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這種“生長痛”,當心是骨肉瘤作祟!

2019年1月1日起,廣受大眾好評的《人間世》第二季開播,攜手騰訊首款醫學科普旗艦產品騰訊醫典開闢深度醫學科普解讀欄目,為公眾全新打造醫學科普傳播新正規化。

《人間世》情境交融的醫療紀實報道,與騰訊醫典權威可信賴的醫學科普平臺雙劍合璧,試圖讓公眾在感受醫療人文溫度的同時,也能學到系統實用的醫學科普知識。

”在她升初三的那個夏天,她終於明白在期末考試的那段日子,自己的腿為什麼一直疼了。那不是個頭長的太猛而引起的生長疼痛,而是她的骨頭裡長了骨肉瘤。” ——骨肉瘤女孩王思蓉

本季第一集《煙花》,鏡頭聚焦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骨腫瘤病房的患兒和他們的父母,在希望和絕望中掙扎求生。他們所罹患的是一種發病率百萬分之三的疾病——骨肉瘤。

劇集中的幾位孩子,在與病魔戰鬥過程中展現出的頑強與悲壯讓觀者無不為之動容,同時也不由得生出這樣的疑問——骨肉瘤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疾病?

我們請到了本集拍攝病房的骨腫瘤專家們——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主任蔡鄭東教授團隊,關於骨肉瘤,他們有5句提醒最想告訴大家。

骨肉瘤,是最常見的一種“骨癌”

惡性骨腫瘤通常稱作“骨癌”,廣義上包括了發生於骨與軟組織的惡性腫瘤,包括原發惡性骨腫瘤,繼發惡性骨腫瘤。

相比較肺癌、肝癌等常見腫瘤,骨惡性腫瘤發病率較低,約佔全身腫瘤的0.5%~1%。據2018年美國癌症學會官方統計,骨腫瘤發病人數佔所有腫瘤的0.2%,是一種極為罕見的腫瘤。

然而,這類腫瘤往往好發在兒童及青少年時期,並且早期症狀比較隱匿,就診時大多已是腫瘤中晚期,預後往往較差,因此,及時的診斷並進行規範化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本集片中的骨肉瘤,是最常見的一種原發惡性骨腫瘤,以惡性腫瘤細胞產生骨質為病理特點,好發於兒童及青少年四肢關節周圍,最常見在膝關節周圍。骨肉瘤惡性程度高,非常容易發生早期肺轉移,一旦發生肺轉移,治癒難度很大。因此,迄今為止,骨肉瘤仍然屬於預後較差的惡性腫瘤之一。

你以為的孩子“生長痛”,小心是骨肉瘤!

本期故事裡,小安仔以為,腫瘤已經切除了,化療一結束,自己就可以上學了。但是他不知道,腫瘤已經轉移到了肺部。

“在我化療快要結束的時候,華醫生告訴我,我的肺裡轉移了腫瘤。”13歲的杜可萌已經能坦然接受這個結果。而華瑩奇醫生告訴杜可萌的父母,孩子的肺裡看得到的是五六個,但還有看不到的……

骨肉瘤多發於青少年。在早期,疼痛是骨肉瘤主要表現之一,特別是不明原因的四肢疼痛並在夜間出現進行性疼痛加重。然而,部分患兒雖然出現了這樣的症狀,卻容易被家長或醫生誤認為“生長痛”而耽誤了早期發現和治療。

為什麼骨腫瘤常常“青睞”年輕的孩子?

目前醫學領域還不能給出太明確的原因,但由於孩子新陳代謝旺盛,骨肉瘤通常病情發展迅速,如果發病初期沒能得到正規治療,往往半年至一年內就轉移到肺,十分凶險。

如何區別“生長痛”和骨肉瘤疼痛呢?

“生長痛”往往是運動後疼痛,與肌腱的止點相關。比如壓迫脛骨結節止點患者會感到疼痛,或者壓迫鵝足患者會有疼痛加重的感覺。而骨肉瘤疼痛多為持續性疼痛,患者不動時也會感到疼痛。尤其患者睡著之後更加明顯。

此外,有一部分患兒為了減少疼痛感不願意伸直關節,會出現保護性屈曲動作,造成關節屈曲畸形,如果腫瘤發展比較快,還可以看到患者面板表面出現靜脈怒張。因此,一旦遇到孩子主訴有夜間痛、關節屈曲畸形等現象,家長一定要高度警惕重視,及早去醫院做相關的檢查。

懷疑惡性骨腫瘤,最好至專業機構診治

骨肉瘤等惡性骨腫瘤,目前發病率較低,不少醫生對之尚不熟悉,如果在一般骨科門診發現或懷疑,建議轉診到治療力量集中、富有經驗的專業機構進行治療。

確診惡性骨腫瘤的檢查包括區域性的X線、CT掃描、磁共振掃描,必要時要進行增強掃描,由於惡性骨腫瘤易轉移到肺,進行胸部薄層CT掃描可有效發現早期肺部轉移灶。為進一步排除全身其他地方是否有侵犯,需進行全身骨掃描(ECT)或PET-CT檢查。另外,血液鹼性磷酸酶、乳酸脫氫酶、血鈣、血磷的檢查對診斷也有一定的幫助。

根據發病部位不同,可以對惡性骨腫瘤進行初步診斷,比如骨肉瘤好發於青少年的長骨幹骺端,骨鉅細胞瘤好發於20~40歲患者骨端,尤文肉瘤及血液系統轉移瘤往往好發於骨幹。影像學初步確診的惡性骨腫瘤,進行治療前往往需要進行活檢來明確病理診斷。

得了骨肉瘤,並不是必須要截肢

在片中,“安仔”因骨肉瘤接受了截肢治療,失去了一條手臂,那麼骨肉瘤的治療是否必須截肢呢?

事實上,需要截肢治療的孩子其實是少數,只有某些骨腫瘤晚期患者或腫瘤巨大無法控制,才需要截肢。如今,得益於新輔助化療的發展及外科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惡性骨腫瘤患者有機會選擇保肢治療。

保肢手術,包括了腫瘤完整切除+重建。腫瘤切除遵循無瘤原則,也就是“切腫瘤時術中看不到腫瘤”。重建方式包括假體重建、同種異體骨移植重建、同種異體骨-假體複合物重建、自體瘤骨滅活再植等方法,對於一些無法有效重建的病例,也可以選擇“曠置術”。

新輔助化療很重要,但不是時間越長越好

目前,骨肉瘤採用“新輔助化療——外科手術——輔助化療”的方案已成共識,而多柔比星、大劑量甲氨蝶呤、順鉑和異環磷醯胺是骨肉瘤化療中最常用藥物。

通常每個患者選用兩種以上藥物聯合化療,用藥時間一般12~18個週期。手術後,對術前化療敏感者持續術前化療藥物種類和劑量強度,對術前化療不敏感者則更換藥物或加大劑量強度。

目前多數觀點認為,新輔助化療時間並非越長越好,以4~6個療程,共2~3月為宜。有時術前化療延長容易產生繼發耐藥,不建議隨意延長新輔助化療時間。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 骨腫瘤團隊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由我國外科和骨科奠基人任廷桂教授創立於解放初,是我國最早成立的骨科專業之一。現為上海市骨腫瘤研究所、上海市創傷急救中心所在單位,華東地區最大骨與軟組織腫瘤診療中心。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骨腫瘤團隊以複雜疑難骨盆腫瘤的診治、晚期惡性骨腫瘤個體化綜合治療、骨腫瘤微創治療為臨床特色。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