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乳: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副乳又稱多乳腺症,為胎兒時期原始乳腺未退化或退化不全所致的先天性乳腺發育異常疾病。

  • 此病亞洲人多見,發生率為 1~3%,最高達 6%。多在 20~40 歲發現,女性較多,男女之比為 1:3。
  • 此病多與遺傳因素、先天發育異常有關。
  • 副乳在臨床上的兩種型別,一種是僅有副乳頭或者僅有腺體的不完全性副乳;而另一種型別,則是既擁有副乳頭又擁有腺體的完全性副乳。
  • 表現為除雙側胸部的其他地方出現發育或不完全發育形成副乳,經常發生於腋窩處,可發生於單側或雙側腋窩,尤其以雙側多見。
  • 目前臨床上對於體積較小,沒有不適症狀,以及不影響美觀的副乳,可以暫時不作處理,否則行手術切除。
  • 體積較大的副乳,會嚴重影響美觀,使副乳患者存在某種受歧視的心理羈絆。患者可能伴隨著月經週期的迴圈,出現類似於乳腺增生症狀的脹痛感。除外,此類副乳還可能繼發惡性病變,應及時予以手術切除。
  • 擁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應及時行手術治療。

對於一些發育不完善,體積較小,沒有不適症狀,以及不影響美觀的副乳,可以暫時不作處理。但是對於出現以下幾種情況的副乳患者,應該選擇及早手術切除。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副乳患者可以觸控到副乳腺腺體記憶體在硬塊。
  • 副乳患者發現副乳頭經常出現溢血,尤其是鮮紅色或者豆渣樣血漬。
  • 副乳患者自覺副乳腺出現嚴重的脹痛感等不適症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 副乳患者的副乳腺體積較大,嚴重影響穿著衣物以及美觀。
  • 副乳患者擁有乳腺癌家族史。

建議就診科室

  • 乳腺外科
  • 整形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副乳?

患者可出現週期性腋下脹痛、疼痛。腋下有包塊,形狀上呈現圓形或扁平形,大小可不一,一般在 3.5~6.0 釐米左右,且兩側大小可不完全對稱。

患側上肢自然下垂時腋部腫塊凸出於腋前更明顯,觸之質軟,有條索感或出現腺體樣腫塊;患側上肢下垂時大都有擠壓不適感。可在包塊表面面板上可檢查出小乳頭,多為米粒大小。有少數患者哺乳期發現副乳頭溢液。

通過 B 超及鉬靶檢查可提高腋下副乳及其疾病的診斷準確率。

具體相關檢查如下:

  • 彩色超聲多普勒:可確定副乳的大小範圍,提高檢出率和診斷準確率。
  • 乳腺鉬靶:可發現腋下有與正常乳腺不相連的乳腺腺體樣表現。通過鉬靶檢查可提高腋下副乳及其他乳腺疾病的診斷準確率。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什麼時候發現有腋下腫物,是否出生就有?
  • 腫物大小是否隨年齡變化,是否有異常感覺,是否隨月經變化?
  • 有無經過其他藥物治療,效果如何?
  • 有無其他伴隨症狀?
  • 有無乳腺癌家族史?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該疾病對健康的影響,是否會有進一步發展?
  • 有何種治療方法,效果如何?
  • 該病是否納入醫保?
  • 如接受手術治療,術後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日常乳房自檢,保持乳頭乳暈區及副乳區清潔乾燥,良好衛生。
  • 選擇合適、尺碼適宜內衣。
  • 避免非正規乳腺按摩。
  • 調整生活狀態,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適當參加體育活動,清淡飲食,拒絕不良生活習慣。
  • 控制基礎疾病,定期行乳腺超聲及鉬靶檢查。

對於一些發育不完善,體積較小,沒有不適症狀以及不影響美觀的副乳,可以暫時不作處理,否則行手術切除治療。治療目的在於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避免併發症的出現。

藥物治療

目前暫無相關藥物對該病進行治療。

手術治療

  • 傳統開放式梭形切除術。
  • 副乳組織微創旋切術。
  • 膨脹脂肪抽吸術。

疾病發展和轉歸

手術切除副乳後,可以使患者消除自卑心理、更好的融入社會、有效的避免副乳腺纖維腺瘤、副乳腺乳頭溢血以及副乳腺癌等一系列病變的出現。若患者未及時治療,則有可能造成前文所述相關疾病的發生。

副乳是一種先天性發育異常。可能與遺傳因素相關,父母等親屬患有此疾病者更易出現。

副乳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副乳可能與遺傳相關。

哪些人容易患副乳?

父母等親屬有此疾病者更易出現。

副乳腺跟正常乳腺組織一樣,同樣受機體內分泌系統的影響。正常乳腺組織可以在雌激素、催乳素以及孕激素的作用下發育增生,而副乳腺組織同樣可以受以上激素的影響增生髮育。

副乳腺也會像正常乳腺組織伴隨月經週期的變化出現乳腺增生等週期性脹痛症狀,可發生副乳腺纖維腺瘤、副乳腺乳頭溢血以及副乳腺癌等一系列病變。

副乳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副乳的常見症狀包括:

  • 腋前、腋下腫脹。
  • 腫脹部疼痛。

副乳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副乳腺纖維瘤。
  • 副乳頭溢液。
  • 副乳癌。

副乳是一種先天性發育異常,目前暫無有效方式預防。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