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縮: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肌萎縮即肌肉萎縮,是指引起肌肉纖維變細、肌肉力量逐漸減弱、靈活性逐漸降低的一組疾病。多因肌肉本身病變或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所致。

  • 肌肉萎縮的影響有多大,取決於疾病的型別。目前被分為 30 多種型別,分類的依據為出現問題的基因、影響的肌肉、首次發病年齡、疾病進展速度等。
  • 主要病因包括:神經源性肌萎縮、肌源性肌萎縮、廢用性肌萎縮和其他原因性肌萎縮。
  • 大多數肌肉萎縮患者的情況會逐漸變差,一些人會喪失走路、說話或自理的能力。但是,並不是每個患者都會如此。一些患者可以多年維持較輕的症狀。
  • 肌萎縮好發於肌肉營養狀態差,有脊髓疾病,長期臥床等人群。
  • 目前,肌肉萎縮的主要治療手段包括:康復治療、協調性訓練;低頻或中頻電刺激;神經營養藥;配合鍼灸/電針和推拿。
  • 廢用性肌肉萎縮經過積極的康復訓練後多數能恢復,少數患者因情況嚴重而無法完全恢復,影響生活質量。
  • 有些嚴重肌肉萎縮的患者可能出現延髓麻痺症狀,如吞嚥困難、飲水嗆咳、發聲障礙等,給患者生命構成極大的威脅。

肌萎縮可由各種原因引起,儘早發現儘早就醫,找出導致肌萎縮的原因,從而及早改善肌萎縮症狀。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肢體一側出現不對稱的肌肉萎縮。
  • 肌肉力量明顯減退。

建議就診科室

  • 神經科
  • 骨科

醫生如何診斷肌萎縮?

  • 肌肉圍度測量:測量值明顯小於對側或正常範圍。
  • 徒手肌肉力量檢查,肌肉力量明顯低於對側或低於正常。
  • 肌電圖檢查:檢查肌肉和神經傳導情況。
  • 神經傳導速度,包括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感覺神經傳導速度、F波、H反射。
  • 肌張力檢查。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肌萎縮的症狀持續多長時間了?
  • 最近一段時間加重了嗎?
  • 以前有沒有得過神經脊髓方面的疾病?
  • 長期臥床嗎?
  • 家族中有類似症狀的親屬嗎?
  • 之前在別的醫院看過嗎?用過藥嗎?效果怎樣?

患者可能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我是怎麼患上肌萎縮的?能治好嗎?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要吃哪些藥?醫保能報銷嗎?
  • 目前都有哪些治療方法?哪種方法最適合我的病情?
  • 我是否需要調整某些生活習慣?
  • 這個病有遺傳的可能嗎?我的家人需要接受篩查嗎?
  • 保持樂觀和積極向上的心態。長期處於精神緊張、壓抑、焦躁、恐懼等不良情緒中,會造成大腦中對興奮和抑制的異常調節,加重肌肉萎縮的進展。
  • 注意合理飲食搭配。肌萎縮的患者對蛋白質的需求較高,日常需要補充足量的優質蛋白以及高能量食物,目的是對肌細胞和神經細胞提供重建所必須的物質。早期主張高蛋白飲食,補充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等,少食或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戒菸戒酒。中晚期患者主要補充高蛋白、高能量、易消化的半流食或流食,切忌過飽飲食,主張少食多餐。
  • 合理鍛鍊。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因大強度的功能鍛鍊導致的肌肉疲勞,不利於肌肉功能的恢復以及骨骼肌細胞的再生和修復。
  • 預防感冒、胃腸炎。肌萎縮患者由於自身免疫機能低下,或者存在著某種免疫缺陷,一旦感冒,則會病情加重,病程延長,肌萎縮無力、肌跳加重。胃腸炎可導致腸道菌群功能紊亂,尤其病毒性胃腸炎對脊髓前角細胞有不同程度的損害,從而使肌萎縮患者病情反覆或加重。肌萎縮患者維持消化功能正常是康復的基礎。

