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恐癌的年輕人:我才20多歲,會得食管癌嗎?

在某個論壇裡,不少年輕人發帖懷疑自己得了食管癌,描述的症狀與食管癌常見表現如出一轍,越查越像,越查越擔心。這種在網路上過度或重複搜尋相關資訊,反而增加了困擾或焦慮的情況,與“疑病症”有密切的關係。

但是,今天我們要講的並不是“疑病症”,而是躲藏在食管癌背後的那些不典型症狀,以及排除困擾的“良方”。

才20多歲,會得食管癌嗎?

十幾歲的少年、20多歲的青年,得食管癌的風險有多高?想要解除食管癌焦慮,我們先來看看高發年齡是多大。

研究發現,食管癌的發病率在40歲之前處於較低水平;40歲後開始快速升高。除了農村男性外,農村女性和城市人群,其食管癌的發病率都在80歲年齡組達到高峰,85歲之後有所下降(下圖所示)[1]。所以20多歲的年輕人,擔心自己得食管癌,實在有點“杞人憂天”了。

雖然年輕人患食管癌的概率不高,但如果家裡面有長輩曾經得過食管癌或其他癌症,那就需要小心了。食管癌不會直接遺傳,但有癌症家族史可能會增加一個人患食管癌的風險[2]

比如,在我國的食管癌高發地區(比如河南林縣等),25%~50%的食管癌患者家中曾有親屬得過癌症[3]

有了這些症狀,會是食管癌嗎?

打嗝、咳嗽、吃東西經常被噎著、喉嚨里老是有痰、嗓子發乾、總有東西堵著、後背劍突位置疼、胸骨後脹痛、異物堵住感……這些表現在食管癌的不同時期都可能出現,但更常見於其他良性疾病。

●  比如,咳嗽是感冒、肺炎、支氣管炎等的常見表現;燒心、反酸、打嗝、進食後噁心、胃氣脹等是胃酸反流的常見症狀。

如果出現了吞嚥困難,怎麼辦?與其擔驚受怕、焦慮失眠,不如儘早就醫,查明病因。

吞嚥困難並不是食管癌特有的表現,慢性咽炎、食管炎、食管憩室、食管靜脈曲張、賁門失馳症等良性疾病,都可能引起吞嚥困難。

另外,與良性疾病引起的吞嚥困難相比,食管癌所致的症狀往往是持續加重的。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不舒服的表現得越來越嚴重。

所以,大多數情況下,青年人出現吞嚥困難都是良性的食管或胃部疾病,不必過分擔心。但一過中年之後,就需要更加警惕這些不典型的表現了。

懷疑食管癌,如何就醫?

及時就診,食管癌診斷三步走

解除“食管癌”焦慮的最好方法,還是去醫院就診。

如何診斷食道癌
沈琳主任醫師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鋇餐

不論什麼年紀,如果懷疑食管癌或食管疾病,消化道鋇劑造影檢查都是最基本的檢查食管病變的影像學方法。由於檢查前需要喝下一種白色的硫酸鋇造影劑,這個檢查也俗稱“鋇餐”。

●  鋇劑經食道到達胃、十二指腸部位,使沿途顯影,來診斷上消化道疾病,是一種無創性檢查,而且硫酸鋇不會被胃腸道吸收,對人體基本沒有傷害。醫院的影像科醫生會根據上消化道造影檢查的影像表現,做出初步的臨床診斷。

胃鏡

如果鋇餐不能確定,下一步就需要胃鏡出馬了。

●  電子胃鏡是食管癌的重要診斷方法,通過微型攝像機給您的食管、胃“錄影”, 並清晰顯示在監視器上,供醫生檢視。但胃鏡下所見,還是不能準確判斷病期早晚。因為胃鏡不能看到腫物浸潤深度,只能看到食管內表現,比如新生物(如下圖)。具體分期還是需要取病理活檢才能診斷。

食管癌的病理活檢,一般是在胃鏡檢查中,使用活檢鉗取得病變組織。絕大多數送檢樣本都能獲得明確的組織病理學診斷。病理科醫生會根據顯微鏡下病變組織細胞的形態、分佈,判斷是不是癌症,以及癌症的型別及分化程度。

腫瘤標誌物

有時,醫生可能還會讓你去抽血,檢查腫瘤標誌物。

●  腫瘤標誌物是指,在腫瘤增殖過程中,存在於腫瘤細胞內、或由腫瘤細胞產生的物質,也可以是人體對腫瘤的刺激反應而產生的物質。

雖然,食管癌目前還沒有特別可靠的腫瘤標誌物,但兩種或多種標誌物聯合檢測,對診斷或篩選還是有一定意義的。可能會選擇的標誌物包括: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 CA72-4、糖類抗原 CA19-9、鱗狀細胞癌相關抗原(SCC)、細胞角蛋白21-1(Cyfra21-1)等。

出現吃飯噎著、喉嚨難受、吞嚥不舒服,異物堵塞等表現,確實容易“對號入座”到食管癌。如果這些症狀反反覆覆難好轉,一定要及時去醫院。不管是不是惡性腫瘤,都應該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最後,附上一張早期食管癌篩查及內鏡精查流程圖[4],如果你是下圖所說的高危人群,建議重點收藏。

參考資料

  1. 左婷婷,鄭榮濤,曾紅梅,張思維,陳萬青,赫婕.中國食管癌發病狀況與趨勢分析[J].中華腫瘤雜誌,2016,38(9).
  2. ,
  3. 高宗仁,赫捷.食管癌[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8:172.
  4. ,
  5. 王庸晉,宋國華.食管癌第三章[M].內科學(第七版)消化系統疾病.
  6. ,
  7. 馬丹,楊帆,廖專,王洛偉.中國早期食管癌篩查及內鏡診治專家共識意見(2014年,北京)[J].胃腸病學,2015,20(04):220-240.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