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癌: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膽囊是肝臟下方的一個小器官,呈梨形。成人膽囊長約7~10釐米,寬不超過3釐米。膽囊能夠濃縮並儲存膽汁。膽汁通過膽管進入腸道後,參與食物中脂肪的消化。

膽囊的細胞生長失去控制,就會形成膽囊癌(Gallbladder cancer)。最常見的膽囊癌為腺癌,少數為乳頭狀腺癌,腺鱗癌、鱗狀細胞癌和肉瘤非常罕見。

膽囊癌發病率很低,根據國家癌症中心釋出的資料,我國2018年預估膽囊癌新發病例5.28萬例,預估死亡病例為4.07萬例。膽囊癌在女性中較男性常見。

膽囊癌的發生於致癌突變相關,生活中的一些因素會增加膽囊癌的發生風險,包括患有膽結石、瓷樣膽囊、膽囊息肉、肥胖等。

早期膽囊癌通常沒有任何症狀,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腹痛、噁心、嘔吐、黃疸等症狀。

醫生主要依靠活檢病理診斷膽囊癌,此外,還可能讓患者抽血檢查肝腎功能及治療標誌物,並進行影像學檢查(CT、磁共振等)瞭解癌症侵犯範圍。

膽囊癌的治療選擇取決於癌症的分期和型別。可用的治療手段包括區域性治療(手術、放療)和系統治療(化療)。

早期膽囊癌的5年生存率約為61%,一旦侵犯周圍淋巴結,5年生存率會下降到26%,如果遠處轉移,5年生存率僅有2%。及時發現及早治療是關鍵。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膽囊癌很難早期發現。如果出現腹痛、噁心嘔吐、黃疸、不明原因體重明顯減輕等情況,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

建議就診科室

  • 腫瘤科
  • 普外科
  • 肝膽外科
  • 消化內科

醫生如何診斷?

醫生會詢問病史,併為患者進行體格檢查。患者可能需要接受以下檢查:

  • 抽血檢查:醫生通常會讓患者抽血檢查肝腎功能及腫瘤標誌物,膽囊癌患者可能會有癌胚抗原(CEA)和CA19-9的升高。
  • 影像學檢查:這類檢查能幫助醫生了解癌症病灶的位置、侵犯區域,還能幫助醫生了解療效,及時發現復發。常用的影像學檢查包括:
    • 超聲:腹部超聲雖然無法確診膽囊癌,但能幫助醫生快速瞭解腹部臟器的情況。內窺鏡或腹腔鏡超聲檢查準確,對診斷膽囊癌很有幫助。超聲還能在穿刺時作為引導。
    • CT檢查:除了腹部CT,醫生還可能讓患者注射造影劑後做增強CT。CT也能在穿刺時作為引導。
    • 磁共振(MRI):針對膽囊,可以行特殊的磁共振檢查,包括磁共振胰膽管造影(MRCP)和MR血管造影(MRA)檢查。
    • 膽道造影:這類檢查能夠幫助醫生了解膽管是否阻塞、變窄或擴張。常用的有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磁共振胰膽管造影(MRCP)和經皮肝穿刺膽管造影(PTC)。
    • 血管造影:這類檢查能夠了解血管內是否有癌細胞堵塞。
  • 腹腔鏡:腹腔鏡檢查可以幫助醫生計劃手術或其他治療方法,並可以幫助確定癌症的分期(侵犯範圍)。
  • 活檢病理:醫生主要依靠活檢病理診斷膽囊癌。取活檢的方式包括細針穿刺活檢、膽道造影過程活檢、內窺鏡活檢和手術活檢。

醫生可能詢問哪些問題?

  • 有哪些症狀,出現多久了,能否自行緩解?
  • 什麼情況會讓症狀減輕或加重?
  • 是否治療過,效果如何?
  • 飲食狀況如何?
  • 是否吸菸、喝酒?
  • 有膽結石、膽囊息肉、膽管異常等疾病嗎?

患者可以和醫生諮詢哪些問題?

  • 為什麼會得這個病?
  • 能活多久?
  • 會不會遺傳?
  • 目前癌症處於什麼階段?癌細胞轉移了嗎?
  • 有什麼治療方法嗎?該選哪種?
  • 是否需要手術?
  • 手術有什麼風險?
  • 不能手術怎麼辦?
  • 會不會復發?
  • 現在有新藥可用嗎?
  • 能參加臨床試驗嗎?
  • 飲食上需注意哪些事項?

膽囊癌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

規律隨訪

治療後的隨訪非常重要。隨訪不僅能幫助醫生了解療效,還能及時發現復發。因此,患者一定要根據醫生的建議,規律進行隨訪複查。胰腺癌隨訪的檢查包括:

  • 影像學檢查:例如CT掃描等。
  • 抽血檢查:包括腫瘤標誌物及肝腎功能等。

獲得情感支援

發生癌症,會對患者的情感產生巨大沖擊,患者如果因此產了負面情緒,可以多與家人溝通或是諮詢相關領域的醫生。

膽囊癌如何治療?

