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性痴呆: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血管性痴呆是指因腦血管病變所致的痴呆。高血壓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是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

  • 在 65 歲及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為 1.2%~4.2%,在 70 歲及以上人群中的發病率為 0.6%~1.2%,且其發病率與年齡有關,男性多於女性。
  • 通常認為,導致血管性痴呆的危險因素與腦卒中(又稱“中風”)的危險因素類似,如長期吸菸、大量飲酒的不良生活習慣及高血壓病、冠狀動脈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既往卒中史和高齡等。
  • 因腦部受損的區域以及影響的程度不同,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症狀表現可不同。儘管不同型別的痴呆臨床表現不同,但以記憶、思維受損為突出表現。
  • 對危險因素進行預防和治療,可減少血管性痴呆發病率。目前尚無特效藥可治癒血管性痴呆,但藥物治療可防止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病情繼續惡化,且可減輕部分患者症狀。

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治癒血管性痴呆,但及時就醫可防止病情惡化,且可減輕部分患者的症狀。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老年人在腦卒中後突然出現記憶力下降、智力受損、情緒行為異常等應及時就診。

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
  • 精神科。

醫生如何診斷血管性痴呆?

首先存在腦卒中發作史和區域性神經系統體徵。

  • 神經心理檢查:常用簡易精神狀態量表、日常生活功能量表等量表確定痴呆及其程度,其中 Hachinski 缺血量表不小於 7 分有助於血管性痴呆的診斷。
  • 神經影像學檢查:進行頭顱 CT 及 MRI 檢查,根據腦卒中後腦影像學顯示病灶的部位、體積等,對血管性痴呆進行分型診斷。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是否患有高血壓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疾病?
  • 是否出現過肢體偏癱、偏盲或失語等?
  • 較前相比,是否存在記憶力、注意力、智力等能力的明顯下降。

患者家屬可能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這個病不治療會逐漸加重嗎?
  • 怎麼患上血管性痴呆?能治好嗎?
  • 需要調整哪些生活習慣?
  • 目前有哪些治療方法?應如何照料患者?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防止病情繼續惡化,改善部分患者的病情。

目前尚無有效的方法治癒血管性痴呆,但如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預後相對較好。治療主要包括病因治療、改善認知功能和其他對症治療。

  • 病因治療:預防和治療腦血管病及其危險因素是治療該類痴呆的主要方法。包括控制血壓、血糖和降低血脂等措施。
  • 認知症狀的治療:維生素 E 和銀杏葉製劑等抗氧化劑可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膽鹼酯酶抑制劑多奈哌齊對血管性痴呆可能有效;促智藥如吡拉西坦等有助症狀改善。
  • 其他對症治療:出現抑鬱症狀,可選用選擇性 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出現幻覺、妄想、激越和衝動攻擊行為等,可選用低劑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如利培酮。

腦卒中、白質疏鬆、腦血管危險因素等原因均可導致血管性痴呆。

  • 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引起腦動脈損害,影響腦代謝,破壞腦結構從而引起認知功能受損。
  • 腦卒中可引起血管性痴呆,首次腦卒中以後 10% 的患者發展成痴呆,最終約有 1/3 以上的腦卒中患者發展為痴呆。
  • 血管性痴呆最常見於 60~75 歲之間的人群,多見於男性。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菸,增加罹患血管性痴呆的風險。

血管性痴呆的起病相對較急,病程呈階梯式惡化,且症狀波動較大。該類患者可表現為認知功能受損及情緒行為異常,可伴有人格改變。

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表現

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失眠以及耳鳴等,可有近記憶力受損、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現。

血管性痴呆的認知受損

執行、語言、視空間能力受損,近記憶力和計算力減低。

  • 大腦前動脈供血區受損表現為:緘默和淡漠。
  • 大腦中動脈供血區受損表現為:失語和偏盲。
  • 大腦後動脈供血區受損表現為:遺忘、失算和失認等。
  • 高血壓病和糖尿病等所致的小血管病變,表現為:執行能力和反應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震顫、尿失禁和吞嚥困難等。

血管性痴呆的情緒與行為異常

可見抑鬱、焦慮、情感脆弱、動作遲緩、人格改變等症狀,其中以抑鬱最為常見。此外,個別患者還可出現幻覺、妄想和行為紊亂等。

血管性痴呆的預防分為三級,一級預防包括調整生活方式,如戒菸、限酒、合理膳食、加強鍛鍊和保持樂觀心態等,並對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進行綜合干預。二級預防是指對已經發生了腦卒中的患者積極尋找並干預其發生的原因,防止卒中的再次發生,主要包括管理血壓、控制血糖、降低血脂和抗血小板聚集等措施。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