診之前出現,是診斷胃癌的早期線索之一。
  • 紅皮病:又稱剝脫性皮炎,以廣泛的紅斑浸潤伴糠秕狀脫屑為特徵。胃癌伴紅皮病者常存在廣泛性水腫性紅斑(全身面板普遍潮紅),伴大量脫屑。
  • 牛肚掌:表現為患者手掌增厚,手掌面板出現大量皺褶,質地柔軟似天鵝絨,並伴有棕色色素沉著,其與腫瘤有著很強的相關性,多伴有黑棘皮病,常見於肺癌和胃癌患者。
  • Leser-Trelat 徵:以面板脂溢性角化病為特徵,常見於老年患者。曾有報道稱腫瘤治療後面板病變消失,因此有人認為 Leser-Trelat 徵是伴癌綜合徵,但也有人持懷疑態度。胃癌是最常伴發 Leser-Trelat 徵的腫瘤[2]
  • Muir-Torre 綜合徵:特點是患者易患皮脂腺腫瘤(或多發角化棘皮瘤)和內臟惡性腫瘤。最常伴發於胃、小腸、結腸的腺癌。
  • Peutz-Jeghers 綜合徵: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以胃腸道多發性錯構瘤樣息肉及口脣、顏面、口腔黏膜等處色素沉著為特徵。胃腸道癌伴發此症的機率為 2%~3%[2],可能由於多發性錯構瘤樣息肉的惡變所致。

內分泌與代謝系統

  • 異位 TSH(促甲狀腺激素)綜合徵:腫瘤組織分泌 TSH,引起血漿中甲狀腺激素等指標升高,多表現為乏力、消瘦、神經精神症狀等。
  • 異位 ACT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綜合徵:是庫欣(Cushing)綜合徵的病因之一,5%~10% 的消化道腫瘤患者可出現庫欣綜合徵[1]。臨床表現多不典型,主要有面板色素沉著、高血壓、水腫、肌無力、低血鉀性鹼中毒等。
  • 異位低血糖綜合徵:少數胃癌患者會出現低血糖,嚴重時可出現中樞神經缺糖症候群,表現為定向障礙(即對環境或自身狀況的認識能力喪失或認識錯誤)、抽搐、昏迷等。
  • 異位 ADH(抗利尿激素)綜合徵:是由於胃癌患者異常分泌 ADH 所致,主要表現為低血鈉引起的乏力、厭食、口渴、嗜睡、肌肉痛性痙攣等。
  • 其他綜合徵:如異位 HCG(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綜合徵引起的血 HCG 增高,表現為男性乳房發育,女性有不規則子宮出血;異位 GH(生長激素)分泌綜合徵引起的血糖、尿糖增高。
  • 代謝異常:主要表現為低鈣血癥、低脂血癥和高 AFP(甲胎蛋白)血癥,可以通過查血獲知。

神經肌肉綜合徵

  • 癌性周圍神經病:主要表現為進行性肢端感覺障礙(如痛觸覺減退、麻木等)和運動功能障礙。
  • 癌性肌病:表現為腫瘤患者惡病質(體重不斷減輕,肌肉逐漸耗損)不能解釋的肩胛或骨盆區域及四肢靠近軀幹端的肌力下降,肌肉萎縮等。

腎病綜合徵

胃癌偶有伴發腎小球病變者,可表現為腎病綜合徵[3],主要症狀為:

  • 蛋白尿,尿蛋白大於 3.5g/d;
  • 血漿白蛋白低於 30g/L;
  • 水腫,偶有全身浮腫,以眼瞼和下肢水腫為主;
  • 血脂升高。

一般在腫瘤切除或治療後症狀可消失,復發時蛋白尿又出現。

血液系統

可表現為慢性貧血、血小板減少和 DIC(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也有人報告,胃癌偶可刺激血液系統導致出現淋巴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或嗜酸性粒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

以上便是胃癌伴癌綜合徵在各個系統中的表現,乍一看可能很可怕,胃癌居然能導致全身所有系統發生病變。但其實伴癌綜合徵發生機率還是比較低的,就算在胃癌患者中也只是偶爾發生,患者不必過於驚慌。胃癌患者要注意觀察及時發現身體異常狀態,及時就醫尋求醫生幫助。

參考文獻

  1. 於皆平,王小眾,張介眉等.胃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 2.劉倩,王文奇,毛海婷等..胃癌[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3. 3.葛均波,徐永健等.內科學(第八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