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梗阻型便祕: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出口梗阻性便祕又稱功能性排便障礙,是由於肛門排便口附近的組織器官病變,導致排便困難、便祕的一種綜合徵,是功能性便祕最常見的一種。發病率與年齡成正比,且女性患者多於男性。全世界功能型便祕發病率約為 16%,常見於 60 歲以上的成人。

  • 腹部肌肉、直腸肛管肌肉和盆底肌肉不協調工作,導致直腸有效排空受阻,而出現的複雜多樣的排便不暢症候群。
  • 發病率與年齡成正比,且女性患者多於男性。全世界功能型便祕發病率約為 16%,常見於 60 歲以上的成人。
  • 主要與年齡、性別、飲食習慣、解剖學遺傳、心理和社會因素等方面密切相關。
  • 分為遲緩型和痙攣型。弛緩型包括:直腸前突、直腸粘膜內脫垂、會陰下降、直腸內套疊、骶骨分離、盆底疝等。痙攣型包括:恥骨直腸肌綜合徵、肛門內括約肌痙攣型收縮等。
  • 主要症狀為排便費力,排便時肛門直腸堵塞感,排不盡感,需要用手法幫助排便,患者的大便往往不幹。
  • 目前尚無統一的診治標準。非手術治療是輕、中度出口梗阻型便祕患者的首選,包括飲食調理、服用瀉藥、擴肛、肉毒素注射、生物反饋治療、骶神經刺激等。生物反饋治療後,便祕的症狀改善率為 44%~100%,因此可作為輕中度痙攣型梗阻性便祕的治療首選,但對於不同的患者療效差異較大。手術治療是重度患者最後的治療手段,另外,對於手術治療的患者也要結合飲食調整,適當服用瀉藥、肛門潤滑劑等非手術治療。
  • 便祕易復發,長期保持良好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有助於治療。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當有下列症狀出現時,需要及時就醫:

  • 老年女性出現排便困難,排便不盡伴有裡急後重(即患者在大便前感覺到特別想大便,需要緊急到廁所排便,但是蹲下之後卻沒有大便排出;當患者再次站起的時候,又感覺到好像有大便需要緊急排出),需要用手法幫助排便。
  • 便血、腹脹、會陰部墜脹感,肛門停止排氣排便。
  • 噁心、嘔吐。

建議就診科室

  • 普外科
  • 肛腸科

醫生如何診斷出口梗阻型便祕?

醫生通常會進行問診,並通過直腸指檢、球囊逼出實驗、MRI 排糞造影、肛管直腸測壓、結腸傳輸實驗等檢查來確診出口梗阻型便祕。

  • 問診: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症狀出現的先後順序。
  • 直腸指檢:醫生用食指由肛門深入直腸進行檢查,指檢可觸及直腸記憶體在大便,並詢問患者是否知道其存在,若不知則表明直腸敏感性降低。通過讓患者收縮肛門來評估肛門括約肌和恥骨直腸肌的靜息壓和收縮壓的變化情況。讓患者模擬排便動作,醫生將左手放在患者腹部,右手指診能感覺到肛門外括約肌和恥骨直腸肌的鬆弛,以及會陰的下降,放在腹部的手可以衡量腹部推力。
  • 球囊逼出實驗:將裝入 50 毫升水的球囊從患者肛門放入直腸,讓患者坐位將其排出,超過 1 分鐘排出為異常。
  • MRI 排糞造影術:能直觀顯示直腸排空與收縮時盆底及盆腔臟器的變化(採用坐位檢查比仰臥位更接近盆底生理狀態)。
  • 排糞造影
  • 肛管直腸測壓
  • 結腸傳輸實驗:需要排除慢傳輸型便祕。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年齡多大?
  • 有什麼症狀?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症狀的?
  • 平時的排便習慣如何?
  • 大便是否成形?是否乾結?顏色如何?
  • 生活習慣如何?有無熬夜習慣?
  • 生活壓力大不大?
  • 去哪些醫院看過?有沒有做過什麼檢查?檢查結果是什麼?採取什麼治療措施了?效果如何?
  • 有沒有口服藥物?
  • 平時抽菸喝酒麼?
  • 是否有基礎疾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等?
  • 有沒有手術史?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患病原因有哪些?
  • 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檢查費用是多少?醫保能報銷嗎?
  • 有哪些治療方案?治療需要多長時間?
  • 需不需要進行手術?手術效果如何?
  • 治療效果如何?會不會復發?復發之後有什麼處理辦法?
  • 住院費用是多少?
  • 有什麼併發症麼?
  • 這個病如果不治療會出現什麼情況?
  • 平時飲食、生活習慣有哪些要注意的?
  • 會遺傳給子女麼?
  • 多吃蔬果、多飲水、高纖維飲食,少吃辛辣油膩刺激食物。
  • 養成良好起居生活習慣,早睡早起,不睡懶覺,忌酒。
  • 養成良好的排便規律。
  • 放鬆心情,調整心態。
  • 增加體育鍛煉。
  • 切忌擅自使用藥物治療,有問題及時就醫。

