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病性貧血: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骨髓病性貧血是指骨髓被惡性腫瘤細胞或異常組織浸潤,骨髓微環境被破壞,造血功能受損引起的貧血,以進行性貧血、骨質破壞、骨痛、消瘦伴幼粒幼紅細胞血象為特徵。
  • 骨髓是惡性腫瘤較常見的轉移部位,轉移率為 6%~8%。男女性都可患病。
  • 病因包括轉移癌(胃癌、肺癌、乳癌、前列腺癌、神經母細胞瘤、甲狀腺癌、肝癌、腎癌、結直腸癌等)、造血系統腫瘤(急慢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骨髓纖維化、多發性骨髓瘤、惡性組織細胞病、惡性淋巴瘤等)、炎症(結核菌、葡萄球菌、傷寒菌、組織胞漿菌等)、代謝性疾病(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儲積病等)等。
  • 除了原發病相關的症狀外,還有頭暈、全身乏力、面色蒼白、心慌、胸悶、骨痛、骨質疏鬆、消瘦、骨折等症狀。
  • 以治療原發性疾病為主,使貧血改善。對於嚴重的貧血和血小板減少,可予以雄激素、輸入紅細胞懸液和血小板;對於骨髓纖維化患者,可予以糖皮質激素治療;對於巨脾患者,可行脾臟切除術。
  • 隨著骨髓病性貧血繼續進展,可能出現貧血性心臟病(心累、心動過速、咯粉紅色泡沫痰)、骨折、惡病質等,危及生命。
  • 每年定期體檢,早日發現並治療易引起骨髓病性貧血的轉移癌、造血系統腫瘤、炎症感染和代謝性疾病等。若不接受正規治療,骨髓病性貧血的患者貧血症狀可進行性加重,發生骨痛甚至骨折,極度消瘦,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影響患者壽命。經過正規治療後,患者的預後取決於原發病嚴重程度,一般來說可以一定程度上延長患者壽命。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全身乏力
  • 頭暈
  • 面色蒼白
  • 骨痛
  • 消瘦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心慌
  • 胸悶
  • 骨折
  • 極度消瘦
  • 臥床不起

建議就診科室

  • 血液內科
  • 腫瘤科
  • 感染科

醫生如何診斷骨髓病性貧血病?

當醫生懷疑是骨髓病性貧血時,首先找到引起骨髓病性貧血的原發病,通過做血常規、X 線片、病灶病理活組織檢查、骨髓穿刺塗片和病理組織活檢等檢查來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病灶病理活組織檢查:用於診斷引起骨髓病性貧血的原發疾病。
  • 血常規:血常規可發現血紅蛋白降低、白細胞和血小板正常或降低、幼粒細胞和幼紅細胞出現對確診有重要意義。
  • X 線片:1 個部位或多部位 X 線檢查,可發現骨質破壞、骨質疏鬆甚至骨折。
  • 骨髓穿刺塗片和病理活檢:骨髓穿刺或活檢找到轉移瘤細胞,骨髓增生活躍或“幹抽”,對確診本病及尋找原發病有重要意義。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頭暈有多久了?
  • 全身乏力有多久了?
  • 面色蒼白有多久了?
  • 骨痛有多久了?
  • 體重減輕有多久了?
  • 感到心慌嗎?
  • 感到胸悶嗎?
  • 骨折過嗎?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治療花費高嗎?
  • 哪些治療費用在醫保範疇內?
  • 影響生育嗎?
  • 能根治嗎?
  • 需要終身服藥治療嗎?
  • 需要做手術嗎?
  • 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
  • 這個病會遺傳嗎?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術後應注意引流管,避免擠壓,觀察傷口滲液、滲血,若滲液過多、有滲血,應及時告知醫生。
  • 放療和化療注意事項:接受放療和化療的患者, 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脫髮、厭食、便祕、肢端麻木等異常,患者應清淡飲食,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等,多吃蘋果、香蕉等水果,補充維生素 C 等。
  • 用藥注意事項:患者需注意不良反應,若出現骨髓抑制噁心、嘔吐、腹痛、便祕、脫髮、厭食、腎功能受損、肢端麻木、呼吸抑制和猝死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 定期複查:1 個月需要到醫院複查 1 次,主要複查血常規、X 線片、骨髓穿刺塗片和病理組織活檢等專案,以監測病情。
  • 飲食:
    • 若為手術患者,術後 12 小時即可進食牛奶、豆漿等流質飲食,1 天后可進食稀粥等半流質飲食,3 天后正常進食。
    • 若為普通患者,多吃蔬菜、水果、雞蛋等,避免吃油炸食物如油條等。
  • 運動:
    • 若為手術患者,術後 1~3 天需要臥床休息,3 天后可下床活動行走,術後一週可恢復正常活動。
    • 若為非手術患者,日常應加強鍛鍊,選擇游泳、慢跑、羽毛球等中強度有氧運動,每次運動需大於 30 分鐘,每週運動 3~5 次。
  • 大小便管理:排便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如大便乾燥或排便困難,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軟化大便藥物。
  • 戒菸、限酒:吸菸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應戒菸。每日飲酒不應超過 1~2 份標準量(1 份標準量為啤酒 285 毫升,紅酒 100 毫升,白酒 3 毫升)。
  • 其他: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如勤洗澡、勤換衣、預防感染等。

