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血管畸形: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什麼是腸道血管畸形?腸道血管畸可發生於胃腸道的任何部位,多表現為腸道黏膜下、肌層動靜脈及毛細血管發生擴張、迂曲、管壁變薄、管徑增大的一種血管畸形。
  • 患病情況如何?本病確切發病率尚不清楚,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段,其中以 20~30 歲和 60~70 歲 2 個年齡組為發病高峰。
  • 為什麼會得這個病?目前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先天性血管發育異常、胃腸黏膜慢性缺血、後天獲得性退行性變等因素有關。
  • 腸道血管畸形有什麼型別?根據血管造影特徵、病變部位和年齡等將本病分為 Ⅰ 型(孤立型)、Ⅱ 型(瀰漫型)、Ⅲ 型(斑點狀血管瘤)、Ⅳ 型。
  • 腸道血管畸形有什麼症狀?通常無明顯症狀,部分患者常因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貧血、週期性腹痛、胃腸道內鏡檢查時被發現。
  • 腸道血管畸形如何治療?手術是目前治療腸道血管畸形最有效的方法,早期手術是治療關鍵。由於病因不明,治療難點在於容易復發。 
  • 腸道血管畸形有什麼危害?易導致消化道出血和貧血。當出血量大時,可發生失血性休克,或合併絞窄性腸梗阻等併發症危及生命。
  • 腸道血管畸形如何預防?本病較為複雜,病因不明,注意避免長期食入堅硬或辛辣食物,預防腸道出血,改善和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減少和避免復發。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反覆黑便、便血;
  • 體檢發現糞便隱血實驗陽性;
  • 週期性腹痛;
  • 嘔血;
  • 頭昏、乏力、面板黏膜蒼白;
  • 嬰幼兒出現不明原因哭鬧,伴腹部包塊、便血、嘔血等腸套疊徵象。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消化道大出血致失血性休克;
  • 絞窄性腸梗阻。

建議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
  • 胃腸外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腸道血管畸形?

當醫生懷疑是腸道血管畸形時,將通過腹部查體、內鏡檢查、腹部影像學檢查及血管造影等檢查來確診。

  • 內鏡檢查:在全麻下行胃鏡或結腸鏡檢查,目的是直觀的瞭解胃或結腸有無血管畸形。
  • 血管造影:對內鏡檢查失敗或內鏡不能到達的小腸,可在血管內注入造影劑,並利用計算機處理數字化的影像圖,使胃腸道血管顯現,目的是瞭解腸道血管有無畸形。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什麼時候出現的症狀(便血、黑便、腹痛等)?
  • 近期有沒有食用色素性食物?
  • 近期有沒有不潔飲食史?
  • 有無血尿、鼻衄、面板出血點等其他出血情況?
  • 有沒有乏力、易疲勞、頭昏等表現?
  • 既往是否做過內鏡檢查(胃鏡、腸鏡)?
  • 既往有無胃腸道疾病史?有無外傷、出血、手術史?
  • 家人及親戚中有無類似表現的病人?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這是什麼病?嚴重嗎?可以治癒嗎?
  • 是否需要住院治療,治療需要花多少時間?
  • 需要做手術嗎?手術風險高嗎?
  • 治療花費高嗎?哪些治療費用在醫保範疇內?
  • 這個病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嗎?
  • 平時飲食上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
  • 這病會遺傳給下一代嗎?

