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 = “惡性”心臟病?

“惡性”是一個常用於描述腫瘤、或“癌症”的詞,與良性腫瘤不同,惡性腫瘤有生長失控、侵襲周圍組織、轉移播散全身等特點,最終導致人的死亡。

心衰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終末期,有人將其稱為“惡性”心臟病,主要是因為心衰與惡性腫瘤有很多相似之處。

  1. 目前,心衰仍屬於難以治癒的疾病,它的患病率與死亡率不低於惡性腫瘤,是醫學界還沒有徵服的難題。儘管目前的藥物、器械治療不斷取得進步,但仍無法“根治”心衰,難以逆轉心衰的病情進展,總體上,患者的5年死亡率仍高達50%。心衰已經成為危害人類身體健康的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是人類的一大健康“殺手”。
  2. 晚期心衰會引起身體重要器官的衰竭,這也與惡性腫瘤相似。輕微的感冒就可導致心衰患者肺部感染,甚至引發呼吸衰竭。長期的缺血、缺氧可致腎臟濾過血液的能力下降,尿量減少,尿毒症隨之出現。另外,心衰時長期肝臟淤血,引起“心源性肝硬化”,可出現噁心、嘔吐,腹水、腹脹,黃疸等肝功能衰竭表現,危及生命。
  3. 心衰患者病程較長,往往需要反覆住院治療,病情可能進行性加重,患者和他的家庭都承受著沉重的經濟負擔及精神負擔,這一特點也與惡性腫瘤相似。心衰患者可能接受各種診療,晚期身體上可能需要各種管路、儀器,即便如此,病情仍可能持續“走下坡路”。近幾年開展的有創輔助治療雖然可能一定程度上延緩病情進展,但非常昂貴、並且可能是有創性的,作為“終極解決方案”的心臟移植,面臨供體缺乏、費用昂貴、手術成功率有限等很多問題,患者容易喪失希望。
  4.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效果好,可顯著改善預後、延長壽命。同癌症一樣,早發現早治療,可以顯著改善心衰的預後。積極控制危險因素,控制可能導致心衰的原發疾病,包括高血壓、冠心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等,通過積極的藥物治療和必要的手術干預,均可以對心衰“防患於未然”、或有效延緩心衰病情的進展,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心衰被有些人稱為“惡性”心臟病,是因為與惡性腫瘤有某些相似之處。但是,心衰患者不要因此感到喪失希望,通過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糾正可能導致心衰的各種危險因素和原發疾病,可能避免或延緩心衰的發生。一旦出現心衰的早期症狀,要及時就醫、早診斷、早治療,積極配合醫生做好自我健康的管理,就能改善遠期結局。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王寧醫生參與本文撰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