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繫膜動脈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動脈瘤是指正常的動脈體積增大,區域性形成球形膨脹。當其體積膨大,區域性成梭形增大時,形似瘤樣,故稱之為動脈瘤,但其並不是腫瘤。腸繫膜動脈瘤(mesenteric artery aneurysm,MAA)是指腸繫膜上、下動脈及其分支擴張而形成的動脈瘤。

  • 腸繫膜動脈瘤較為罕見,其發病率佔所有內臟動脈瘤的第 3 位,約為 6.9%。根據部位可分為腸繫膜上動脈主幹動脈瘤、腸繫膜上動脈分支動脈瘤以及腸繫膜下動脈瘤,其中腸繫膜上動脈瘤更常見。
  • 主要病因為感染,動脈粥樣硬化等,門靜脈高壓症、高血壓、先天性動脈發育不良、外傷和醫源性損傷等亦為該病發生的原因,但臨床少見。
  • 腸繫膜動脈瘤分為兩種,一種是整個管壁和管腔的擴大,形成瘤樣膨脹,即真性動脈瘤。第二種動脈瘤是血管破裂,外膜下血腫形成瘤樣擴張,瘤壁外增大,而真正的管腔並不大,即假性動脈瘤。
  • 臨床症狀不典型,最常見的表現有腹痛、嘔吐、消化道出血、黃疸、不明原因發熱、體重下降、噁心等前期症狀,腹部通常可以觸及搏動性包塊。
  • 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包括腹部超聲、CT 血管造影、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及磁共振血管成像等。
  • 治療方式主要包括保守治療、傳統手術治療及腔內微創治療。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該病是一個緩慢發展的過程,早期可沒有症狀,一般於體檢時發現後就診。

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應格外注意自身的狀態,定期體檢。出現症狀時,往往動脈瘤已經擴張的比較大或處於破裂邊緣。首次就診時,醫生會進行 CT 等影像學檢查來診斷。

約 50% 的腸繫膜動脈瘤可發展至瘤體破裂,病死率可高達 90%,而早期發現並積極外科治療,腸繫膜動脈瘤的病死率可降低至 15%。因此,早期準確的診斷腸繫膜動脈瘤並進行干預,對提高患者存活率極為重要。

建議就診科室

  • 普外科;
  • 血管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

常用輔助檢查包括:

  • 血、尿檢查:初診時需要進行血、尿檢查,這有助於鑑別是否是消化系統的其他疾病。具體檢查指標包括血常規、血尿澱粉酶等。
  • 多普勒超聲檢查:可發現位於腹主動脈前方的搏動性低迴聲包塊,內有血流徵象,可定性初診腸繫膜動脈瘤,但受患者體質和腸道積氣的干擾,無法明確顯示動脈瘤與周圍血管的關係,不能為進一步治療提供有效幫助。
  •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空間解析度不足,對於小血管的顯示有侷限性。
  •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可以明確診斷腸繫膜動脈瘤,及時準確發現出血部位以及直徑較小的動脈瘤,顯示動脈瘤與周圍血管及鄰近臟器的關係,但其為有創檢查,不作為首選。
  • CT 血管造影(CTA):具有高解析度,可以在後處理平臺進行血管三維重建,準確反映病變與周圍血管、臟器的關係,對瘤體及血管腔的相關引數進行測量,為手術方式的選擇提供有效依據。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哪些症狀?每次持續多長時間?已經出現多久了?嚴重程度如何?
  • 哪些情況下症狀會緩解或加重?
  • 有沒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血脂異常等病史?
  • 是否吸菸、是否喜歡大量飲酒?
  • 在服用哪些藥?
  • 做過哪些手術?
  • 有無腹部外傷史?

患者可能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什麼是腸繫膜動脈瘤?能治好嗎?
  • 需要做哪些檢查?要吃哪些藥?醫保能報銷嗎?
  • 目前都有哪些治療方法?哪種方法最適合我的病情?
  • 是否需要調整某些生活習慣?
  • 有傳染或遺傳的可能嗎?

