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及鼻竇惡性腫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鼻及鼻竇惡性腫瘤是指,發生於外鼻、鼻腔及鼻竇的惡性腫瘤。

  • 約佔頭頸部腫瘤的 12%,全身惡性腫瘤的 1%~2%。男女發病率之比約為 1.5~3∶1。惡性腫瘤多來源於鼻竇,就鼻竇惡性腫瘤而言,上頜竇來源的最多見,可高達 50%~80%。其次為篩竇,原發於額竇者少見,蝶竇者罕見。鼻及鼻竇惡性腫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癌多發於 40~60 歲人群,肉瘤多發於年齡較輕者。
  • 紫外線是外鼻惡性腫瘤的主要環境因素,紫外線照射、遺傳、外傷及內分泌因素對惡性黑瘤的發生有一定影響。鼻竇惡性腫瘤可能與長期慢性炎症、長期接觸致癌物質、良性腫瘤惡變、免疫功能低下及外傷有關。
  • 分型分期:
    • 外鼻惡性腫瘤常見的有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惡性黑瘤等。
    • 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包括鱗狀細胞癌、腺癌、腺樣囊性癌、淋巴上皮癌、移行細胞癌、基底細胞癌、黏液表皮樣癌等。
    • 鼻腔及鼻竇肉瘤中,惡性淋巴瘤最多見,其次為纖維肉瘤、軟骨肉瘤、惡性纖維性組織細胞瘤和惡性黑瘤等。
  • 主要症狀:
    • 外鼻惡性腫瘤多屬於面板癌,惡性程度低,發展緩慢,易於發現,可得到早期治療。主要表現為外鼻面板潰瘍或結節樣增生,邊緣硬,一般可無明顯疼痛感,與癤腫不同。觸之易出血,短期內增大明顯或伴有頸部淋巴結腫大,要高度懷疑鱗狀細胞癌或基底細胞癌的可能。若外鼻腫物如面板色素痣,但短期內變大、變硬、顏色變深,癢或有痛感,表面潮溼或覆以痂皮,甚至出現潰瘍或有出血傾向,以及周圍出現衛星結節,須考慮有轉變為惡性黑瘤的可能。
    • 鼻竇位置較深,多數患者就診時,腫瘤已從原發部位向鄰近組織廣泛擴散,很難辨別哪處為原發灶。主要症狀包括鼻塞、鼻出血或流血性分泌物、疼痛和麻木、流淚及複視、張口困難、惡病質(表現為極度消瘦、皮包骨頭、完全臥床、生活不能自理等)。
  • 主要治療方法:
    • 外鼻惡性腫瘤。治療原則:凡對放療敏感者,可單純放療或手術加放療;放療不敏感者廣泛手術切除,再輔以術後放療。腫瘤較小者,病灶徹底切除後可一期整形修復;病變廣泛者,不應考慮畸形問題,應根據腫瘤手術的原則,在留有充分安全緣的基礎上徹底切除,對可疑受侵犯骨質也可一併切除。術後畸形問題可在術後 1 年、經觀察確無復發或轉移後,行外鼻成形術。
    • 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目前公認的治療方法為以手術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通常預後最佳。對於中晚期腫瘤,單純手術往往難以獲得滿意效果。單純放療,除少數對放射線特別敏感的鼻腔、鼻竇惡性腫瘤,如部分肉瘤、未分化癌等外,效果更不如手術。
  • 本病會影響外觀,影響鼻腔功能。巨大腫瘤常切除困難,出血多;涉及顏面重要器官、眼眶及顱底結構時,為了切除病變,可能需要犧牲眼球或面顱骨,這會對患者的心理造成巨大創傷。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可發生頸部淋巴結或遠處轉移,晚期可因腫瘤侵犯大血管或遠處轉移、全身衰竭而危及生命。
  • 鼻面部腫物迅速增大出血、不明原因的涕中帶血、單側鼻堵、眼球突出、複視、面部麻木等症狀要警惕鼻及鼻竇腫瘤的可能,需早期鼻內鏡檢查,並進行必要的活檢,以儘快明確診斷。

鼻腔、鼻竇腫瘤部位隱匿,早期可無明確症狀,或表現為類似慢性鼻竇炎的症狀。一旦出現症狀,應及時就醫。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反覆鼻出血伴鼻堵,必查鼻內鏡;
  • 40 歲以上、單側內翻乳頭狀瘤患者,伴血涕,術中易出血,術後易復發時,應行鼻竇 CT 及磁共振成像(MRI)檢查;
  • 單側耳鳴、耳聾、耳悶,反覆分泌性中耳炎,面部隆起,需門診就診,檢查鼻腔及鼻竇;
  • 單側鼻腔持續性堵塞,門診就診;
  • 單側溢淚、視力障礙、視物重影,伴頭痛等,需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
  • 不明原因的張嘴受限,要進行詳細的影像學檢查,明確是否存在累及翼顎窩的鼻竇病灶。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反覆鼻出血伴鼻堵;
  • 40 歲以上、單側內翻乳頭狀瘤患者,伴血涕;
  • 不明原因的張嘴受限。

建議就診科室

  • 耳鼻咽喉科
  • 眼科
  • 口腔科

醫生如何診斷?