出口梗阻型便祕治療方案較為複雜,目前尚無統一的治療標準。單純使用緩瀉劑或腸動力藥物通常效果不佳,加之很多病人出現精神心理異常,飲食起居及排便方式的不合理,使得治療更加困難。

一般治療

  • 調整飲食結構、增加纖維素和水的攝入量。
  • 忌菸酒和辛辣刺激。
  • 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 調整心態,放鬆心情。
  • 增加運動。
  • 不熬夜,不睡懶覺。

內科治療

  • 藥物治療:可使用瀉劑,包括高滲性瀉劑、潤滑性瀉劑、灌腸劑和栓劑;益生菌藥物和腸動力藥物。
  • 生物反饋治療:通過糾正排便期間腹部和盆底肌肉的不協調,以及改善直腸感覺受損患者的直腸充盈感。通過模擬排便訓練恢復患者的正常排便功能。對於沒有盆底形態結構異常的輕中度出口梗阻型便祕的患者。療效較好,故為此類患者的首選治療。
  • 肉毒素注射治療:通過將肉毒素注射到肛門括約肌和恥骨直腸肌兩側,使該處肌肉鬆弛,緩解肌肉痙攣而改善便祕症狀。
  • 骶神經刺激治療:通過刺激第二腰椎到第四腰椎區間的神經,引起陰部神經、肛門括約肌的傳入感覺纖維以及來自盆神經的自主纖維的興奮性改變。
  • 脈衝水療法:通過脈衝水療儀將溫水注入腸腔以刺激直腸感受器和肛門括約肌,誘發患者意識性排便,恢復正常排便規律。

外科治療

手術治療是重度患者最後的治療手段,另外,對於手術治療的患者也要結合飲食調整,適當服用瀉藥、肛門潤滑劑等非手術治療。常用術式有:

  • 經直腸或陰道的直腸前突修補術。
  • 直腸黏膜下硬化劑注射或縱行縫合術。
  • 經肛門吻合器直腸黏膜環切術(PPH)。
  • 經肛門吻合器直腸切除術(STARR)。
  • 選擇性痔上黏膜切除術(TST)。
  • 恥骨直腸肌切斷或部分切除術。
  • 閉孔內肌自體移植術。
  • 恥骨直腸肌切斷縫合術。
  • 恥骨直腸肌掛線術。

其他治療方法

  • 電刺激治療。

出口梗阻型便祕的發展和轉歸

出口梗阻型便祕目前尚無統一治療方案,當出現便祕情況應及時就醫。輕度患者通過調整飲食結構(增加纖維素和水的攝入量)、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以及藥物治療、生物反饋治療等,能改善或消除症狀。長期便祕常常合併痔瘡、肛裂等肛周疾病,也可能合併腸梗阻、自發性腹膜炎、直腸脫垂等。長期保持良好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有助於治療。

出口梗阻型便祕的病因複雜,目前已知與年齡、性別、飲食及生活習慣、盆底形態結構異常、心理疾病及神經紊亂、社會因素等方面相關。

出口梗阻型便祕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發病率與年齡成正比,且女性患者多於男性。
  • 長期不正常的排便習慣、不良的生活習慣都會對生理結構造成影響,進而導致便祕。
  • 患者的精神異常情況與便祕的發病率有關。
  • 排便時盆底肌不協調性收縮或不能適當鬆弛。
  • 盆底肌張力弱,在正常靜息狀態下,盆底位置低,排便時盆底下降程度超過正常範圍以下,壓迫肛管,從而導致梗阻性便祕。
  • 直腸推進力不足。
  • 直腸敏感性低。

哪些人容易患出口梗阻型便祕?

  • 老年女性,生育過的女性。
  • 長期飲食及生活習慣不良者。
  • 長期不正常的排便姿勢者。
  • 壓力較大,心理、精神異常者。
  • 發育缺陷,盆底形態結構異常者。

排便費力,有排便不盡感。排便時感到肛門直腸堵塞,需手法幫助排便,是出口梗阻型便祕最典型的症狀。

出口梗阻性便祕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排便費力,有排不盡感,且每次排便量較少。
  • 腹脹、會陰部墜脹感。
  • 常常需要在肛門口周圍施壓幫助排便。
  • 便血和肛門疼痛。

出口梗阻型便祕可能會引起那些併發症?

  • 長期便祕常常合併痔瘡、肛裂等肛周疾病。
  • 腸梗阻。
  • 自發性腹膜炎。
  • 直腸脫垂。
  • 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晨起和早飯後排便,可以增加腹壓,幫助糞便順利排出。
  • 多食用新鮮的蔬果,多食粗糧,忌酒和辛辣油膩食物。
  • 多做提肛運動鍛鍊肛門括約肌功能。
  • 避免久坐久站,避免熬夜、避免長時間蹲廁等不良生活習慣。
  • 加強跑步、散步、游泳等體育鍛煉,調整心態,放鬆心情。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