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咬傷: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毒蛇咬傷(snake bite)是指被毒蛇咬傷後,蛇牙或在蛇牙附近分泌的毒液通過傷口進入機體,導致一系列臨床症狀。

  • 全世界有蛇類 3340 餘種,毒蛇超過 600 種,致命性毒蛇約 200 種。我國蛇類 200 種,其中毒蛇 60 餘種,劇毒類有 10 餘種。蛇咬傷多發生在每年 4~10 月,熱帶、亞熱帶地區均可能發生。
  • 毒蛇咬傷常發生在夏秋季,大多數蛇咬傷者發生在抓蛇或打擾蛇棲息時,蛇毒養殖戶也是蛇咬傷的高危人群。
  • 我國常見的毒蛇為蝮蛇、眼鏡蛇、五步蛇、銀環蛇、眼鏡王蛇、烙鐵頭、竹葉青、蝰蛇、金環蛇、海蛇等。
  • 不同種類的毒蛇咬傷會表現出不同症狀,根據臨床症狀,可以將毒蛇的毒液分為神經毒、血循毒。
  • 毒蛇咬傷的治療原則是及時清除毒液,減少毒液吸收,早期使用抗蛇毒血清,結合其他輔助治療,以減少相關併發症的發生。
  • 毒蛇咬傷會導致身體損害,部分患者會出現器官功能障礙,嚴重者危及生命。
  • 搞好環境衛生,做好個人防護,野外生活提前干預,可以預防和減少毒蛇咬傷機會。

在戶外工作或遊玩過程中,如果被毒蛇咬傷或者不確定是否為毒蛇,應及時就醫。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毒蛇咬傷;
  • 不確定是否為毒蛇咬傷;
  • 毒液進入眼睛。

若毒蛇咬傷後,出現呼吸困難、心慌氣促、少尿無尿、神志恍惚等,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建議就診科室

  • 急診科
  • 毒蛇咬傷專科

醫生如何診斷毒蛇咬傷?

患者被蛇咬傷,醫生首先要判斷是否是毒蛇咬傷,如果經過辨認認為是毒蛇咬傷,要辨別為何種毒蛇咬傷。患者不能辨認是否為有毒蛇時,需記住毒蛇的外形特點,以便醫生辨認。

醫生可以根據患者的臨床症狀,初步判定是否為毒蛇咬傷,何種毒蛇咬傷。 可能需要做如下檢查:

實驗室檢查

  • 血常規:顯示白細胞增高,中性粒細胞升高;出現溶血時紅細胞減少,血紅蛋白下降。
  • 凝血功能檢測:有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等結果異常,有助於診斷血循毒蛇咬傷。
  • 肝功能:膽紅素及轉氨酶異常有助於評估肝功能損害情況。
  • 腎功能:尿素氮和肌酐水平異常有助於評估腎功能損害情況。
  • 血氣分析:有助於評估呼吸功能和酸鹼度,血乳酸有助於判斷外周組織代謝情況。
  • 降鈣素原:有助於判斷是否合併感染。
  • 超敏 C 反應蛋白:有助於判斷是否合併感染。

影像學檢查

  • 心電圖:有助於判斷心臟受累情況、及時發現心律失常、合併心肌缺血、心梗等。
  • 胸片:可以幫助發現有無肺水腫、肺出血、胸腔積液等情況。
  • CT、MRI:有助於判斷是否合併顱內出血。
  • 超聲:有助於探查心包積液、心功能障礙、胸腹腔積液。
  • 肌電圖:有助於神經肌肉麻痺的診斷。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是否確定是蛇咬傷?是什麼蛇咬傷的?蛇的顏色、大小、外觀、頭的性狀?
  • 當時對傷口做了什麼處理,現在感覺哪裡不舒服?
  • 有噁心、嘔吐、頭暈、視物模糊的症狀嗎?
  • 是否有血尿、牙齦出血的症狀?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蛇咬傷有沒有導致器官功能損傷,嚴重程度怎樣?應該怎樣配合治療?
  • 以後應該怎樣避免毒蛇咬傷?
  • 毒蛇咬傷後現場怎樣處理?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毒蛇咬傷後不必驚慌,積極處理傷口,儘早就醫;
  • 毒蛇咬傷後適當綁紮,切忌綁紮過緊造成肢體壞死;
  • 毒蛇咬傷後儘早送醫院,及時使用抗蛇毒血清。

毒蛇咬傷後現場及時清除蛇毒或減少毒液吸收,儘早送醫院接受正規毒蛇咬傷的系統治療,減少毒液引起的併發症的發生,可以降低毒蛇咬傷後致殘率和病死率。

現場急救

  • 不能奔跑、劇烈運動,減少血液流動:適當綁紮被毒蛇咬傷處,綁紮的目的是阻斷毒液經靜脈和淋巴迴流入心,但不應妨礙動脈血的供應。綁紮無需過緊,鬆緊度以遠端動脈搏動稍減弱為宜,30 分鐘左右鬆開 3~5 分鐘。
  • 冰敷:使用冰塊敷於傷口附近,使血管及淋巴管收縮,減慢蛇毒的吸收。
  • 傷肢制動:被毒蛇咬傷後,將傷肢臨時放置於低位,可減少毒液迴流。

