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簡稱 PMD)也稱杜氏肌營養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1]是一組因基因突變導致的肌肉變性病,主要臨床表現是骨骼肌進行性無力萎縮,可伴有中樞神經系統、心臟、骨骼、呼吸及胃腸道受累。不同型別起病時間、進展速度、受累範圍、嚴重程度差異很大。遺傳方式分為 X 連鎖隱性遺傳、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等[2]

  •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簡稱 PMD)是一組因基因突變導致的肌肉變性病,主要臨床表現是骨骼肌進行性無力萎縮。
  • 由於基因缺陷的不同,臨床症狀出現的早晚不同,可以早至胎兒期,也可以在成年後。肌營養不良病程呈進行性加重,但不同患者疾病進展的速度快慢不一。
  • 目前已發現的致病基因達數十種。
  • PMD 治療原則:對症治療為主,治療預防並重。
  • 發病率在各個國家、地區和人種間無明顯差異,每 3600~6000 出生男嬰中有 1 例發病。我國的發病率約為 1/3853,估算全國患者約 70000 人[3]

臨床觀察和身體檢查有助於識別上述明顯的本病症狀。為了進一步明確診斷,醫生還可能建議患者進行以下檢查(針對 Duchenne/Becker 型肌營養不良的檢查)

  • 血清學檢測:肌酸激酶(CK)、乳酸脫氫酶(LDH)、羥丁酸脫氫酶(HBD)、穀草轉氨酶(AST)、谷丙轉氨酶(ALT)、肌紅蛋白(Myo)血液濃度可達正常上限的 20~200 倍。
  • 肌電圖:提示為肌源性損害。
  • 肌肉 MR:肌肉組織中存在炎性水腫和(或)脂肪替代。
  • 肌肉活檢:患者肌肉組織呈肌營養不良樣形態學改變。肌膜上的 Dystrophin 蛋白表達完全或部分缺失。肌肉活檢還可鑑別炎性肌病、代謝性肌病等。
  • 基因檢測:DMD 基因突變的型別包括缺失、重複和點突變等[2][5]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步態異常,活動受限;
  • 骨骼肌進行性萎縮。

就診科室

  • 內科
  • 神經內科

醫生如何診斷進行性肌營養不良?

  • 疑診:
    • 幼兒期運動發育輕度遲滯,兒童期(5~6 歲)運動能力開始下降;
    • 出現步態異常、跟腱攣縮、腰椎前凸等變化;
    • 查體可見明顯雙腓腸肌假肥大現象。
  • 臨床疑診:血肌酶譜明顯升高、肌電圖呈肌源性損害。
  • 明確診斷:
    • 基因檢測發現致病基因缺陷;
    • 肌肉活檢發現 Dystrophin 蛋白異常。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注意到身體有什麼變化嗎?
  • 是否發現孩子運動發育滯後?
  • 孩子走路步態正常嗎?
  • 是否感覺孩子肌肉有萎縮的趨勢?
  • 孩子脊椎是否彎曲,是否有駝背?
  • 孩子呼吸正常嗎?
  • 心跳是否很快?

患者可能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嚴重嗎?
  • 需要做更多檢查嗎?
  • 您推薦哪種治療方法?有啥副作用嗎?
  • 孩子一旦確診該病,應該怎麼辦?
  • 如何減緩發病程序?要終生吃藥嗎?
  • 康復訓練管用嗎?孩子會不會很痛苦?
  • 這病遺傳嗎?
  • PMD 患者應樹立“與疾病共存”的理念,患者及家庭都應對本病有正確認識,學會自我管理,重視患者及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
  • 確保膳食均衡,營養豐富。
  • 適當體育鍛煉,增強抵抗力。
  • 對於呼吸肌受累的患兒,應儘量避免呼吸道感染,發生呼吸道感染時,要加強呼吸道管理。

治療原則:對症治療為主,治療預防並重。

藥物治療

  • 每日療法【每日口服潑尼鬆或潑尼鬆龍 0.75mg/(kg·d),早飯後一次頓服】。
  • 週末療法(週末 2 天服用整週劑量)。
  • 間斷療法(服藥 10 天停藥 10 天)。
  • 甲潑尼龍【0.6mg/(kg·d)】和地夫可特【0.9mg/(kg·d)】,我國未上市。
  • BMD 較輕患者,不建議長期口服激素。

康復治療

  • 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長期堅持對症康復治療。
  • 站斜板、足部矯形支具、站立架等器械康復。

外科手術治療

對脊柱側彎、關節攣縮等,應行外科評估。

多科合診

多科協作,聯合診治。

新興治療

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

目前已發現的致病基因達數十種。主要型別與相應致病基因:

  • Duchenne/Becker 型肌營養不良(致病基因為 DMD);
  • 面肩肱型肌營養不良 1 型(4q 亞端粒區巨衛星串聯重複序列減少,重複序列中包含 DUX4);
  • 面肩肱型肌營養不良 2 型(SMCHD1);
  • Emery-Dreifuss 型肌營養不良(EMD、FHL1、LMNA、SYNE1、SYNE2、TMEM43);
  • 眼咽型肌營養不良(PABPN1)等等[1]

根據臨床表現和基因缺陷的不同,臨床分為先天性肌營養不良、Duchenne 肌營養不良(DMD)、Becker 肌營養不良(BMD)、肢帶型肌營養不良等型別。其中,Duchenne 肌營養不良和 Becker 肌營養不良是最常見的臨床型別,二者均是由 DMD 基因缺陷所致[4]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有哪些症狀?

Duchenne 型肌營養不良(3~5歲起病)

  • 運動發育輕度遲滯;
  • 骨骼肌進行性無力萎縮;
  • 步態異常、上肢活動受限;
  • 10 歲左右喪失行走能力;
  • 脊柱側彎、關節攣縮、呼吸肌無力、擴張性心肌病;
  • 20 歲左右因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死亡。

Becker 型肌營養不良(青年甚至成年起病,良性表型)

  • 病情明顯輕於 Duchenne 型肌營養不良;
  • 部分患者不影響生存期;
  • 假肥大體徵明顯、擴張性心肌病。

併發症:心肌受累(心率增快、心律失常)、智力低下、腦發育畸形[5]

PMD 目前尚不可根治,產前診斷預防此類患兒的出生是最重要的預防方法。目前在國內某些具有產前診斷資質的醫院已開展此項檢查。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