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海綿狀血管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肝海綿狀血管瘤是最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可能與先天發育異常有關,本病好發於30~50歲的成年人,女性多見。臨床表現可隨腫瘤大小、發生部位、生長速度及肝組織受損傷程度而不同。

檢查

1.可有血白細胞總數和血小板減少。

2.B型超聲

B超檢查是診斷本病最常用的方法。小海綿狀血管瘤多為邊界清楚的高回聲結節,巨大海綿狀血管瘤則表現為高回聲和低迴聲相混合的影象。

3.同位素血池掃描

肝海綿狀血管瘤表現為普通掃描時的充盈缺損區部位的放射性濃聚,並隨時間的延長而增濃,這種過度填充現象是肝血管瘤的特徵性影像。

4.CT

平掃時為邊界清楚、均勻的低密度影,增強後早期可見病灶周邊呈片狀、結節狀強化,延遲掃描可見病灶中心部也逐漸強化,最終整個病灶被充填。

5.MRI

在T1加權影象上多呈均勻的低訊號,質子加權即是均勻的高訊號,T2加權影象上則為很明顯的高訊號,呈“燈泡徵”。如血管瘤發生纖維變或囊性變,則訊號強度可不均勻。

6.肝動脈造影

肝動脈造影是診斷肝血管瘤最可靠的方法。在動脈期即可見腫瘤區域內有許多血管湖,造影劑在血管湖內滯留時間較長,可達20秒或更長時間,至靜脈期仍不消失。

診斷

目前常用的輔助診斷手段為腹部超聲、腹部CT、腹部MRI、核素肝血池掃描。儘管隨著各種影像學檢查技術的進步,大部分的肝海綿狀血管瘤已能正確的診斷,但這些檢查方法均存有缺陷,不能僅根據某一項檢查即做出診斷,而宜行腹部超聲聯合CT、MRI檢查後綜合分析。

肝血管瘤的治療包括手術和非手術治療。根據腫瘤的大小、位置、生長速度和患者的身體情況來確定。由於臨床罕見有惡變,故如無臨床症狀,即無需特殊處理,可定期隨訪。

(一)手術切除適應證

1.有明顯臨床症狀,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者;

2.直徑>10cm 的巨大海綿狀血管瘤;

3.診斷不明確,不能排除惡性腫瘤者;

4.生長速度較快、短期內明顯增大的血管瘤;

5.有發生破裂出血可能者;

6.對年齡40歲以下,瘤體>5cm,可能有繼續增大者。

(二)其他療法

1.介入栓塞治療

目前HAE 多用於無法手術切除的肝血管瘤的治療。另外,妊娠期海綿狀血管瘤常迅速增大,為預防腹壓逐漸增大引起肝海綿狀血管瘤的破裂出血,HAE是最佳的選擇治療方法。

2.放射治療

對無法手術切除的巨大肝海綿狀血管瘤,可採用放射治療,以控制腫瘤進一步增大。

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肝毛細血管組織感染後變形,毛細血管擴張;

2.肝組織區域性壞死後血管擴張形成空泡狀,壞死後的肝組織周圍血管充血、擴張,最後形成空泡狀;

3.肝內區域性血迴圈停滯後,致使血管形成海綿狀擴張。肝內持續性靜脈淤滯,引起靜脈膨大;

4.肝內出血、血腫機化、血管再通後形成血管擴張;

5.發育異常,此為較多學者的認為。

臨床表現

大多數病人無臨床症狀,常在體檢或B超、CT檢查以及剖腹手術時發現。腫瘤發展緩慢,病程可長達數十年。當腫瘤逐漸增大壓迫鄰近臟器時,可出現上腹脹悶、進食後飽脹、噯氣等症狀。部分患者可出現貧血、白細胞總數和血小板減少,可能與瘤內血栓形成,從而破壞紅細胞和消耗大量血小板有關。

巨大海綿狀血管瘤在肝內形成動靜脈瘻時,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極少有梗阻性黃疸,偶有蒂扭轉。

大多數病例在腹部可觸及包塊,表面光滑,質地柔軟或中等硬度,壓之能縮小,有彈性感,無壓痛,可聞及血管雜音。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