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父母:抑鬱不是矯情,請您理解孩子

很多父母對抑鬱症的認識不足,認為子女患上抑鬱症,是“矯情”“意志力薄弱”的表現,進而採取忽視、斥責、逼迫的態度對待孩子。這對原本就無助的孩子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正確認識抑鬱:它是一種疾病,而不是“矯情”

父母首先要正確認識到,得了抑鬱症的人,體內發生了實實在在的生理變化,一切的情緒變化都不是孩子想要的,而是疾病強加給他們的。

患上抑鬱不是一種軟弱的象徵,也並不意味軟弱的性格或某種品格上的缺點。很多能幹、聰明、有成就的人都曾患過抑鬱症。理解孩子,才能鼓勵他們勇敢面對疾病,積極進行治療和康復。

給予孩子更多關愛和陪伴

發現孩子得了抑鬱症,很多父母常指望讓心理醫生或藥物成為“全權代表”,把自己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藥物和心理治療固然很關鍵,可單純依賴它們解決抑鬱問題,就好比“揠苗助長”。

如果把孩子比作正在抽芽的禾苗,那麼,家長營造的家庭氛圍就是禾苗賴以生存的土壤。如果發現禾苗生長不對勁,老想著用化肥和農藥去處理,那就是本末倒置,忘記了栽種禾苗的土壤才是使其茁壯成長的根本。

家庭和睦有愛、互相關心、支援陪伴,才是幫助孩子心理康復的要素。儘量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解除讓他們抑鬱的不良因素。當孩子情緒低落時,家長應靜靜陪伴在他們身邊。讓他們明白,無論遭遇什麼事情,家都是他們可以停靠的港灣。

適度關注孩子的生活

平時要多關注孩子服藥、睡眠和情緒等變化,隨手記錄下來,一旦出現任何不良情況,應及時與醫生聯絡。尤其要關注孩子是否有自殺念頭或行為,並緊急送診。

需要強調的是,家長忽視孩子,對其心理成長固然不好,但反之,高情感表達同樣不利於孩子的康復。所謂的“高情感表達”,通俗說就是說的、做的太多,過於“供著、捧著”孩子。例如,有些家長得知孩子患病,就變得非常緊張,一刻不停地監督著孩子,甚至插手和安排他們的事情;一切事務都代勞代辦,任何家務都不讓孩子碰。事實上,給孩子適當的自由和空間,讓他們擔負起起責任和義務,才更有利於今後的發展。

幫助孩子迴歸社會

孩子終究是要離開父母的。當疾病處於緩解期時,家長就該幫助孩子逐步恢復學業或工作。鼓勵他們多與人交往,發展自己的愛好和理想,學會獨立面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困難。

共同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理醫學科醫生  黎傑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