膽囊癌的治療選擇取決於癌症的分期和型別。可用的治療手段包括區域性治療(手術、放療)和系統治療(主要是化療)。

手術

膽囊癌主要的手術包含以下幾類:

  • 根治性手術:即通過手術完全移出腫瘤。膽囊癌常用的根治性手術方式包括:
    • 單純膽囊切除術:這類手術只切除膽囊。主要適合極早期膽囊癌患者,膽囊切除可通過腹腔鏡也可通過開腹切除。
    • 膽囊癌擴大根治術:只切除膽囊,復發的風險會比較大。對於絕大多數可手術的膽囊癌,醫生都會選擇膽囊癌擴大切除術。在這種手術中,醫生除了會切除膽囊,膽囊周圍的正常組織,部分肝、腸和胰腺組織,還會摘出周圍的淋巴結。
  • 姑息性手術:當癌症病灶難以完全切除時,如果癌症病灶堵塞膽管造成嚴重黃疸等情況,醫生可以通過姑息性手術緩解症狀。

放療

放療通過高能射線殺死癌細胞。在膽囊癌治療中,主要是要外放射,主要用於以下情況:

  • 術後放療:對於手術沒能完全切乾淨病灶的患者,可在術後放療進一步殺死癌細胞。
  • 轉移灶的放療:如果胰腺癌發生了肝轉移、腦轉移、骨轉移等,可通過放療治療轉移灶。
  • 姑息放療:放療還可以用於骨轉移患者的止痛。

膽囊癌主要採用外照射(EBRT),常用的外照射手段包括三維適形放療(3D-CRT)和調強放療(IMRT)。對於部分患者,醫生還可能在放療的基礎上聯合化療。

化療

化療藥物可以殺死癌細胞或阻止其生長,可以口服或者通過靜脈使用。在膽囊癌治療中,化療主要可用於:

  • 術後化療(輔助化療):對於手術沒能完全切乾淨病灶的患者,可在術後化療進一步殺死癌細胞,降低復發風險。
  • 轉移性膽囊癌的治療:對於已經發生轉移的晚期膽囊癌,通常使用化療進行系統治療。
  • 姑息化療:化療可以幫助縮小腫瘤或減緩腫瘤的生長。例如,對於已經全身轉移無法治癒的患者,當膽囊癌壓到神經並引起疼痛時,可以通過化療緩解症狀。

常用與膽囊癌治療的化療藥物包括吉西他濱、順鉑、5-氟尿嘧啶(5-FU)、卡培他濱、奧沙利鉑等。根據患者的病情情況,醫生可能會將2種或2種以上的藥物聯合使用。

靶向治療

靶向藥物能夠針對致癌突變進行治療。目前在膽囊癌治療中,靶向藥物還未獲批,均尚在試驗探索階段。

免疫治療

免疫療法能夠影響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從而更有效地識別和殺死癌細胞。目前在膽囊癌治療中,免疫藥物還未獲批,均尚在試驗探索階段。

膽囊癌的病因是什麼?

癌症的發生與基因突變相關,這類基因被叫做致癌基因。部分致癌基因發生在生殖細胞上,會遺傳給下一代。大部分致癌基因是由於後天環境導致的突變,這類突變不會遺傳。

膽囊癌的發生也與致癌突變相關,目前發現的主要都是不會遺傳的後天突變,包括KRAS、BRAF和PIK3CA等。

哪些人容易得膽囊癌?

生活中的一些因素會增加膽囊癌的發生風險,這些因素被稱為風險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具有一個或多個風險因素,並不意味著個體一定會得癌症。

膽囊癌的風險因素包括:

  • 膽結石:近80%的膽囊癌患者存在膽結石,患有膽結石會增加膽囊癌的發生風險。
  • 瓷樣膽囊:這是膽囊壁被鈣沉積物覆蓋的狀態,膽結石引發的長期慢性炎症會導致瓷樣膽囊。存在這類膽囊的人群,膽囊癌的發生風險更高。
  • 性別:女性比男性更易得膽囊癌,發病風險高出3~4倍。
  • 肥胖:肥胖人群發生膽囊癌的風險更高。
  • 年齡:膽囊癌常見於老年人,絕大多數患者都超過65歲。
  • 地域:全球範圍內,膽囊癌在印度、巴基斯坦、中歐和南美國家更為常見。
  • 膽管囊腫:膽汁經膽管流入小腸,在膽管處如果形成囊腫,發生膽囊癌的風險會更高。
  • 膽管異常:存在先天膽管異常的人群發生膽囊癌的風險也更高。
  • 膽囊息肉:膽囊息肉是膽囊內壁表面隆起的生長物。部分息肉是由膽囊壁中的膽固醇沉積形成的。超過1釐米的膽囊息肉癌變風險較大。
  • 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這是在膽管發炎後形成了瘢痕組織,導致膽管硬化。PSC患者發生膽囊癌的風險更高。
  • 傷寒:感染沙門氏菌(引起傷寒的細菌)者、傷寒攜帶者均比未感染者更容易患膽囊癌。
  • 家族史:同一家族的人群可能有相同的風險因素,膽囊癌的發生風險會增高。

膽囊癌有哪些症狀?

膽囊癌早期通常沒有任何症狀,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

  • 腹痛:大部分膽囊癌患者均有腹痛,主要為右上腹疼痛。
  • 噁心、嘔吐:部分膽囊癌患者會出現這類症狀。
  • 黃疸:如果膽囊癌病灶較大並造成阻塞,就可能引起黃疸,表現為面板或眼睛發黃,還可能出現黑尿、糞便顏色變淺、面板瘙癢。
  • 腹部腫塊:如果病灶較大,患者也可能出現腹部包塊,主要在右上腹。
  • 食慾不振。
  •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 發熱。

需要注意的是,出現上述一種或多種症狀並不意味著發生了膽囊癌,畢竟膽囊癌是一種很罕見的疾病。這些症狀很可能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但一旦出現這些症狀,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如何預防膽囊癌?

目前,沒有任何方法能預防膽囊癌。與膽囊癌相關的風險因素,大多是無法改變的,例如性別、年齡、先天膽管缺陷等。但下述舉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預防作用,包括:

  • 保持健康的體重:超重和肥胖都會增加膽囊癌的發生風險。這類人群減重並維持在健康體重,但對於膽囊癌,能起一定的預防作用。
  • 膽囊切除:對於存在膽結石、膽囊息肉、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等疾病的患者,可切除膽囊,降低膽囊癌的發生風險。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