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偶爾便祕很常見,但慢性便祕會影響生活質量。持續出現排便困難或者排便次數減少的情況,持續超過 6 個月,就是慢性便祕。
  • 排便困難的表現是:排便量少、乾結、排便費時和費力、排便不盡感,甚至需要用手法幫助排便(比如用手按壓腹部協助排便)。
  • 老年人、女性、飲食中缺少纖維素、運動過少等,都是導致便祕的高危因素。
  • 發生以下任何一種情況,應及時去醫院就診:在家治療 1 周後,仍持續發生便祕;便祕症狀加重或發生更頻繁;出現直腸部位的疼痛,甚至越來越頻繁和嚴重;大便帶血,頻繁出現且變得嚴重;大便不受控制地漏出。

  • 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症狀,按照臨床診斷標準來診斷。對於年齡大於 40 歲、存在某些警示徵兆者,醫生會進行鑑別診斷,來明確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常見的警示徵兆包括:便血、大便隱血試驗陽性、貧血、消瘦、明顯腹痛、腹部包塊、有結直腸息肉史、結直腸腫瘤家族史。

  • 慢性便祕的治療需要根據潛在的病因來處理,但有時候也可能無法找到病因。治療方法包括:在家中的自我生活調節、藥物治療,以及對於嚴重便祕者的手術治療。

哪些症狀提示應當就醫?

如果在家自我治療和生活調整期間,便祕情況仍無法好轉,發生以下任何一種情況,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 在家治療 1 周後,仍持續發生便祕;
  • 便祕症狀加重或發生得更頻繁;
  • 出現直腸部位的疼痛,甚至越來越頻繁和嚴重;

  • 大便帶血,頻繁出現且變得嚴重;

  • 大便不受控制地漏出。

醫生如何診斷成人便祕?

醫生會根據症狀,按照臨床診斷標準來判斷。在診斷過程中,醫生會通過詢問病史、體格檢查等方法,來了解症狀表現,找出導致便祕的原因,並進行對應的治療來緩解便祕。

值得說明的是,近期突然出現的便祕,或者近期便祕症狀發生變化,醫生可能會進行一系列的鑑別診斷,來明確便祕是否為其他疾病導致的。

有下列情況時,醫生會重點進行鑑別診斷:

  • 年齡大於 40 歲。
  • 便血、大便隱血試驗陽性、貧血、消瘦、明顯腹痛、腹部包塊、有結直腸息肉史、結直腸腫瘤家族史。

便祕有哪些檢查方法?

一般檢查

醫生會進行全面的體格檢查,包括全身檢查、腹部檢查和肛門直腸指檢等。

  • 腹部檢查:醫生會注意腹部是否有按壓痛、是否有腹部包塊。
  • 肛門直腸指檢:幫助醫生了解是否有肛門或直腸異物等疾病、瞭解肛門括約肌和恥骨直腸肌功能。
  • 鋇灌腸或結腸鏡檢查:排除結直腸病變的重要檢查。
  •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大便常規和隱血試驗,是慢性便祕患者的三大常規檢查。

特殊檢查

對於長期慢性便祕患者,如果在使用上述一般檢查後仍舊沒有發現病因,醫生可能會根據情況選擇一些特殊檢查,例如:

  • 結腸傳輸試驗;
  • 排便造影;
  • 磁共振排便造影;
  • 肛管直腸測壓;
  • 盆底肌電圖測定;
  • 球囊逼出試驗;
  • 結腸壓力測定;
  • 肛門超聲內鏡檢查。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檢查在臨床上並非常規需要進行的。

就診時,醫生可能會問哪些問題?

對以下問題進行準備,可在就診時幫助醫生診斷和治療:

  • 便祕是持續性存在(慢性),還是新出現的問題?如果是慢性的,什麼時候開始的?
  • 這次便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 最後一次正常的排便是什麼時候?
  • 最近是否改變了食物或液體的攝入,是否減少了運動量,服用了新的藥物?
  • 最近是否改變了日常作息,例如工作、學習的改變或者旅遊?
  • 是否嘗試採取一些措施來改善便祕?這些措施是否有效?
  • 是否有直腸出血?
  • 在排便之前、期間或之後有無直腸疼痛?如果有疼痛,通常持續多久?
  • 有其他疾病嗎?

調整生活方式是緩解便祕的基本方法。包括:

  • 合理運動;
  • 多飲水;
  • 合理膳食;
  • 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

如何通過生活方式調整來緩解便祕?

