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熱: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出血熱(hemorrhagic fever)可由不同型別的病毒感染所引發,導致嚴重的全身性綜合徵,波及多處器官組織。主要特徵為全身性出血傾向,症狀可能相對較輕,也可能形成致命威脅。病毒傳播的起始階段,需要以哺乳動物作為傳染源和昆蟲作為傳播媒介,因此出血熱在天氣炎熱的地區更為常見。尤其是人口稠密,經濟和醫療條件落後的熱帶國家,出血熱發病和流行的風險最高。因此,前往此類高危地區旅行或工作需要做好充分的預防措施[1]

  • 出血熱常見病原體包括多種病毒。自然界最常見的傳播源是小型哺乳動物,傳播媒介以昆蟲為主。人類通過昆蟲叮咬或吸入、接觸動物排洩物中的病毒而發生感染。隨後,患者體內的正常凝血功能和血管壁結構遭到破壞,呈現明顯的出血傾向。
  • 臨床發病的常見風險因素主要包括前往出血熱高發地區旅行或工作、照顧出血熱患者、日常工作經常接觸野生動物、家畜或老鼠,注射吸毒或高危性行為[1]
  • 出血熱的初始階段典型表現為高燒、寒顫、虛弱、全身肌肉/骨骼疼痛;隨著病情進展,患者可發生全身性出血、神經/精神狀態異常,昏迷、休克[1][2]
  • 若病情持續進展可造成全身多臟器損傷,引發多器官功能衰竭,部分病毒性出血熱有相當高的致命風險[1]
  • 患者必須立即隔離治療。目前,尚無出血熱的特效治療方案。利巴韋林對於某些型別的出血熱,可能有助於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併發症風險。所有患者都需要進行支援治療,儘可能維持生命體徵穩定。
  • 預防出血熱的關鍵是避免接觸傳染源或病原體,必要時可接種預防性疫苗[1]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出血熱病情凶險,如果前往發病高危地區,必須事先做好防範,歸來時需確認是否受到感染。
    • 前往出血熱高危地區之前,最好先去疫苗接種點諮詢是否有可以接種的疫苗預防。
    • 從高危地區返回後,進行體溫和相關症狀的自我監測。一旦發病,及時前往醫院就診,並告知醫生自己的旅行史,有無動物接觸史,有無蚊蟲叮咬史等。
  • 假如患者已經出現出血熱的相關症狀,更有必要即刻接受專科診治。
    • 出血熱的症狀較為類似,必須去專科醫院查明病因。
    • 臨床醫生根據相應的化驗檢查結果,制定相應的處置方案。

就診科室:

  • 感染性疾病科

醫生如何診斷出血熱?

  • 患者必須將自己的行程和發病過程詳細告知醫生,以作為臨床診斷的重要參考。
  • 實驗室檢測:
    • 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心肌酶等化驗判斷病情嚴重程度;
    • 採集相應標本(血液、尿液、唾液等)檢測抗原、抗體、核酸等;
    • 血清學、病原學檢測須到國家指定的醫院或實驗室進行。
  • 影像學檢查:評估患者各處組織器官的損傷情況。
    • X 光片;
    • B 超;
    • CT 或 MRI 掃描。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去過哪些國家或地區?
  • 當地是否正在爆發出血熱疫情?
  • 是否被蚊蟲叮咬?
  • 是否接觸過老鼠、猴子、蝙蝠等動物?
  • 症狀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 症狀是持續加重還是維持穩定?
  • 能否描述目前症狀的嚴重程度?
  • 是否在當地接受過治療?採用什麼方案治療?效果如何?
  • 家庭成員是否也出現類似症狀?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是什麼原因導致出血熱?
  • 需要做哪些檢測可以確診?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進行治療?
  • 治療多久之後可以緩解?
  • 是否會有致命危險?
  • 是否會留有後遺症?

患者的密切接觸者必須隔離觀察,確認是否感染。患者入院隔離治療過程中,應積極配合醫生用藥,直至解除隔離[4]

出血熱患者必須立即隔離治療。目前,尚無出血熱的特效治療方案。早期應用利巴韋林對於某些型別的出血熱,可能有助於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併發症風險。所有患者都需要進行支援治療,儘可能維持生命體徵穩定[1][3][4]

如何治療出血熱?

