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繫膜脂肪炎: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腸繫膜脂肪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MP)是一種罕見的腸繫膜脂肪組織慢性、非特異性炎症反應及纖維化性病變,主要病理改變為腸繫膜脂肪組織的變性、壞死、炎細胞浸潤及纖維化 [1][2]。1965 年,Odgen 將其正式命名為 “ 腸繫膜脂肪炎 ”[3]

  • 腸繫膜表面的脂肪組織壞死變性,小腸繫膜和結腸繫膜表面出現多發或單發灰白色結節,直徑為 1~15 cm,繼而腸繫膜增厚、 變硬、攣縮而形成腸繫膜腫塊、腸管環狀狹窄,最終導致大網膜、腹膜及腹腔內廣泛粘連[3]
  • 在疾病自然病程的某一階段,分別稱為腸繫膜脂膜炎、腸繫膜脂肪營養不良(lipodystrophy ofthe mesentery)、硬化性腸繫膜炎(scelrosing mesenterifisl)、退縮性腸繫膜炎(retractile mesenteritis)及腸繫膜結節性脂膜炎(Weber-Christian 病)[4]
  • 該病發病率男女比例約為 23∶1,50 歲以上多見,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5]
  • 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腹部觸及包塊,當出現腸梗阻時,可出現劇烈腹痛,有時呈絞痛樣發作;醫生會建議做血常規、血沉等化驗檢查,同時進行影像學檢查、血管造影等,以評估腸繫膜脂肪炎的嚴重程度,以及相應器官的缺血情況。
  • 本病有自限性趨勢,一般情況下可先行綜合治療。無明確臨床指徵,切忌盲目剖腹探查。
  • 避免腹部外傷和各種腹部手術可以減少本病的發生。
  • 合理的飲食結構,提倡高蛋白質、高維生素、低糖、低脂肪飲食;適量運動,提倡每天堅持跑步、仰臥起坐或健身器械鍛鍊,都有助於預防本病的發生。

腸繫膜脂肪炎是一種緩慢發展的疾病。早期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容易誤診為闌尾炎、膽囊炎、腸梗阻、消化道穿孔等疾病。首次就診時,醫生會完善血常規、血沉、免疫指標及影像學等檢查來診斷。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腸繫膜脂肪炎早期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因此,當出現不明原因腹痛等表現時,應到醫院就診,尤其是出現持續性腹痛。

建議就診科室

  • 普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腸繫膜脂肪炎?

醫生可能會建議做血液檢查、影像學檢查、血管造影、結腸鏡等,以輔助診斷。具體輔助檢查包括:

  • 血液檢查:通常無特性改變,初診時,醫生一般會建議進行血、尿等檢查,這有助於發現疾病的嚴重程度。具體檢查指標可能包括:
    • 外周血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比值。
    • C 反應蛋白。
    • 血沉。
    • 肌酐。
    • 凝血功能。
  • 腹部 X 線檢查:X 線檢查靈敏度較低,影像學上表現為腸繫膜脂肪呈放射狀,小腸出現成角、扭曲、狹窄,小腸襻增厚、移位、分離等,當累及結腸繫膜時,出現“鋸齒狀”黏膜,伴腸梗阻時可出現明顯的液氣平面[9]
  • 腹部 B 超檢查:可探及腫塊,腫塊呈內部低迴聲和邊緣強回聲的混合型、以及腸繫膜根部欠均的低迴聲腫瘤影象,腫塊的邊緣不清,與腸管關係密切[10]
  • CT 檢查:是診斷本病的首選影像學方法,一般表現為後腹膜的脂肪密度高於皮下脂肪,其內可見線條狀密度增高的血管影,纖維化嚴重時可形成軟組織腫塊,內可見鈣化。增強 CT 可見內部強化的線條狀血管影(特徵表現),並可見增厚腸壁的內低外高“雙暈徵”(double halo sign),後者是良性病變的特有表現,其病理影像學基礎是:增厚腸壁的內側低密度是黏膜下組織的水腫,外側高密度是漿膜下組織的炎性細胞浸潤和纖維化[5][11]
  • 血管造影:可見腸繫膜上下動脈及分支血管扭曲、受壓、移位,無腫瘤染色及動靜脈瘻,嚴重者血管閉塞。
  • 結腸鏡:可見管腔狹窄,擴張不良,黏膜充血、水腫、糜爛,觸之易出血,有時有潰瘍形成。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沒有症狀?嚴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續多長時間?已經出現了多久?
  • 腹痛呈持續性還是間斷性?是否伴有放射性疼痛?
  • 有沒有發熱、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
  • 近期腹部是否受過外傷?既往是否做過腹部手術?是否患有免疫性疾病?
  • 平時工作壓力大嗎?作息是否規律?
  • 平時是否有規律的體育運動?飲食方面有什麼偏好?
  • 有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病?
  • 在服用哪些藥?

患者可以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是怎麼患上腸繫膜脂肪炎的?能治好嗎?
  • 需要做哪些檢查?要吃哪些藥?醫保能報銷嗎?
  • 目前都有哪些治療方法?哪種方法最適合我的病情?
  • 是否需要調整某些生活習慣?
  • 後期如何預防這類疾病?
  • 這個病有傳染或遺傳的可能嗎?家人需要接受篩查嗎?