動脈粥樣硬化是大部分腸繫膜動脈瘤的誘因,因此,對於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可以有效減低腸繫膜動脈瘤的發病機率,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是改善生活方式。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戒菸
  • 健康、均衡飲食:採用“一高三低”(高纖維素、低膽固醇、低脂肪、低鹽)的飲食結構。
  • 規律鍛鍊:運動有助於控制動脈粥樣硬化進展,可以制定一份定期鍛鍊計劃,並長期堅持。通常可每週運動 5 天以上、每天 30~60 分鐘。走路是一種很好的鍛鍊方式,有助於外周動脈疾病的治療。此外,以爬樓梯代替坐電梯、在看電視時做蹲起運動,都是不錯的鍛鍊方法。
  • 保持健康體重:超重人群應減重。
  • 管理好危險因素:儘量控制好血壓、血糖和膽固醇水平。
  • 做一些放鬆練習:如瑜伽和深呼吸,幫助緩解壓力。

腸繫膜動脈瘤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保守治療、開放手術治療和腔內微創治療。

保守治療

腸繫膜動脈瘤一旦破裂,致死率極高,因此確診後應儘早行手術治療,但對於一些瘤體較小、非感染性、不伴有症狀及併發症的真性動脈瘤,可行保守治療,並長期密切隨訪。

開放手術治療

傳統手術治療包括瘤體切除合併血管重建、動脈瘤縮縫術、動脈瘤曠置近遠端血管旁路術等術式,具體需要根據瘤體的位置等情況決定。

  • 腸繫膜動脈瘤中的假性動脈瘤,尤其是細菌性動脈瘤,在有症狀時破裂風險極高,甚至會出現瘤體破裂的徵兆。因此一旦確診,需立即進行手術治療,且推薦經靜脈給予預防性抗生素治療。
  • 對於腸繫膜動脈瘤的治療,由於腹腔動脈和腸繫膜下動脈有廣泛的側支血流供應相應腸道,傳統手術方式行瘤體結紮和切除後,極少出現腸道缺血壞死等術後併發症。但手術創傷較大,且瘤體位置往往較特殊,患者的腸繫膜和內臟主動脈的近段多存在嚴重鈣化,加之載瘤動脈與其他主要血管有合併共乾等情況,區域性解剖條件苛刻,手術病死率高。

腔內微創治療

腔內微創治療可以採用覆膜支架植入、多層裸支架植入,如果確定遠端腸壁血管弓交通完好,可以使用彈簧圈、微粒及“膠合劑”等材料將動脈瘤及載瘤動脈一併栓塞。腔內微創治療腸繫膜上動脈瘤(SMAA),損傷小,手術成功率高,且隨著新器材的應用,其適應證也在不斷擴大。

疾病發展和轉歸

由於腸繫膜動脈瘤的破裂相關性死亡率很高,因此,不論瘤體大小及症狀如何,都應進行治療。早期準確的診斷腸繫膜動脈瘤並進行干預,對提高患者存活率極為重要。

真性動脈瘤和假性動脈瘤在病因學上有明顯區別。

真性動脈瘤的常見病因

  • 動脈粥樣硬化;
  • 動脈中層變性或發育不良;
  • 腹部創傷;
  • 感染或炎症:如細菌性心內膜炎;
  • 高血壓;
  • 結締組織疾病:如馬方綜合徵、Ehlers-Danolos 綜合徵、系統性紅斑狼瘡、白塞病、肌纖維發育不良、抗 α-1 蛋白酶缺乏症等;
  • 血管炎性疾病:如多發性結節性動脈炎、大動脈炎、川崎病、韋格肉芽腫等;
  • 高血流狀態:如門脈高壓、妊娠、膈肌中腳壓迫綜合徵等。

假性內臟動脈瘤的常見病因

  • 感染和炎症:如急慢性胰腺炎、膽道感染、腹腔內感染等;
  • 腹部外傷;
  • 醫源性損傷:如外科手術、內鏡治療、血管腔內手術等。

臨床表現特異性較低,容易與其他消化系統疾病相混淆,導致治療拖延,常在瘤體破裂導致腹腔內出血出現急腹症時,才考慮到腸繫膜動脈瘤的可能。

腸繫膜動脈瘤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70%~90% 的腸繫膜動脈瘤可有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患者常因消化系統症狀就診。
  • 20% 的患者可有發熱、胸悶等症狀。
  • 較大的動脈瘤可產生壓迫症狀,當瘤腔血栓脫落栓塞遠端動脈及其分支時,可導致腸繫膜動脈供血不足,引起腹痛、腹瀉等症狀。
  • 當瘤體破裂或先兆破裂時,可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嚴重時可出現休克,50% 的患者可合併上消化道出血。

有效預防或控制危險因素,可以降低腸繫膜動脈瘤的發生率。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戒菸、遠離二手菸。
  • 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
  • 健康飲食。
  • 適當減重。
  • 規律鍛鍊。
  • 定期複查,及時診治其他相關疾病。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