急診處理

  • 傷口處理:及時沖洗傷口,以牙痕為中心做十字形切開或縱行切開。五步蛇咬傷為血循毒,患者切開需慎重。
  • 區域性解毒:胰蛋白酶稀釋後於傷口周圍皮下浸潤。抗蛇毒血清於傷後周圍做環形浸潤封閉。
  • 抗蛇毒血清:抗蛇毒血清為治療毒蛇咬傷的首選特效藥物。要儘早、足量的使用抗蛇毒血清。
  • 中醫中藥治療:可及早服用,譬如南通蛇藥、上海蛇藥、季德勝蛇藥等。
  • 對症支援治療:包括血液淨化療法,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抗破傷風處理,抗過敏治療等。

疾病發展和轉歸

隨著抗蛇毒血清的廣泛使用和醫療技術的進步,毒蛇咬傷後,若能及時就醫,患者基本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療。

毒蛇主要經過中空的大牙向被咬傷物件注入毒液,毒液由酶、多肽、糖蛋白和金屬離子組成,毒液進入人體後對機體的神經系統、血液系統、肌肉組織、迴圈系統、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等產生損害作用。

毒液作用機制有哪些?

血液毒:

血液毒作用於血液系統的各個部分。蛇毒蛋白酶直接或間接作用於血管壁,破壞血管壁的相關結構,誘導緩激肽、組胺、5-羥色胺等的釋放,直接損害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導致出血。

蛇毒溶血因子可直接作用於血細胞膜,使其滲透性和脆性增加。磷脂酶 A 可以使血液中的卵磷脂水解而成為溶血卵磷脂,產生溶血作用。

蛇毒促凝因子可促使血液凝血和微迴圈血栓形成,繼而引起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表現為出血,輕者皮下出血、鼻出血、牙齦出血,嚴重時可引起血液失凝狀態、傷口流血不止、血尿、消化道出血,甚至腦出血。

細胞毒:

毒蛇中的透明質酸酶可以使傷口區域性組織的透明質酸解聚、細胞間質溶解和組織通透性增大,除區域性腫脹、疼痛等症狀外,還能促使蛇毒毒素經淋巴管和毛細血管吸收進入血液迴圈,進而出現全身中毒症狀。

蛋白水解酶可以損害血管和組織,同時釋放組胺、5-羥色胺、腎上腺素等多種血管活性物質;心臟毒素可引起細胞破壞、組織壞死,輕者區域性腫脹、面板壞死,嚴重者出現大片壞死,可深達肌肉和骨膜,導致肢體殘廢,還可以直接導致心肌損害,甚至心肌細胞變形壞死。

哪些人容易被毒蛇咬傷?

  • 野外勞動生產和執勤人員;
  • 野外郊遊人員;
  • 毒蛇養殖戶。

毒蛇咬傷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不同種類的毒蛇咬傷會出現相應症狀,主要介紹以下三種蛇毒咬傷的臨床症狀。

神經毒類

傷口反應較輕,區域性症狀不明顯,一旦出現全身中毒症狀,則病情進展迅速。常見於銀環蛇、金環蛇。

  • 區域性症狀:包括微癢、輕微麻木等,齒痕一般較小。
  • 全身症狀:一般在咬傷後約 1~3 小時開始出現,表現為視物模糊、四肢無力、頭暈、噁心、胸悶、呼吸困難、暈厥、眼瞼下垂、流涎、聲音嘶啞、牙關緊閉、吞嚥困難、驚厥及昏迷等。

血循毒類

區域性症狀較明顯,病情進一步加重可出現全身症狀,常見於蝰蛇、五步蛇、蝮蛇、竹葉青、烙鐵頭、眼鏡蛇、眼鏡王蛇。

  • 區域性症狀:包括腫脹、劇痛、水皰、出血、咬痕斑等。
  • 全身症狀:多在咬傷後 2~3 小時出現。表現為頭暈、噁心嘔吐、胸悶、氣促、心悸、口乾、出汗、發熱、血尿等。

肌肉毒類

海蛇咬傷患者除了神經毒表現外,還可以引起橫紋肌癱瘓和肌紅蛋白尿。患者出現肌肉大量壞死,引起高鉀血癥、肌紅蛋白尿、急性腎衰竭等。

混合毒類

常見於眼鏡蛇、眼鏡王蛇、蝮蛇咬傷。患者可同時出現神經毒、血循毒的臨床表現。

毒蛇咬傷可能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呼吸衰竭;
  • 休克;
  • 心肌損害;
  • 心力衰竭;
  • DIC(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 急性腎功能衰竭;
  • 繼發感染。

毒蛇一直威脅著戶外工作者的身體健康。經常在深山叢林及野外工作的人群,應隨時觀察周圍環境,警惕毒蛇咬傷。工作時穿好鞋襪、紮緊褲腿做好防護。毒蛇養殖戶接觸毒蛇機會較多,需採取嚴格的防護措施,避免被咬傷,同時配備相應的蛇毒血清。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搞好住宅周圍的環境衛生,徹底剷除雜草,清理亂石,堵塞洞穴,消滅毒蛇的隱蔽場所。
  • 從事野外勞動生產的人員,進入草叢前應先用棍棒驅趕毒蛇。不要隨便在草叢和蛇可能棲息的場所坐臥,禁止用手伸入鼠洞和樹洞內。進入山區、樹林、草叢地帶應穿好鞋襪,紮緊褲腿。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