  • 根據典型的病史及臨床表現:40 歲以上,反覆鼻出血、單側鼻堵及壓迫症狀,面部畸形、眼球移位、複視、頭痛、神經麻木、張口困難等。
  • 鼻內鏡檢查:通過深入鼻腔的內鏡檢查,觀察鼻腔、各鼻道結構是否存在異常,區域性是否存在菜花樣、潰瘍狀或結節狀新生物,或者暗紅色包塊狀新生物。
  • 鼻竇 CT 檢查:可發現鼻腔、鼻竇內區域性密度增高影,部分可累及周圍軟組織,鼻腔、鼻竇骨質也可有不同程度的破壞。還可進行三維重建,為了解病變範圍提供幫助。
  • MRI 檢查:能更好地顯示軟組織受侵犯的情況,如腫瘤已侵犯顱底、眶內或翼顎窩,能更好地分辨受侵犯的範圍,並瞭解腫瘤與血管的關係。
  • 病理及細胞塗片檢查:腫瘤的確診依賴於病理學檢查結果。必要時須多次活檢。
  • 手術探查:對多次活檢陰性、診斷特別困難而臨床上又確屬可疑病例者,可行鼻竇探查術,術中結合冰凍病理有利於確診。
  • 頸淋巴結活檢:頸部出現淋巴結腫大,臨床上不能確定是否為腫瘤轉移時,可行頸淋巴結穿刺細胞學檢查。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主要症狀有哪些?鼻部症狀有哪些?出血量?持續時間?發生頻率?
  • 鼻堵持續時間?單側還是雙側?
  • 除鼻出血外,還有哪些症狀?
  • 面部外形改變有多長時間了?是否有麻木感?
  • 眼部有何不適?是否有溢淚?是否有複視?是否有眼球突出?
  • 頭痛性質?部位?是否有噁心、嘔吐?
  • 發現頸部包塊的時間?有何症狀?
  • 近期體重是否下降?
  • 是否有骨痛、胸痛、咳嗽等症狀?
  • 既往是否治療過?如何治療的?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是怎麼患上鼻及鼻竇惡性腫瘤的?能治好嗎?
  • 需要做哪些檢查?要用哪些藥物?醫保能報銷嗎?
  • 目前都有哪些治療方法?哪種方法最適合我的病情?
  • 是否需要調整某些生活習慣?
  • 這個病有遺傳性嗎?家人需要接受篩查嗎?
  • 這個病是否需要手術加放化療?
  • 能徹底根治嗎?如何預防或者避免再次發作?

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長期紫外線暴晒面部者、外鼻難癒合性潰瘍或出血性面板包塊、或近期增大明顯的包塊,要警惕外鼻惡性腫瘤的可能。
  • 單側鼻出血,單側面部麻木、疼痛、眼球移位、複視、頭痛、神經麻木、張嘴困難,或不明原因的單側頸部包塊,要注意檢查鼻腔、鼻竇是否存在病變。
  • 高危人群(長期慢性鼻竇炎患者、有鼻腔鼻竇惡性腫瘤家族史者、制鎳工人或傢俱製造業工人、免疫力低下者)要定期檢查鼻腔。一般情況下,鼻內鏡檢查及活檢病理即可明確診斷。

醫生會根據腫瘤的性質、大小、侵犯範圍,以及患者的全身情況,全面考慮後進行治療。目前公認的鼻腔、鼻竇惡性腫瘤的治療,是以手術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通常預後最佳。綜合治療包括:

  • 手術加放療:手術切除的範圍視腫瘤的大小及部位而定;放療包括術前放療或術後放療。多年臨床經驗證明,術前放療+手術的綜合治療為首選治療方法。放療+手術的 5 年生存率明顯高於單純放療或單純手術組。
  • 化療加手術:先採用動脈灌注化療,再手術。
  • 手術加放療加化療。
  • 中醫中藥治療。
  • 有淋巴結轉移時,行擇區性或根治性頸淋巴結清掃術。
  • 其他治療:包括鐳射治療或冷凍治療等。

手術治療

在完整切除腫瘤的基礎上,儘量保留或重建面部重要器官功能。如有淋巴結轉移,還應行擇區性或根治性頸淋巴結清掃。

其他治療

  • 放療:對中、晚期腫瘤,單純放療很難控制其發展。單純放療的 5 年生存率多在 20%~30%。因此,是一種輔助性或姑息性治療。
  • 手術與放療聯合治療:由於鼻竇與顱底和眼眶相鄰,不容易做到徹底手術,T2 及以上的鼻竇癌術後均應繼續放療,以減少區域性腫瘤的複發率。可先手術再放療,也可先放療再手術。目前,臨床上首推術前放療+手術的綜合治療。
  • 化療:作為一種輔助療法或姑息療法,一般主張聯合用藥。

