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腮腺炎: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化膿性腮腺炎(pyogenic parotitis)分為急性化膿性腮腺炎和慢性化膿性腮腺炎,後者又稱為複發性腮腺腫脹、斑點狀腮腺炎。感染途徑可能系不同因素導致涎液瀦留瘀滯、口腔衛生不良,細菌沿腮腺導管逆行進入腺體而發生炎症。

檢查

1.腮腺及其周圍淋巴結B超檢查。

2.腮腺造影,X平片。造影之前有必要攝普通X平片,以排除結石,造影表現為導管系統部分狹窄,部分擴張似臘腸樣改變;腺體部分呈斑點狀末梢導管擴張。但急性化膿性腮腺炎不宜作腮腺造影,以免促使感染擴散。

3.周圍血可見白細胞總數增加,中性多核白細胞比例明顯上升,核左移,可出現中毒顆粒。

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和檢查進行診斷。

慢性化膿性腮腺炎的腮腺檢查可見導管口輕微發紅,壓迫腺體可從管口流出混濁的“雪花樣”唾液,或黏稠蛋清樣唾液,甚至為黏液栓子,腮腺輕微腫脹或正常,病程較久者捫診腺體有硬韌感,腮腺導管呈粗硬索條狀。

鑑別診斷

急性化膿性腮腺炎要注意和流行性腮腺炎、嚼肌間隙感染、腮腺區淋巴結炎相鑑別。

1.流行性腮腺炎

是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發生於兒童,有流行病接觸史,多為雙側腮腺受累,腮腺腺體腫大,但疼痛較輕,導管口無紅腫,唾液分泌清亮無膿液,周圍血白細胞總數不增高,但淋巴細胞比例增多;急性期血液及小便中澱粉酶增高。腮腺不形成膿腫,全程10~14天。一般癒合有終身免疫力。

2.嚼肌間隙感染

主要為牙源性感染,表現為以下頜角為中心的腫脹,壓痛,張口受限明顯,但腮腺導管口無紅腫,分泌清亮,膿腫形成可捫得液動感。

3.腮腺區淋巴結炎

又稱假性腮腺炎,表現為區域性腮腺腫痛,病變與腮腺解剖形態不一致,腮腺導管口無紅腫,唾液分泌清亮。慢性化膿性腮腺炎需與舍格倫綜合徵所致的複發性腮腺腫脹相區別。後者以中年女性多見,主要臨床表現為口腔、眼和其他部位黏膜乾燥,常合併類風溼性關節炎。30%~60%的舍格倫綜合徵患者有腮腺腫大,臨床表現、腮腺造影檢查與慢性化膿性腮腺炎相似。但化驗室檢查有多項異常,包括血沉、類風溼因子、IgA、IgG、IgM以及抗SS-A、SS-B抗體等。

急性化膿性腮腺炎及早應用廣譜、抗革蘭陽性球菌抗生素。區域性可用理療,如超短波、紅外線,或中藥外敷。區域性含漱,清潔口腔。如經保守治療,炎症不能控制,患者有跳疼,區域性出現可凹性水腫,或壓迫腮腺組織,腮腺導管有膿液流出。應一方面將此膿液作藥敏培養,另一方面則應作切開引流術。同時,注意全身支援治療,包括水、電解質、酸鹼平衡。慢性化膿性腮腺炎可採用保守治療。若明確有結石存在、腮腺主導管粗大瀦膿、腫脹頻繁發作者可考慮行儲存面神經的腮腺切除。

急性化膿性腮腺炎較少見,為化膿性致病菌所引起,最常見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多數併發於一些患有嚴重疾病(如急性傳染病)或大手術後的患者。正常時,腮腺分泌大量唾液經腮腺導管排入口腔,有幫助消化及沖洗自潔作用。若機體抵抗力下降,全身及口腔的免疫能力減弱,唾液分泌功能障礙,致病菌經腮腺導管逆行進入腺體而發生急性化膿性腮腺炎。此外,外傷或周圍組織炎症的擴充套件,涎石、瘢痕攣縮等影響唾液排除,亦可引起本病。

慢性化膿性腮腺炎較常見,原因有結石、導管周圍瘢痕導致排唾不暢,重金屬如汞、鉛、砷中毒,或由急性化膿性腮腺炎轉變為慢性。

臨床表現

急性化膿性腮腺炎多發生於一側。發病急驟,多數有高熱、寒戰、全身不適、白細胞增多等全身症狀。少數患者上述全身反應可不明顯。患側腮腺區紅腫明顯,下頜後凹消失,耳垂上翹。由於腮腺包膜緻密,腫脹受到約束,內部壓力增高,疼痛劇烈,觸壓痛明顯。有程度不等的張口受限。患側腮腺導管開口處紅腫,有膿性分泌物排出。由於筋膜分隔,膿腫常為多個、分散的小膿灶,故早期無典型的波動感。腮腺膿液可穿破腮腺筋膜,進入相鄰組織或間隙,如外耳道、咽旁間隙等。

慢性化膿性腮腺炎常為雙側性,患者多因反覆發作腮腺腫脹而就診。腫脹發作有時與進食有關,並伴有輕微疼痛。一般無全身症狀。腮腺輕微腫脹或不明顯,導管口可有輕微發紅,擠壓腺體可有混濁唾液流出。病程久者,腺體硬韌感,腮腺導管呈粗硬索條狀。

保持口腔清潔衛生是預防化膿性腮腺炎發病的重要環節。每天早晚刷牙,飯後漱口,必要時做牙周潔治術。體質虛弱、長期臥床、高熱或禁食的患者常可發生脫水,應加強口腔護理(如認真刷牙、常用洗必泰溶液嗽口等),保持體液平衡,加強營養及抗感染治療。患者在進行大手術後,特別是腹腔手術,涎腺可反射性功能降低或停止,應注意防止發生急性化膿性腮腺炎。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