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露: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惡露(Lochia)是指婦女產後從陰道排出體外的一些分泌物,分泌物成分主要有子宮蛻膜脫落組織,以及混合著血液和黏液等。通常持續 4~6 周時間,有血腥味,但無臭味。

  • 正常惡露的排出,量及顏色會隨著時間推進而逐漸變少變淡,從最初的血色到淡紅色、白色直到完全乾淨的過程,可分為血性惡露、漿液惡露、白色惡露三個階段。
  • 若產後 6 周惡露仍淋漓不淨或伴有間歇性陰道流血,則稱之為產後惡露不盡,西醫上多稱為子宮復舊不良。子宮復舊是指產後子宮逐漸恢復到非孕狀態的過程。產後惡露的排出情況可直觀反映子宮恢復的情況。
  • 分娩方式、分娩年齡、餵養方式等是影響產後惡露持續時間的主要因素。剖宮產產婦子宮復舊速度較緩慢,比自然分娩產婦的惡露持續時間長。母乳餵養可促進子宮收縮,利於惡露排出。
  • 惡露是產婦在產褥期(“坐月子”期間)出現的正常生理現象,但當惡露持續時間延長,或伴有異味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醫生常通過婦檢、血常規、B 超等檢查,並結合病史來辨別惡露異常的原因。

何時就醫?

出現下列情況時應引起警惕,建議及時就醫查明原因:

  • 惡露持續時間延長:惡露時間超過 6 周。
  • 惡露渾濁有臭味,或出血量較多。
  • 產後腹痛超過 3 天以上:產後 3~4 天,由於子宮收縮會出現陣發性的宮縮痛,這是正常情況。但若腹痛時間過長,需警惕是否發生感染。
  • 惡露乾淨幾天後又出現陰道流血,且出血量多於正常月經量。

就診科室

  • 婦產科

就醫前準備

為了幫助醫生排查惡露異常的原因,患者在就醫前請準備好以下資訊:

  • 病史:有無產程過長、宮腔黏連史等。
  • 惡露異常情況:包括持續時間、顏色、量、氣味等,是否伴有腹痛、發熱等其他症狀。
  • 分娩情況:屬於陰道自然分娩還是剖宮產;胎兒出生體重、孕產次數等。
  • 餵養方式:純母乳餵養、母乳和奶粉混合餵養、純奶粉餵養。
  • 近期服用的藥物、保健品:包括活血化瘀藥、血管擴張劑、中藥湯劑等。
  • 近期食補情況:是否食用過人蔘、鹿茸等傳統營養補品。

常用檢查

醫生通常採取以下方法來診斷惡露異常的原因:

  • 血常規:瞭解是否存在貧血、感染或凝血功能異常等情況。
  • 婦科檢查:醫生會對陰道、宮頸等進行觸診,以瞭解宮頸恢復、傷口癒合情況、有無壓痛,排除外陰、陰道、宮頸異常等情況。
  • 超聲檢查:醫生通過 B 超觀察子宮體位置及大小、宮腔有無殘留物,以及剖宮產產婦的子宮切口癒合、切口周圍血腫等情況,瞭解子宮恢復情況。
  • 其他檢查:
    • 血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測定:有助於排除滋養細胞疾病、絨毛膜癌等。
    • 分泌物培養:判斷是否存在感染。
    • 病理檢查:用於診斷和鑑別子宮內膜、宮頸等是否存在病變。

治療原則/方法

醫生可能使用抗生素、子宮收縮劑,以抵抗感染、促使子宮收縮令惡露排出,促進子宮恢復。

  • 常用的抗生素:首選廣譜抗生素,包括青黴素、頭孢類、喹諾酮類等。
  • 常用的子宮收縮劑:催產素、縮宮素、麥角新鹼等。

並針對不同病因進行處理:

  • 存在胎盤或胎膜殘留時:需進行清宮術,徹底清除宮腔內的殘留組織,刮出物應送病理檢查,並在清宮後繼續給予抗生素和子宮收縮劑,預防感染和促進子宮收縮。
  • 存在感染時:及時、足量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常用的藥物主要是頭孢類抗生素。
  • 剖宮產後傷口裂開:若出血不多,可暫臥床休息,給予抗生素、宮縮劑或止血藥治療。若出血多或處於失血性休克狀態,需剖腹探查,必要時切除子宮。
  • 併發貧血:應糾正貧血,按需服用鐵劑、維生素等,必要時少量輸血。
  • 因腫瘤或其他疾病引起的惡露不盡,應積極治療原發病。

常見原因

引起產後惡露不盡的常見原因主要包括:

  • 胎盤、胎膜組織殘留:由於妊娠組織物未能完全清除排出體外,殘留在宮腔內發生壞死、變性等,引起大量出血、血性惡露時間延長、或伴有臭味。
  • 蛻膜組織殘留:若胎盤附著處蛻膜脫落不全,長時間殘留,會影響子宮恢復,繼發感染。
  • 產褥感染:包括子宮內膜炎、子宮肌炎或盆腔感染等,導致子宮收縮欠佳,惡露排出不暢,引起惡露增多、發熱、腹痛、異常氣味等表現。
  • 剖宮產術後子宮切口癒合不良:剖宮產時縫合技術不當、止血不徹底、切口感染等情況,導致傷口癒合差,造成陰道流血不淨。

此外,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瘤等疾病也可引起產後惡露不盡。

發生機制

若產後 6 周惡露仍淋漓不淨或伴有間歇性陰道流血,則稱之為產後惡露不盡,西醫上多稱為子宮復舊不良。子宮復舊不良主要表現為產後惡露不盡,其發病機制複雜,影響產後婦女的身體恢復。主要變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子宮收縮乏力:子宮收縮乏力無法壓迫子宮的小血管,不能及時止血。
  • 子宮體肌肉無法按時收縮恢復:子宮體肌肉的收縮恢復作用,可使肌層內血管管腔狹窄或栓塞,胞漿減少,促進子宮體積縮小。若收縮恢復受到阻礙,則影響子宮體積恢復。
  • 胎盤胎膜不能及時脫落排出:粘附在宮腔內的殘留組織會發生變性、壞死、機化,當其脫落時則會暴露底部血管,引起出血。
  • 血管變化,子宮內膜修復時血栓脫落:胎盤附著面血管有血栓形成,使子宮內膜修復;若血栓脫落會使得血管重新開放,引起出血。
  • 子宮內膜再生修復障礙:分娩導致的子宮內膜損傷,需要通過內膜增生和血管再生來修復。

高危人群

存在以下情況的人群更容易出現惡露持續時間延長:

  • 剖宮產:在宮縮前進行剖宮手術,導致宮頸口沒有全開、剖宮手術後產婦飲食及活動受限、子宮切口癒合情況等均可影響子宮收縮,引起惡露排出不暢。
  • 高齡產婦:高齡產婦的機體功能相對減退,子宮修復較緩慢。
  • 非純母乳餵養:嬰兒吸吮時會刺激產生催產素,促進子宮收縮,利於惡露排出。
  • 多次人工流產史:多次人流容易損傷子宮內膜,可能造成盆腔感染或子宮恢復不良。
  • 妊娠期合併症:妊娠期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等合併症者。
  • 初產婦:第一次生產的婦女,可能存在子宮肌纖維彈性恢復較慢的情況,影響子宮恢復。
  • 巨大兒:新生兒體重過高容易導致母親產道裂傷,並增加難產、剖腹產、大出血、感染的機率。

臨床表現

正常惡露的排出,會隨著時間而逐漸量變少、顏色變淡。因此,根據惡露的顏色、性狀和出現時間的不同,可分為血性惡露、漿液惡露、白色惡露三個不同階段。

  • 血性惡露:在產後第 1~3 天出現,因含大量血液而呈鮮紅色,量多,有時伴有小血塊,持續 3~4 天;
  • 漿液惡露:出現在血性惡露之後,因子宮出血減少、漿液增加而變為淡紅色,可持續約 10 天;
  • 白色惡露:而當漿液減少、白細胞增多時,轉變為白色惡露,顏色黃白,質地黏稠,持續約 3 周。

異常惡露的表現,同樣可以從惡露的性狀、量、顏色、氣味、持續時間的變化看出,主要包括惡露時間延長、惡露增多、出血增多、出現臭味等異常表現。

伴隨症狀

不同的伴隨症狀可能提示有相關併發症:

  • 發熱或腹痛:常見於產褥感染,伴惡露增多、氣味惡臭。
  • 反覆陰道出血:常見於子宮復舊不良。
  • 乏力、頭暈等:繼發性貧血,嚴重可導致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

日常護理

產婦在產褥期時應注意對惡露的日常護理:

  • 避免長時間用仰臥位姿勢臥床休息,儘可能取側臥位。順產者在產後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動,剖宮產產婦在傷口逐漸恢復後,應適當下床活動。
  • 保持陰道清潔,大小便後用清水沖洗會陰,勤換衛生巾。保持切口乾燥。
  • 不要盆浴或坐浴,可採用擦浴或淋浴的方法。
  • 不要盲目使用私處殺菌產品。
  • 在產褥期間禁止性生活。
  • 堅持母乳餵養,可以促進子宮收縮,利於惡露排出。
  • 參加產後康復鍛鍊,包括產後保健操、適當按摩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