疾病發展和轉歸

外鼻惡性腫瘤由於發展緩慢,易於發現,可得到早期治療。而鼻竇位置較深,腫瘤早期常不易發現,發現時多為中晚期,因此應儘快活檢以明確診斷,及時治療。

未及時治療的鼻竇癌可侵犯眼眶、顱底、面深部結構,導致嚴重併發症,或者嚴重出血導致失血性休克,惡性腫瘤後期可致全身衰竭而危及生命。

鼻腔、鼻竇惡性腫瘤治療後應定期複查,最初 3 個月至半年左右複查 1 次,穩定後每年複查至少 1 次,以瞭解區域性腫瘤控制狀況及放療相關併發症的情況。放療相關併發症包括區域性放療相關骨髓炎、反覆分泌性中耳炎、鼻腔反覆幹痂及感染、聽力下降等,需持續鼻腔沖洗以改善區域性黏膜狀態,預防感染,甚至需手術切除壞死的骨質及二期重建面顱骨結構以改善外形。

鼻及鼻竇惡性腫瘤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外鼻惡性腫瘤:紫外線是基底細胞癌發病最主要的環境因素。
  • 鼻腔、鼻竇惡性腫瘤:可能與長期慢性炎症刺激有關。長期吸入鎳、砷、鉻及其化合物,有誘發鼻腔、鼻竇癌變的可能;內翻乳頭狀瘤反覆發作,多次手術,則有惡變的可能;免疫功能低下者高發;肉瘤患者常有外傷史。

哪些人容易患鼻及鼻竇惡性腫瘤?

  • 長期接觸紫外線照射的人群;
  • 長期慢性炎症的患者;
  • 吸入各種鎳、砷、鉻及其化合物的職業人群;
  • 多次手術的內翻乳頭狀瘤患者;
  • 免疫功能低下者。

鼻及鼻竇惡性腫瘤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外鼻惡性腫瘤

  • 多屬於面板癌,惡性程度較低,發展緩慢,易於發現,可得到早期治療。主要表現為外鼻面板潰瘍或結節樣增生,邊緣硬,一般可無明顯疼痛感,與癤腫不同。
  • 觸之易出血,短期內增大明顯或伴有頸部淋巴結腫大時,要高度懷疑鱗狀細胞癌或基底細胞癌的可能。
  • 外鼻腫物如面板色素痣,但短期內變大、變硬、顏色變深,癢或有痛感,表面潮溼或覆以痂皮,甚至出現潰瘍或有出血傾向,以及周圍出現衛星結節時,須考慮有轉變為惡性黑瘤的可能。

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

鼻竇的位置較深,多數患者就診時,腫瘤已從原發部位向鄰近組織廣泛擴散,很難辨別何處為原發灶。主要症狀包括:

  • 鼻塞:多為一側,初期為間歇性、進行性鼻塞,後為持續性鼻塞。嚴重者甚至出現雙側鼻塞。
  • 鼻出血或流血性分泌物:單側鼻腔出血伴特殊臭味,鼻腔惡性腫瘤早期及鼻竇惡性腫瘤晚期均會出現鼻出血的症狀。
  • 疼痛和麻木:疼痛為惡性腫瘤較早出現的症狀之一,多屬神經痛。晚期因腫瘤侵犯眶內或顱底,常有難以忍受的頭痛。位於上頜竇的腫瘤可壓迫上齒槽神經而出現牙痛;累及面部眶下神經時,可出現單側面部、上脣及上列牙齒的麻木感;向外後侵犯,可導致鼻根部、眶內、面頰和上牙槽處刺鑽樣痛,並可向耳內及顳部放射。
  • 流淚及複視:腫瘤壓迫鼻淚管使之阻塞,可有流淚;壓迫眼球使之移位或出現眼肌癱瘓,眼球運動受限,可出現複視。
  • 張口困難:當腫瘤侵犯翼顎窩、顳下窩和顳窩時,可使翼內、外肌,咬肌和顳肌受累,下頜關節運動受限可致張口困難。
  • 惡病質:表現為衰竭、貧血、體重減輕等。這個時期內,尚可發生頸淋巴結和遠處轉移、顱內併發症及動脈侵蝕性大出血,常為患者死亡的原因。

鼻及鼻竇惡性腫瘤可能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鼻腔、鼻竇腫瘤侵犯周圍軟組織、神經、血管,可導致鼻腔大出血、面部隆起、張嘴受限、吞嚥障礙等。
  • 鼻竇惡性腫瘤侵犯眼部,可導致溢淚、視力障礙、視野缺損、視物重影、眼球突出及活動受限,神經麻痺性角膜炎;侵犯翼顎窩、顳下窩,可累及附近肌肉導致張口困難;累及顱內,可導致動脈侵蝕大出血,危及生命。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避免長時間紫外線暴晒;
  • 慢性鼻竇炎者及時、有效治療;
  • 制鎳工人或長期接觸硬木屑及軟木粉塵的工人,應加強職業防護;
  • 積極治療內翻乳頭狀瘤;
  • 如有單側鼻出血、眼球運動障礙、複視、張嘴受限的症狀,應儘早檢查,以早期發現並進行治療。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