日常生活中調整飲食結構,適當增加運動,保持身體健康,避免腹部外傷和各種腹部手術可以減少本病的發生。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戒菸、戒酒。
  • 健康、均衡飲食:提倡高蛋白質、高維生素、低糖、低脂肪飲食。不吃或少吃動物性脂肪、甜食(包括含糖飲料)。多吃青菜、水果和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以及高蛋白質的瘦肉、魚、豆製品等,不吃零食,睡前不加餐。
  • 規律鍛鍊:適當鍛鍊可促進體內脂肪消耗。每天跑步,每小時至少 6 公里才能達到消脂效果。此外,仰臥起坐或健身器械鍛鍊等都是有益的。
  • 減肥:保持健康體重,超重人群應減重。
  • 放鬆:做一些放鬆練習,如瑜伽和深呼吸,幫助自己緩解壓力。

明確診斷後,首選內科藥物治療。大多數患者經數月至數年支援治療,症狀可逐漸緩解。不能確診者,剖腹探查和病理組織學活檢是診斷的重要方法。外科治療以明確診斷和解除消化道症狀為主要目的,術後需輔助內科治療。

全身支援治療

注意休息,加強營養及體質鍛鍊,提高機體抵抗力。

藥物治療

應用抗生素、類固醇激素、非甾體抗炎藥、免疫抑制劑(環磷醯胺及硫唑嘌呤)、秋水仙鹼、孕酮及三苯氧胺等,可以控制病情[2][12]

放射治療

個別患者接受放射治療也可獲得良好效果。

手術治療

剖腹探查的目的在於明確診斷(經術中冰凍病理切片),切除病灶、解除腫塊對腸繫膜血管及腸腔的壓迫。手術方式通常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選擇。

  • 粘連鬆解:主要在於解除對血管及腸管的壓迫。
  • 病灶切除:如有可能,儘量切除有病變的腸繫膜,但不應傷及周圍組織及器官。
  • 腸管切除:如病變侵及腸壁而發生狹窄、無法矯正者,或位於回盲部的病變不能除外惡性腫瘤者,可以將腸管(小腸或結腸)連同腸繫膜病灶一併切除後,再重新吻合。

疾病發展及轉歸

本病有自限性,預後佳。大多數患者經內科治療後,疼痛消失、腫塊退縮。文獻報道,本病預後良好,但也有相當多的病例可復發,因此需密切隨訪觀察[12]

腸繫膜脂肪炎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腸繫膜脂肪炎的病因、病原體和自然病程均不清楚。一般認為與細菌感染、腹部外傷或手術、血管損傷、過敏反應、自身免疫反應等多種因素有關[7]。近年來,隨著研究深入,有研究顯示,腸繫膜脂肪炎的病因可能與脂肪代謝障礙有關,如伴有某些酶的異常和血沉加快、C 反應蛋白升高等[9]

哪些人容易患腸繫膜脂肪炎?

目前尚無明確臨床資料證實哪些人為易感人群。

早期臨床症狀缺乏特異性,當出現腸梗阻時,可出現劇烈腹痛等腹膜炎表現。該病確診不易,大多依賴病理組織學診斷。

一般表現

大多數患者體質虛弱、消瘦、慢性低熱、食慾不振,以及體重下降等,病程可長達數年。

腹部表現

主要為腹部疼痛,以右下腹較多見,左側腹部及上腹也可發生,但較少。腹痛程度不太劇烈,呈慢性反覆發作的隱痛,一般尚可忍受。腹痛無轉移,也不向他處放射。當出現腸腔閉塞等腸梗阻時,腹痛較為劇烈,有時呈絞痛樣發作。而腸繫膜血管發生絞窄後,可出現腸段壞死及化膿性腹膜炎,此時腹痛呈持續性,並有腹膜刺激徵的表現。

腹部體徵

腹部查體時腹部壓痛輕,有時觸到包塊。當出現腸繫膜血管絞窄後,可表現為腹部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等腹膜刺激徵表現。

伴隨疾病

有 13.4%的患者伴發惡性腫瘤,11.5%的患者伴腹部手術或外傷史,6.9%的患者伴隨腹部感染性疾病(如闌尾炎、胰腺炎、膽囊炎、結腸炎等),2.0% 的患者伴隨免疫相關疾病如類風溼關節炎、狼瘡、艾滋病病毒(HIV)感染、Ⅰ 型糖尿病等[6]

目前腸繫膜脂肪炎病因不明,可能與創傷、腹部手術、感染、免疫等因素有關,因此,健康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對預防該病有重要意義。除年齡和家族病史外,多數危險因素是可以預防或控制的,建議做到以下幾點:

  • 戒菸、遠離二手菸。
  • 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礎疾病。
  • 健康飲食,以清淡、易消化飲食為主,避免高脂、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忌飲酒、咖啡、濃茶等。
  • 適當減重,避免超重。
  • 注意休息,適當鍛鍊,避免劇烈運動。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