患者日常應注意關注有無症狀加重,平時避免吃過於堅硬、辛辣刺激性食物。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護理注意事項:如果患者做了手術,術後注意如敷料、引流管等;避免劇烈咳嗽及用力排便,以免增加腹壓導致傷口裂開。
  • 用藥注意事項:患者在用藥期間,若出現發熱、皮疹、出血加重等症狀,應及時停藥,進行退熱、止血等處理並及時就醫。
  • 定期複查:術後遵醫囑定期到醫院複查,檢視恢復情況及有無復發。
  • 飲食:
    • 若為手術患者,術後經醫生允許,可在肛門排氣後開始飲食,先以流質飲食,如米湯,逐漸過渡至正常飲食。
    • 若為普通患者,多吃富含鐵的食物,如動物肝臟、海帶、木耳等。避免吃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火鍋、酒類等,避免吃過於堅硬的食物,如排骨、核桃、瓜子等。
  • 運動:
    • 手術患者術後在醫生建議下儘早下床活動,減少術後併發症,如血栓、肺炎、腹腔感染等,活動度以輕度適宜,避免劇烈活動。
    • 非手術患者根據自身體力情況適當運動,輕至中強度運動適宜,每次運動 30 分鐘到 1 個小時,1 周運動 2~3 次,控制體重。
  • 其他:注意個人衛生習慣、保暖、休息、戒菸、戒酒等。

本病應實施個體化治療方案,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輸血、輸液糾正失血性休克、保持水與電解質平衡等一般對症治療、內鏡治療和手術治療,其中內鏡治療是首選的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目前缺乏特效的治療藥物。

抑制血管生成藥物:如沙利度胺,但療效欠佳。

手術治療

外科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主要適用於多次內鏡治療無效、危及生命的大出血以及診斷未明而反覆出血的患者。由於血管發育不良的病變部位分佈廣泛、分散,手術切除範圍需要醫生根據術中探查情況進行選擇,常用手術方式包括腸道部分切除術、腸道節段性切除、選擇點狀切除等,但往往術後複發率高。

其他治療方法

內鏡治療:為該病的首選治療。凡內鏡能到達的部位均可在內鏡下行治療,內鏡具有診斷和治療的雙重作用。內鏡下行電凝、鐳射、注射硬化劑、金屬夾等治療血管畸形具有安全、方便、創傷小的優點,尤其適合於有心肺疾病而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且內鏡下可反覆多次進行治療。但由於血管畸形往往為多發病灶,因此內鏡下區域性治療往往復發率較高。

疾病發展和轉歸

  • 本病若不及時就診接受正規治療,可能出現反覆便血、嘔血、腹痛、乏力、疲勞,可發展為消化道大出血、嚴重貧血、出血性休克、絞窄性腸梗阻等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
  • 腸道血管畸形經過正規治療後,大部分患者症狀可以得到控制,提高生活質量及延長壽命。

目前該病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先天性血管發育異常、胃腸黏膜慢性缺血、後天獲得性退行性變等因素有關。

腸道血管畸形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先天性血管發育異常:是青年患者最常見的原因。由於血管先天發育異常,易受到機械性損傷或消化液的侵蝕損傷,引起胃腸道出血。
  • 胃腸黏膜慢性缺血:慢性心肺功能不全、主動脈瓣狹窄和慢性腎衰竭等,可能造成區域性黏膜缺血,導致血管擴張、迂曲、黏膜變薄、形成糜爛、壞死和淺潰瘍以及畸形血管裸露,而最終引起出血。
  • 後天獲得性退行性變:結腸血管畸形多見於老年人,其與黏膜下靜脈隨年齡增長,而發生的退行性變有關。

哪些人容易患腸道血管畸形?

  • 青年人:本病男女發病率無顯著差異,20~30 歲的青年人容易患該病。
  • 老年人:60~70 歲的老年人容易患該病,尤其是合併慢性心肺功能不全、主動脈瓣狹窄和慢性腎衰竭等疾病的老年人。
  • 本病具有家族聚集性,患者常有家族直系親屬患病。

消化道出血是腸道血管畸形最常見的症狀。早期多無任何表現,少數因黑便、糞便隱血試驗陽性、嘔血等,或因其他原因進行血管造影或腸鏡檢查時發現。後期主要表現為長期反覆的消化道出血和繼發性貧血。

腸道血管畸形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腸道血管畸形的常見症狀包括:

  • 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表現,如黑便、嘔血、便血;
  • 貧血:如面色蒼白、易疲勞、乏力等;
  • 腹痛:常呈週期性。

腸道血管畸形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腸道血管畸形的常見併發症包括:

  • 消化道大出血;
  • 腸梗阻;
  • 腸扭轉;
  • 腸套疊。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