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跟疼痛: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腳跟疼痛(Heel pain)的部位通常在腳跟的底面或後方。因為,雙腳在長期行走、運動的過程中,腳跟在這兩個方向受力最明顯。

  • 腳跟是支撐人體直立行走的重要支點,假如長期過度勞損或短期內運動量過大,都會導致腳跟出現炎症和疼痛。部分腳跟部位磨損嚴重者,還可能在跟骨的不同部位出現骨刺,壓迫周圍神經、血管和軟組織。
  • 此外,風溼性疾病和周圍神經疾病也有可能累及腳跟,導致神經損傷、關節炎症水腫等不同的健康問題而引起腳跟疼痛。
  • 腳跟的疼痛、壓痛或麻木雖不至於造成嚴重危害,但往往會給個人的正常行動和生活造成不小的麻煩。
  • 醫生通過體檢、血樣化驗、影像學檢查,可以得出初步診斷結果,並制定相應的治療措施。腳跟疼痛症狀較輕者,以居家保守治療和理療為主。創傷或病情嚴重者,需接受手術治療。
  • 患者應避免長時間的站立、行走或奔跑,防止病情加重。平躺時可以在小腿部位墊上枕頭或坐墊,將腳跟抬高,有利於減輕疼痛和腫脹。並注意選擇寬鬆、舒適的鞋子和襪子。

何時就醫?

  • 如果腳跟出現明顯的紅、腫、熱、痛,都應該就醫以查明原因。尤其是在休息時也無法緩解的患者,更要及時接受診治。
  • 因創傷造成腳跟部位骨骼斷裂、關節變形、無法行動、劇烈疼痛或大量出血,都要立刻去醫院急診處置。

就診科室

  • 手足外科
  • 風溼免疫科

腳跟區域性病變引起疼痛者首診應前往手足外科;腳跟疼痛伴有其他全身性器官或關節損害者首診應去風溼免疫科。

就醫前準備

為了幫助醫生明確腳跟疼痛的原因,患者在就醫前請準備好以下資訊:

  • 向醫生詳細描述疼痛具體部位、何時開始、持續多久、發作頻率、疼痛的性質和程度等。
  • 在腳跟疼痛的同時是否還出現其他全身性症狀,例如晨僵、發燒、麻木、感覺異常等。
  • 以前是否曾經由於腿部或腳部的疾病接受過診治(包括使用過哪些藥物或接受過怎樣的手術)。
  • 近期及長期服用的藥物和保健品:包括各類治療慢性疾病的藥物,以及各類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等。

常用檢查

醫生通常採取以下方法來查明腳跟疼痛的具體原因。

  • 病史:患者需告知醫生自己的病史、治療史、具體症狀、日常工作情況以及正在使用的處方和非處方藥物等資訊。
  • 體格檢查:醫生將通過仔細檢查,尋找可能的病因。
    • 仔細觀察患者的腳跟是否存在疼痛、壓痛、腫脹、變形,評估腳跟的活動範圍。
    • 伴全身性症狀者,還需檢查各處關節、面板,評估是否存在皮疹或關節炎症。
  • 血樣化驗:
    • 測定白細胞水平,評估是否發生炎症、感染。
    • 測定血脂、血糖、肝酶、肌酐水平,判斷是否存在糖尿病,或肝、腎功能異常。
    • 測定紅細胞沉降率(血沉):血沉加快可提示體記憶體在活動性炎症。
    • 檢測自身抗體水平,判斷是否發生自身免疫病。
  • 影像學檢查:醫生可以藉助X光片、CT、MRI(核磁共振成像)等,判斷腳跟部位的具體病變情況,以及病變對周圍組織的影響,並據此制定後續的治療方案。

腳跟疼痛症狀較輕者,以居家保守治療和理療為主。創傷或病情嚴重者,需接受手術治療。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因來實施個體化的干預措施。

詳情請參見相關疾病的治療:

  • 足底筋膜炎
  • 跟腱炎
  • 滑囊炎
  • Haglund畸形
  • 跟腱斷裂
  • 骨關節炎
  • 類風溼關節炎
  • 反應性關節炎
  • 骨髓炎
  • 佩吉特骨病
  • 缺血性骨壞死
  • 骨腫瘤
  • 跟骨骨刺
  • 踝管綜合症
  • 跟骨骨折
  • 周圍神經疾病
  • 強直性脊柱炎
  • 結節病