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是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以治療原發性疾病為主,使貧血症狀得到改善。對於嚴重的貧血和血小板減少,可予以雄激素、輸入紅細胞懸液和血小板;對於骨髓纖維化患者,可予以糖皮質激素治療;對於巨脾患者,可行脾臟切除術。

藥物治療

  • 治療原發疾病:對於實體惡性腫瘤和造血細胞腫瘤,可予以細胞毒藥物(紫杉醇、環磷醯胺、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等)化療;對於炎症感染,可予以抗真菌(氟康唑、伏立康唑等)和抗細菌(青黴素、頭孢類藥物)感染治療等。但此類疾病在化療時,藥物劑量應減少,以避免骨髓受到嚴重抑制。常見及重要的不良反應包括骨髓抑制、噁心、嘔吐、腹痛、便祕、脫髮、厭食、腎功能受損、肢端麻木、呼吸抑制和猝死等。
  • 支援治療:對於嚴重貧血患者,予以輸注紅細胞懸液;對於嚴重血小板減低患者,可予以輸注血小板,以減輕貧血等症狀。常見不良反應包括感染梅毒、乙肝、艾滋病毒、輸血後發熱、皮疹和腹瀉等。
  • 糖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可升高血細胞和治療骨髓纖維化等,減輕貧血症狀。常見及重要的不良反應包括骨髓抑制、噁心、嘔吐、腹痛和向心性肥胖等。

手術治療

  • 原發病灶的切除:對於實體腫瘤侷限未擴散時,可行病灶切除術。甲狀腺癌患者,可行全甲狀腺切除術;肺癌患者,可行腹腔鏡或開胸病灶切除術以去除病灶;胃癌、肝癌等患者,可行腹腔鏡或開腹病灶切除術以去除病灶等。
  • 脾臟切除術:出現巨脾、脾功能亢進導致貧血加重時,可行脾臟切除術,以減輕貧血。

其他治療方法

放射治療:放射治療可縮小甚或治癒一部分惡性腫瘤。對於惡性淋巴瘤、睪丸白血病可行放射治療;早期直腸癌可行腔內放射治療;神經母細胞瘤術後應行放射治療。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轉移癌、造血細胞腫瘤和嚴重感染性疾病導致骨髓病性貧血的患者,若不接受正規治療,可導致貧血症狀進行性加重、出現骨痛甚至骨折、極度消瘦,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壽命。
  • 經過正規治療後,患者的預後取決於原發病的嚴重程度,一般來說可以一定程度上延長患者的壽命。

骨髓病性貧血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轉移癌:骨髓病性貧血最常見病因。幾乎所有的癌症都可轉移至骨髓,轉移至骨髓導致骨髓抑制,即可引起骨髓病性貧血。
  • 造血系統腫瘤:造血系統腫瘤是發生於骨髓的腫瘤,可導致骨髓抑制,其引起貧血更常見。
  • 炎症:當發生炎症感染時,無論是細菌感染還是真菌感染,累及骨髓時可導致骨髓抑制,易引起骨髓病性貧血。
  • 代謝性疾病:一些代謝性疾病累及骨髓時可導致骨髓抑制,也會引起骨髓病性貧血。

哪些人容易患骨髓病性貧血?

  • 轉移癌患者:常見的轉移癌包括肺癌、乳癌、胃癌、結腸癌、直腸癌、肝癌、腎癌、前列腺癌等。
  • 造血系統腫瘤患者:造血系統腫瘤導致骨髓抑制,多引起貧血,常見的包括淋巴細胞白血病、髓細胞白血病、原發性骨髓纖維化、多發性骨髓瘤、惡性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病等。
  • 炎症患者:常見的感染包括傷寒菌、葡萄球菌、結核菌、組織胞漿菌等感染。
  • 代謝性疾病患者: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儲積病等。

除了原發病相關的症狀外,貧血、骨痛、骨質疏鬆、消瘦等是骨髓病性貧血最常見的症狀。隨著病情發展,長期慢性貧血可引起貧血性心臟病、骨折、惡病質,危及生命。

骨髓病性貧血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骨髓病性貧血常見症狀包括:

  • 貧血:是骨髓病性貧血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可表現為全身乏力、頭暈、面色蒼白、睏倦、耳鳴、失眠、多夢、心動過速等。
  • 骨痛:1 個部位或多部位骨痛,如顱骨痛、脛骨痛和腰痛等。可伴壓痛、區域性隆起,甚至病理性骨折,骨髓壞死時會有劇烈的疼痛,難以忍受。
  • 骨質疏鬆:1 個部位或多部位骨質疏鬆,以骨盆、橈骨和腰椎等部位,表現為承重能力下降,易發生病理性骨折。
  • 消瘦:患者原發病多為惡性腫瘤或者其他消耗性疾病,導致患者異常消瘦。

骨髓病性貧血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貧血性心臟病
  • 骨折
  • 惡病質

具體預防方法是每年定期體檢。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