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內翻性乳頭狀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內翻性乳頭狀瘤是鼻腔鼻竇常見的良性腫瘤之。該病屬於乳頭狀瘤的一種,約佔鼻腔鼻竇乳頭狀瘤的70%,約佔全部鼻腔鼻竇腫瘤的0.5%~4%。內翻性乳頭狀瘤雖是一種良性腫瘤,但其特有的術後復發及惡變傾向使得該病擁有區別於其他鼻腔鼻竇良性腫瘤的鮮明特徵。治療上則以手術切除為主,務求徹底切除病變以減少復發可能。

檢查

1.鼻科檢查

(1)前鼻鏡檢查 病變位於單側鼻腔,可見中鼻道或嗅裂處新生腫物,表面不平,觸之較硬,易出血。

(2)鼻內鏡檢查 可以鼻內鏡探查腫物範圍、來源,是否有蒂,並判斷鼻咽部黏膜是否光滑,腫物脫垂情況,為手術治療提供線索。

2.輔助檢查

(1)鼻竇CT檢查 判斷腫物累及範圍,鼻腔及鼻竇骨骼發育狀況,以選擇合適手術路徑。

(2)鼻竇磁共振掃描 磁共振檢查對於腫瘤的判斷有一定優勢,可以瞭解腫瘤分佈範圍,血液供應狀況,另外根據增強掃描的強化狀況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對腫瘤良惡性進行初步鑑別。

(3)頸部、腹部超聲 判斷淋巴結及遠處器官轉移狀況。

(4)活組織檢查 為鼻內翻性乳頭狀瘤確診的“金標準”。

診斷

根據典型臨床表現及相關檢查即可診斷。

鑑別診斷

1.鼻息肉

鼻息肉一般有變態反應及感染史,病變多為雙側,無性別差異,多為青年或中年發病,組織病理表現為:基底膜透明或增厚,有黏液分泌腺體,有嗜酸性粒細胞及炎性細胞。而本病則無變態反應史,多為單側,男性較多見,老年居多,組織病理表現為基底膜正常,無腺體及嗜酸性粒細胞。凡遇40歲以上單側鼻息肉患者,伴有血涕,術中易出血,術後易復發時,應進行X線拍片或CT掃描。對患有鼻息肉的成年人手術切除後,應將所有息肉樣組織送病理檢查,以防誤診。

2.上頜竇鱗狀細胞癌

為鼻腔鼻竇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型別,病變來源於上頜竇,向外侵襲性生長,累及鼻腔時可有類似內翻性乳頭狀瘤之腫物形態,亦有鼻堵、流涕、鼻出血等症狀,但癌腫組織常較糟脆,分界不清,觸之易出血,多合併骨質破壞及鄰近器官組織受侵,如侵犯眶內可致眼球活動障礙及視力下降等,影像學檢查可協助鑑別。

3.惡性淋巴瘤

為血液系統惡性病變,為全身疾病,病變的鼻部改變可呈現腫物外觀,多來源於鼻竇黏膜,可向外膨脹性生長至鼻腔,腫物可呈魚肉樣外觀,較脆,不易出血,影像學檢查亦可見到骨質破壞,確診須活檢病理及骨髓檢查。

以手術治療為主,手術務求徹底,對其基底及浸潤組織周圍的正常組織應切除足夠的安全界。此瘤對放療不敏感。

1.鼻側切開上頜骨切除等鼻外進路

鼻側切開後完全切除鼻腔瘤體及周圍黏膜,開放篩竇,刮除竇內黏膜,侵犯額竇者適當向上延長切口,擴大額隱窩開口,切除竇內黏膜。侵犯蝶竇者徹底刮除蝶竇內病變。適應證:單側鼻竇全部受累,伴有或不伴鼻咽部、眼眶和麵頰部軟組織等受累,或者上頜竇大部或全部受累年齡較大者,反覆復發的病例或疑有區域性惡變者。鼻外進路手術在鼻內鏡的輔助下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鼻內鏡手術

適用於鼻內鏡下能清楚的暴露病變部位者。腫物位於上頜竇:切除鉤突,篩泡,擴大上頜竇自然口,充分暴露竇腔各壁,切除全部腫瘤及部分正常組織至留有足夠安全界,如骨質受侵,應以骨鑽切除部分上頜竇骨質。腫物位於篩竇:開放所有腫物侵犯篩房,開放部分正常氣房至留有足夠安全界,注意保護眶內壁及腦板。腫物侵犯額竇:行額竇DraftII或DraftIII行術式,徹底切除腫瘤,並充分擴大額竇開口,注意保護腦板及眶板。腫物侵犯蝶竇:徹底切除蝶竇內病變,注意保護腦板、頸內動脈及視神經。在以上的各種情況中,視鼻腔外側壁受侵情況部分或全部切除鼻腔外側壁及下鼻甲和部分中鼻甲。

3.鼻內鏡聯合柯-陸進路手術

切除鉤突,篩泡,充分開放篩竇,部分或全部切除鼻腔外側壁及下鼻甲,柯-陸進路切除上頜竇內病變及黏膜組織。適應證:在單純鼻內鏡手術的基礎上,上頜竇內側壁受累或上頜竇大部分受累但年齡較輕者。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多數學者認為是一種良性型的真性腫瘤,因為它容易復發和惡變成癌,少數認為與炎症刺激和上皮化生以及病毒感染有關。嚴格來說,鼻內翻性乳頭狀瘤的發生為多因素、多階段作用的結果。人乳頭狀瘤病毒(HPV)被認為與鼻內翻性乳頭狀瘤的發病有密切關係。此外,環境因素、病毒感染、炎症刺激、變態反應的作用均可以導致鼻內翻性乳頭狀瘤的發生。但環境因素的作用機制有待進一步探究,炎症細胞的增多是引起鼻內翻性乳頭狀瘤的原因還是其表現之一也需探索,EB病毒在鼻內翻性乳頭狀瘤中起到的作用尚存在爭議,需要進一步研究。吸菸、環境暴露對其作用也有報道。

臨床表現

1.好發群體

兩項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內翻性乳頭狀瘤在人群中患病率為0.2/100000和0.6/100000,男女比例在3:1~5:1,年齡範圍可在6~89歲間,中年男性多見(50~70歲,平均約54歲)。

2.發生部位

大多數為單側病變,雙側罕見。內翻性乳頭狀瘤的瘤體常見於鼻腔,累及鼻腔外側壁多見,其次是上頜竇和篩竇,累及蝶竇、額竇和鼻中隔的較少。絕大多數內翻性乳頭狀瘤僅有一個原發部位。晚期累及多個部位,常難以分辨原發部位。

3.臨床症狀

患者常表現為鼻塞及鼻內腫塊,可伴有流涕,有時帶血,也可有頭面部疼痛和嗅覺異常等;隨著腫瘤擴大和累及部位不同,可出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徵。檢查見腫瘤外觀呈乳頭樣,表面顆粒狀不光滑,色粉紅,質較硬,觸之易出血,病變可來源於鼻竇黏膜,向前脫出至鼻腔,向後延伸至鼻咽及口咽部。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