常見原因

引起腳跟疼痛的主要原因是腳跟部位的關節和軟組織長期過度勞損,發生慢性退變。短期內運動量過大也會造成腳跟疼痛。此外,還可能是由全身性疾病累及腳跟關節組織而引起。

  • 腳跟區域性的常見病變和創傷可包括:
    • 足底筋膜炎;
    • 跟腱炎;
    • 跟腱斷裂;
    • 滑囊炎;
    • Haglund畸形(跟骨形成骨質增生,導致腳跟結構發生變形);
    • 骨關節炎;
    • 骨髓炎;
    • 缺血性骨壞死;
    • 佩吉特骨病(骨細胞代謝異常快速,導致區域性骨骼脆弱);
    • 跟骨骨刺;
    • 踝管綜合症(踝關節周邊組織增生或發生炎症,壓迫踝管內的神經);
    • 良性或惡性骨腫瘤:例如骨樣骨瘤、骨肉瘤等;
    • 應力性骨折;
    • 跟骨骨折;
    • 扁平足;
    • 高足弓。
  • 全身性疾病累及腳跟,常見疾病包括:
    • 周圍神經疾病;
    • 類風溼關節炎;
    • 反應性關節炎;
    • 強直性脊柱炎;
    • 結節病。

高危人群

存在下列情況的人群更容易出現腳跟疼痛:

  • 中老年人群。
  • 伴有風溼性疾病或風溼性疾病家族史。
  • 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者。
  • 工作中需要長時間站立或行走。
  • 短期內運動強度過大。
  • 鍛鍊過程中的姿勢不正確或腿部用力不當。
  • 長期抽菸、酗酒,嗜好高脂高糖飲食。
  • 肥胖/超重。
  • 腳跟部位曾經受到感染或接受過手術治療。
  • 伴有扁平足或高足弓。

症狀表現

腳跟疼痛的主要表現是腳跟部位的軟骨和軟組織遭到長期的損傷或破壞,在行走和運動過程中損傷和炎症可持續加重,進而引發不同程度的腳跟疼痛和活動受限。

  • 關節和軟組織發生慢性退變和損傷,可造成腳跟部位長期疼痛,一旦過於勞累,長時間站立、行走,病情就會出現反覆,難以根治,如足底筋膜炎、跟腱炎、滑囊炎等。
  • 若腳跟部位的骨骼和軟組織在劇烈運動或意外事故中遭受機械性損傷,往往表現為急性劇烈疼痛,需要緊急處置。較為嚴重的創傷若未及時治療、修復,可能會留下終生性的後遺症。
  • 腳跟疼痛的具體程度取決於患者的具體病情。輕者僅在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後,才感覺腳跟痠痛、不適。重者可能患側腳跟在站立時無法承受自己的體重,出現跛行,甚至只能依靠輪椅出行。
  • 腳跟的疼痛、壓痛或麻木雖不至於造成嚴重危害,但往往會給個人的正常行動和生活造成不小的麻煩。

伴隨症狀

不同原因的腳跟疼痛會伴有相應的其他臨床症狀:

  • 腳跟疼痛,且病變關節在長時間靜止不動後,難以立刻活動,將維持一定時間的僵硬狀態(即所謂“晨僵”):可見於骨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
  • 腳跟疼痛伴區域性紅腫、發熱,並可能出現全身性的發燒、寒顫:可見於關節膿腫、骨髓炎等。
  • 腳跟疼痛伴麻木、針刺或燒灼感,疼痛還可向小腿延伸,症狀在晨起下床時最為明顯:可見於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
  • 腳跟疼痛伴腳踝、小腿疼痛,腳底發麻,感覺異常或消失:可見於踝管綜合症、周圍神經疾病等。
  • 急性創傷導致腳跟疼痛伴骨骼或關節發生變形:常見於骨折、關節脫位。
  • 急性創傷導致腳跟疼痛伴肌肉無法用力、活動範圍受限:常見於關節扭傷、韌帶或肌腱撕裂。

日常護理

  • 患者應避免長時間的站立、行走或奔跑,防止病情加重。
  • 平躺時可以在小腿部位墊上枕頭或坐墊,將腳跟抬高,有利於減輕疼痛和腫脹。
  • 患者可根據效果選擇在腳跟區域性冰敷或熱敷:
    • 冰敷:每天數次,每次15~20分鐘。
    • 熱敷:用加熱墊覆蓋在腳跟部位,或將雙腳侵入熱水中,每次15~20分鐘。
  • 選擇寬鬆、舒適的鞋子和襪子,還可以在鞋子裡墊上厚實的鞋墊,增加緩衝。
  • 根據自身病情,適度參與康復鍛鍊,例如肢體伸展運動等,以腳跟無疼痛或不適為宜。
  • 若感覺疼痛較明顯,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緩解症狀。
  • 需要接受長期治療者,應按照治療計劃定期複查,以便於醫生評估療效,調整方案,及時處置不良反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