治療首先要去除病因,然後要進行規範康復運動治療以及肌肉協調性訓練,低頻或中頻電刺激、神經營養藥,配合鍼灸/電針和推拿等方法。

康復運動治療

  • 康復運動治療可以刺激萎縮的肌肉,促進肌肉纖維生長,經過正規的康復運動治療後,肌肉力量可以得到明顯的恢復,並可減少或減輕後遺症的發生。
  • 康復運動應循序漸進,而不是簡單的鍛鍊,切忌急於求成,而對肌肉超負荷刺激,常常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如肌肉關節的損傷疼痛、骨折、肌肉痙攣加重等。
  • 應重視對關節活動度、肌張力以及拮抗肌之間協調性的鍛鍊,避免造成患者雖肌肉力量恢復正常,卻殘存了不正常的運動模式。

協調性訓練

針對肌力的訓練應注意運用得當,錯誤的訓練不僅不能使肌肉痙攣得到緩解,增加肢體協調性,反而會加重肌肉痙攣。例如,對患側手重複進行用力抓握練習,會造成患側上肢的屈肌協同作用強化,加重了關節屈肌的痙攣,導致一系列屈曲畸形,增加了手部功能的恢復時間。所以,肢體肌肉萎縮不僅僅是肌力的問題,更是不協調的肌肉收縮導致的運動功能障礙的問題。

疾病發展和轉歸

肌萎縮早期發現後通過去除病因積極康復治療,多數可以改善肌肉萎縮狀況。如果治療較晚,肌萎縮程度嚴重,預後較差。

肌萎縮是一種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橫紋肌營養障礙,肌肉纖維變細甚至消失,導致的肌肉體積縮小的一類疾病。

肌萎縮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 神經源性肌萎縮:神經根、神經叢、周圍神經的病變等,均可引起神經興奮衝動的傳導障礙,從而使部分肌纖維廢用,產生廢用性肌萎縮。另一方面當下運動神經元任何部位損害後,其末梢部位釋放的乙醯膽鹼減少,交感神經營養作用減弱而致肌萎縮。
  • 肌源性肌萎縮:肌肉本身的疾病導致肌肉萎縮。

哪些人更易患肌萎縮?

  • 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容易發生肌萎縮,如頸椎病等。
  • 長期臥床或肢體因疾病長期制動的患者,如股骨頭壞死、骨折等。
  • 長期營養不良致使肌肉含量減少,肌肉纖維變細,易導致肌萎縮。

主要表現為橫紋肌的萎縮包括:大腿肌肉萎縮、小腿肌肉萎縮、肩胛帶肌肉萎縮、面部肌肉萎縮、骨間肌和魚際肌萎縮等。

肌萎縮有哪些症狀?

  • 大腿肌肉萎縮:主要由於股四頭肌萎縮導致,在髖關節及膝關節相關疾病,如髖膝關節炎、股骨頭壞死以及下肢骨折患者中較為常見。絕大多數患有中晚期髖膝關節相關疾病的患者,由於下肢活動受限,大腿肌肉萎縮現象更為普遍。廢用性肌肉萎縮在後期經過積極的康復訓練後多數能恢復,少數患者因情況嚴重而無法完全恢復,影響生活質量。
  • 腓腸肌萎縮:腓腸肌為小腿的主要肌肉,腓腸肌萎縮多見於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足踝部活動受限,如腓總神經損傷、踝關節骨折等。
  • 肩胛帶肌肉萎縮:常見於四肢近端及軀幹肌,如頸肌和肩胛肌的萎縮和無力。患者可表現為抬頭需要手部的輔助才能完成,或是肩胛部出現翼狀肩(也叫“蝴蝶肩”)。
  • 面部肌肉萎縮:早期可表現為眼部輪匝肌不自主間歇性抽搐(如眼皮跳、眼周抽搐等),隨後可逐漸擴充套件至一側面部,嚴重可累及同側頸闊肌,導致患者無法完成皺眉、閉眼、鼓腮等動作。
  • 骨間肌和魚際肌萎縮:手部的肌肉萎縮多從一側或雙側小肌肉萎縮無力開始,大小魚際處(手掌上的肌肉)較為明顯,多由外傷或卡壓造成的尺神經和正中神經損傷引起。

肌萎縮除了一些遺傳因素和確定的病因外,通過改變生活習慣可以預防其發生。

  • 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
  • 合理調配飲食結構。
  • 勞逸結合。
  • 預防感冒、胃腸炎。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