便祕可通過一些常見方法來緩解,如:

  • 嘗試低強度運動。如每天走一小段路,逐漸增加步行時間,直到步行至少 20 分鐘。
  • 保證每天飲用足夠的水。大多數成年人每天應喝 8 ~ 10 杯水(每杯按 240 毫升計算)。避免酒精性飲料和咖啡。如果患有心力衰竭或腎衰竭,請諮詢醫生,以確定每日補充的液體量。
  • 多吃水果、蔬菜、粗糧等富含纖維的食物。
  • 有了便意,千萬別忽視,應及時如廁。每天最好安排固定的時間排便。排便過程不要著急,但也不要在馬桶上坐太久。

如果仍然便祕,可以進一步嘗試:

  • 每天吃一些膳食纖維補充劑;
  • 如果排便很困難,可嘗試大便軟化劑,比如液體石蠟、香油等;
  • 嘗試直腸栓劑,比如開塞露。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緩解便祕,請及時向醫生諮詢治療便祕的藥物和其他治療方法。

治療目的是緩解症狀,恢復正常的腸道動力和排便功能。為此,醫生會根據每個患者的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這些治療包括在家中的自我生活調節、藥物治療,以及對於嚴重便祕者的手術治療。

哪些藥物能治療便祕?

有幾種不同型別的通便藥可供選擇,它們會通過不同的方式來讓排便變得更容易些。

  • 纖維補充劑:可以吸收腸道內水分,幫助排便,比如甲基纖維素。
  • 刺激性通便藥: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和收縮,比如比沙可啶和番瀉葉,這種通便藥只能短期使用。
  • 滲透性通便藥:可以幫助液體穿過腸道壁,增加腸道內水分,比如聚乙二醇和乳果糖。
  • 潤滑劑:可以使大便更容易通過腸道,比如石蠟油。
  • 軟便劑:可以使大便潮溼鬆軟,便於排出。
  • 灌腸劑:也可以通過讓大便變軟,從而易於排出,如磷酸鈉等。

這些通便藥,有些是處方藥,有些是非處方藥。需要特別提醒,即使是非處方藥物,也不要在沒有和醫生溝通的情況下,過長時間、過於頻繁地使用。

針對便祕的手術治療方法有哪些?

真正需要外科手術治療的便祕患者非常少。只有當症狀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而且經過一段時間的非手術治療無效時,才可能考慮手術治療。

在手術之前,需要進行多種檢查,來全面瞭解腸道和肛門的形態和功能。這些檢查包括:結腸鏡、鋇劑灌腸造影、結腸傳輸試驗、排糞造影、肛門直腸壓力測定、球囊逼出試驗檢查,必要時行盆底肌電圖或盆腔多重造影等特殊檢查。

全面檢查完成後,醫生會針對患者的情況選擇手術方式。

慢傳輸型便祕的患者可選擇:

  • 結腸全切除術或結腸次全切除術;
  • 結腸曠置術;
  • 末端迴腸造口術。

排便障礙型便祕患者可選擇:

  • 吻合器痔環切術;
  • 經腹直腸懸吊術;
  • 經肛吻合器直腸切除術;
  • 經肛腔鏡切割縫合器直腸前突加黏膜固定術;
  • 傳統經直腸或陰道直腸前突修補術。

需要注意的是,手術治療存在一定的複發率和併發症的發生率,術後還是需要一些必要的藥物治療。

正常的排便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

  • 吃下去的食物要以正常的速度通過食管、胃、腸等器官,及時抵達直腸;
  • 此時,食物裡的營養成分已經被消化道層層吸收,形成糞便,而糞便會刺激直腸壁,誘發排便反射,使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等發生一系列蠕動運動;
  • 與此同時,盆底、肛管肌肉也會協調活動,最終完成排便。

如果以上任何一個環節出現障礙,都可以引起便祕。

這種障礙出現的原因,可能是腸道疾病、內分泌疾病等導致的,也可能與結腸的傳輸或排便功能的紊亂有關。

便祕的原因是什麼?

