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病因和防治

原因

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水平會損害眼內小血管的血管壁,從而改變血管的結構和功能。這些血管可能增厚、滲漏、形成血栓、閉合或出現名為微動脈瘤的氣球樣缺陷。通常情況下,液體積聚於負責閱讀等任務的視網膜部分,此情況稱為黃斑水腫。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晚期患者視網膜會完全失去血液供應,並且長出新但具有缺陷的血管,此過程稱為新生血管形成。這些脆弱的新生血管可能出血,影響視力,出現瘢痕組織,並導致視網膜從眼睛後部分離(視網膜脫離)。新生血管還會阻礙眼內液體流動,導致青光眼。

檢查和診斷

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每年於眼科醫生處就診並接受眼科檢查非常重要,可及早發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就診時,眼科醫生會詢問病史和視力,並要求看視力表,然後用名為檢眼鏡的儀器直接檢查視網膜。

基礎眼科檢查無法看到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某些特徵,因此需進行特殊檢查。為了更好地觀察眼睛內部,醫生可能使用滴眼液擴張瞳孔,然後用透鏡和名為裂隙燈的特殊光線觀察視網膜。名為熒光素血管造影的檢查可揭示視網膜血管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在檢查過程中,醫生將熒光黃染色劑注入患者靜脈,然後在染料將血管染色後拍攝視網膜照片。

眼科檢查可能還包括檢查是否存在青光眼和白內障,糖尿病患者罹患此兩種疾病的風險更高,並可能導致視力問題。

治療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需要內科醫生和眼科醫生的共同努力。內科醫生可幫助更好地控制血糖,並治療其他可能導致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惡化的糖尿病併發症,例如腎臟或心臟功能受損等。眼科醫生可使用鐳射或名為玻璃體切除術的外科手術直接治療視網膜病變,防止進一步的血管變化,並維持視力。如果醫生在出現任何視力問題前推薦其中一種治療方法,請不要感到驚訝:問題出現前通常是治療的最佳時間。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鐳射治療名為鐳射光凝術,通過進行微小、無痛的視網膜灼燒來封閉滲漏的血管,並減少腫脹。所需灼燒次數和治療次數取決於視網膜病變的型別、嚴重程度及對治療的反應。治療後可能需等待數月才能確定此治療是否可改善病情。

如果出血無法清除、有視網膜脫離或鐳射治療不能有效阻止新生血管的生長,醫生可能建議進行玻璃體切除手術。在此手術中,醫生清除眼內的凝膠狀物質,從而清除任何剩餘的血液並去除瘢痕組織。然後用替代液體替換玻璃體的液體。

治療的罕見併發症可能包括視力模糊、頭痛、青光眼、黑暗中視物困難、外周視覺和色覺減退及出血。對於大部分病例,醫生建議進行治療時患者的獲益都大於風險。

雖然此兩種治療方法都非常有效,但對任何一種治療的期望都應是切合實際的。通常鐳射或手術治療不能恢復失去的視力,但是治療可防止視力進一步喪失。如果已經出現了視力喪失,醫生可提供有關視力康復的治療選擇。

預防

通過嚴格控制血糖並進行包括眼科檢查在內的常規篩查可最大程度降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影響,但即使採用最佳醫療護理也不能保證可預防或減緩視網膜損傷。

研究表明,維持接近正常的血糖水平可降低視網膜病變發生風險,並有助於防止現有視網膜病變惡化。醫生可提供包括胰島素和其他藥物治療、飲食調整和鍛鍊的相關指導。強化胰島素治療可能是一種選擇,此方案可能包括頻繁的血糖檢查並使用胰島素泵。控制血糖需要自律的生活方式,堅持並不容易。如果執行醫囑時需要額外的支援,請告知醫生,不要猶豫。

常規篩查是早期發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最佳策略。1 型糖尿病患者應在確診後 5 年內接受完整眼科檢查,2 型糖尿病患者應在被診斷為糖尿病時即接受眼科檢查。在以上初步檢查後,所有糖尿病患者應每年至少接受一次眼科檢查。根據視網膜損傷的嚴重程度和其他糖尿病併發症情況,醫生可能建議增加篩查頻率。

對於接受胰島素治療的女性糖尿病患者,妊娠可能誘發或加重視網膜病變,因此此類患者備孕前,應諮詢醫生相關風險。醫生通常建議在妊娠前進行眼科檢查,在妊娠初期進行第二次檢查,並根據視網膜病變情況定期進行額外檢查。在妊娠期間突然罹患糖尿病的女性(妊娠糖尿病)在妊娠期間沒有發生視網膜病變的風險。

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和肥胖都可加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進展速度,應進行治療。吸菸也是罪魁禍首之一,請諮詢醫生戒菸的方法。永遠不要忽視感染症狀,感染可能加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白內障手術也會影響現有的視網膜病變,因此請諮詢醫生治療視網膜病變和白內障的時機。

研究人員還在繼續研究可預防或減緩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展的新藥。醫生可提供最近獲批藥物的相關資訊。根據糖尿病的嚴重程度和相關併發症,患者可能還欲與醫生討論是否可選擇胰腺和腎臟移植以預防視網膜病變。

若出現以下情況,請諮詢醫生關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相關事宜。

  • 自己或孩子被診斷罹患糖尿病,但尚未與醫生討論視網膜病變並進行常規眼科檢查。
  • 視力逐漸或突然喪失。
  • 罹患糖尿病,目前正考慮懷孕。
  • 無法堅持醫生關於控制血糖的建議。
  • 出現視力喪失,希望瞭解改善視力的選擇。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