  • 出血熱患者必須立即隔離治療。
  • 目前,尚無出血熱的特效治療方案。
  • 利巴韋林對於拉沙熱、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可能有一定療效。
  • 所有患者都需要進行支援治療,儘可能維持生命體徵穩定[4]
    • 發熱、疼痛——布洛芬、對乙醯氨基酚;
    • 呼吸困難——氧療或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
    • 焦慮、煩躁或精神狀態異常——鎮靜劑;
    • 脫水、維持電解質平衡——補液補電解質;
    • 出血嚴重——輸血;
    • 腎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治療。
  • 待症狀完全消退至少 3 天以上,採血檢測病原體轉為陰性,並在 48 小時後再次檢測確認,若仍為陰性患者方可解除隔離[4]

出血熱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 出血熱常見病原體包括多種病毒[2]
    • 砂粒病毒科,例如拉沙熱;
    • 布尼亞病毒科,例如漢坦病毒引起流行性出血熱;
    • 黃病毒科,例如登革熱;
    • 披膜病毒科,例如基孔肯雅熱;
    • 絲狀病毒科,例如埃博拉出血熱。
  • 自然界最常見的傳播源是小型哺乳動物,傳播媒介以昆蟲為主,往往呈地區性傳播[1][2]
    • 蚊子;
    • 蜱蟲;
    • 人類通過昆蟲叮咬或吸入、接觸動物排洩物中的病毒,都有可能發生感染;
    • 部分病毒性出血熱的傳播途徑尚未明確。
  • 隨著科技的發展,某些病毒性出血熱可以發生跨國、跨洲際的傳播、流行[1]
  • 患者在感染病毒後,正常的凝血功能和血管壁結構遭到破壞,使患者呈現明顯的出血傾向。但是各種病毒的生物學特性和毒性作用千差萬別,其導致出血的機制可能也是各不相同。目前出血熱的具體機制尚不明確[1][2]

臨床發生出血熱的風險因素有哪些[1]

  • 前往出血熱高發地區旅行或工作。
  • 照顧出血熱患者。
  • 在屠宰場工作、在野外工作、參與滅鼠工作。
  • 共用注射器注射毒品或進行無保護措施的高危性行為。

出血熱有哪些臨床特徵?

出血熱患者的具體病情取決於感染病毒的型別,常見的臨床特徵主要包括[1][2]

  • 感染初治階段症狀表現為:
    • 高燒、寒顫;
    • 疲乏、虛弱;
    • 頭暈;
    • 肌肉、骨骼或關節疼痛。
  • 隨著病情進展,重症患者可發生全身性的出血症狀:
    • 皮下出血;
    • 內臟出血;
    • 口、眼、耳、鼻出血。
  • 重症患者可能出現的其他症狀包括:
    • 反應遲鈍;
    • 精神狀態異常;
    • 昏迷;
    • 感染性休克。
  • 患者通常不會由於失血而死亡,而多死於多器官衰竭或重症感染性休克。

出血熱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出血熱可波及全身各處的組織器官,若病情持續進展可造成嚴重的併發症[1]

  • 損傷腦部和中樞神經。
  • 腎功能衰竭。
  • 呼吸功能衰竭。
  • 肝功能衰竭。
  • 膿毒症。
  • 部分病毒性出血熱有相當高的致命風險。

預防出血熱的關鍵是避免接觸傳染源或病原體,接種預防性疫苗[1]

  • 如果在出血熱高危地區居住、工作或旅行,應該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免受病毒感染。
    • 工作中應配備手套、眼鏡和麵罩。
    • 在野外應穿長袖、長褲。
    • 在衣服的外層塗抹驅蚊劑,防止蚊蟲叮咬。
    • 使用防蚊蚊帳。
  • 老鼠是出血熱的重要宿主和傳播媒介,務必做好滅鼠和防鼠工作。
    • 垃圾和食物都要密閉儲存。
    • 必須確保門窗可以緊密關閉。
    • 清除居所附近的雜物和雜草。
  • 醫護人員直接接觸患者,必須穿著恰當的個人防護用品。
  • 科研或醫護人員必須謹慎處置、銷燬實驗室或臨床的樣本和廢棄物。
  • 目前,黃熱病和流行性出血熱有可供接種的疫苗,若有需要可以諮詢免疫接種點。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