很多疾病會引起便祕,便祕也可能是一種疾病徵兆。醫生會進行識別和排除。

  • 腸道疾病:結腸腫瘤、憩室、腸腔狹窄或梗阻、巨結腸等;
  • 內分泌和代謝性疾病:嚴重脫水、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疾病等;
  • 神經系統疾病:自主神經病變、腦血管疾病、認知障礙或痴呆等;
  • 肌肉疾病:澱粉樣變性、皮肌炎、硬皮病等。

結腸傳輸和排便功能紊亂也會導致便祕。

非其他疾病導致的便祕,可以分為幾種型別,其中最主要的是慢傳輸型便祕和排便障礙型便祕。這兩種型別的便祕可由多種原因引起。

慢傳輸型便祕

缺乏膳食纖維的攝入,是便祕的常見原因。其他原因包括:

  • 腸易激綜合徵;
  • 旅行或其他日常生活變化;
  • 運動不足;
  • 由疾病或年老引起的不活動;
  • 用藥;
  • 過度使用瀉藥;
  • 妊娠。

排便障礙型便祕

有時,骨盆區域的肌肉力量減弱,也會引起便祕。這種便祕的症狀包括:排便時需要過度用力、需要用手按壓腹部、排便後總有沒排乾淨的感覺等。引起這種便祕的原因有:

  • 結腸癌、子宮脫垂或直腸脫垂、身體或性虐待引起的損傷,它們都會引起一些身體功能的障礙;
  • 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或卒中;
  • 脊髓損傷;
  • 痔瘡或肛裂引起的疼痛;

便祕有哪些高危因素?

老年人、女性、飲食中缺少纖維素、運動過少等,都是導致便祕的高危因素。

  • 老年人。便祕在 65 歲以上人群中更常見。這個年齡段的人更有可能出現飲食習慣差、藥物使用增加。老年人腸道的肌肉活動也常常減少,這增加了排便時間。關節炎等身體問題,可能使排便不適或痛苦。
  • 女性。比男性更易出現便祕問題。
  • 缺水。
  • 飲食中缺乏膳食纖維,特別是蔬菜、水果吃得太少。
  • 很少或者從不運動。
  • 使用某些可以導致便祕的藥物。比如:含鋁或鈣的抗酸藥、抗抑鬱藥、利尿劑、抗組胺藥、鈣、鐵補充劑、阿片類止痛藥、止瀉藥等。如果因便祕而就醫,可以把正在服用或曾經服用的藥物列個清單,帶給醫生看一下。
  • 一些精神類疾病,比如抑鬱症和進食障礙等。

便祕有哪些症狀?

  • 排便次數減少,也就是每週排便次數少於 3 次或長期無便意;
  • 大便乾結、多塊;
  • 排便費力;
  • 排便不暢;
  • 有排不盡的感覺;
  • 需手法輔助排便(比如用手按壓腹部協助排便等)。

以上症狀至少具有兩項,超過 6 個月,就可以認為存在慢性便祕。

根據便祕和相關症狀輕重,及其對生活的影響程度,可以分為輕度、中度、重度。

  • 輕度指症狀較輕,不影響日常生活,通過整體生活調整、短時間用藥,即可恢復正常排便。
  • 重度指便祕症狀重且持續,嚴重影響工作、生活,需用藥物治療,不能停藥或藥物治療無效。
  • 中度則介於輕度和重度之間。

日常生活中注意定時排便、精神放鬆、多喝水、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都有助預防便祕。

如何預防便祕?

便祕是可以預防的。

  • 大量飲水,以尿液呈淡黃色或澄清如水為準。特別是早晨起床後,建議喝一杯水。
  • 飲食中新增高纖維食物。儘量每天獲取 20 ~ 35 克纖維。高纖維食物包括水果、蔬菜、麩皮鬆餅、燕麥片、糙米、豆類和扁豆。可以嘗試將 2 大勺麥麩(約 30 毫升)加入穀物或湯中,以每天 1 茶匙慢慢開始,逐漸將數量增加到每天 2 大勺。值得提醒的是,要吃整個的水果,而不是果汁;吃糙米、碾碎的幹小麥或小米,而不是白米飯;吃全麥麵包,而不是白麵包。很多預包裝食品和纖維補充劑的營養資訊中,都有纖維含量,購買時可以留意一下。記住,買食物成分表中列有全麥、石磨小麥或碎小麥的麵包。另外要注意,慢慢增加飲食中的纖維量,讓胃腸道適應這種變化。突然攝入太多膳食纖維,可能會導致腸胃不適。
  • 避免酒精性飲料或咖啡,以免增加身體脫水,導致大便乾結。
  • 多運動。步行是一個好的開始。
  • 專門安排一段休息時間排便。便感常常在飯後的某個時間發生,建議固定每日排便時間,如早餐後。
  • 當有便感時,就趕緊去廁所。如果忽略這一訊號,那麼這種便感就會消失,糞便最終變得乾燥,很難排出。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