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間盤疝: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頸椎間盤疝是椎間盤退變的一種病理過程,退變一開始就預示該節段穩定程度的減弱。退變不一定導致椎間盤突出,而頸椎間盤疝也並不代表臨床發病,僅預示為臨床上出現脊髓或神經根受壓的病理基礎。

  • 頸椎間盤疝在中老年人及長期從事體力勞動的人群中多見,近年來發病年齡趨於年輕化。
  • 頸椎間盤疝的發病是在椎間盤發生退行性改變的基礎上,受到一定的外力作用後,使纖維環和後縱韌帶破裂,髓核突出而引起頸髓或神經根受壓。
  • 該病分為三種類型:側方型、中央型、旁中央型。
  • 其臨床表現主要有賴於壓迫的組織而定,可能會出現手部劇烈疼痛、麻木或無力,跨步無力、步態不穩,經常軟腿,頸部不適、疼痛等症狀。
  • 頸椎間盤疝的治療方法主要依靠臨床表現選擇,而不是影像學徵象。僅有區域性症狀,或輕度神經根性症狀,通常選擇非手術治療。對確定有脊髓或脊髓神經根壓迫症狀,原則上採用手術治療。
  • 某些條件下,椎間盤變性並出現相鄰節段骨贅形成,但不導致臨床發病,一旦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變性的髓核脫出引起脊髓或脊髓神經根受壓就會引起發病。作為致壓物是單純的椎間盤組織,導致頸椎間盤突出症。
  • 中老年人椎間盤退變加速,從事體力勞動的人群長期負重,頸部肌及韌帶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外傷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及恢復,都使頸椎間盤疝的機率大大增加。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及交通產業迅猛發展,以及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等因素共同作用,頸椎疾病發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並且發病年齡趨於年輕化,因此頸椎間盤病變不容小覷,一旦發現相關症狀如上肢、手部麻木、疼痛等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頸椎間盤退變進一步發展,影響生活和工作。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單側上肢及手部劇烈疼痛或麻木,或無力麻木。
  • 跨步無力、步態不穩,腿部經常發軟。
  • 頸部不適、疼痛伴肩部痠痛疲勞。
  • 雙手麻木無力和步態不穩,容易跌倒。

建議就診科室

  • 脊柱科
  • 運動醫學科
  • 骨傷科

醫生如何診斷頸椎間盤疝?

醫生診斷頸椎間盤疝,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及影像學徵象,頸椎 X 線片可見頸椎生理曲度減小或梯形變,病變椎間隙變窄,呈退行性改變。年輕患者,其椎間隙可無明顯改變。頸椎 CT 及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對頸椎間盤疝的診斷與定位是很有價值的,其中 MRI 診斷準確率明顯高於 CT。

具體介紹相關輔助檢查:

  • 頸椎 X 線片:可見頸椎生理曲度減小或梯形變,病變椎間隙變窄,呈退行性改變。
  • CT 檢查:可準確地顯示椎間盤疝的位置、大小及形態,並能準確地判定硬膜囊,神經根受壓情況及椎管有效矢狀徑,為手術和臨床非手術治療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另外,對 X 線片顯示有椎間盤疝間接徵象或兩個以上常見徵象,以及對臨床症狀、體徵典型而平片無異常表現者均應行 CT 檢查,以便確診。但 CT 檢查不能反映脊髓訊號的改變。
  • MRI 檢查:在矢狀位或軸位 MRI 像上椎間盤疝可得到顯示。頸脊髓受壓程度按 Nagata 方法分為 4 個等級:
    • 0 級:脊髓未受壓;
    • 1 級:脊髓輕度受壓;
    • 2 級:脊髓受壓程度小於 1/3;
    • 3 級:脊髓受壓程度大於 1/3。

慢性頸椎間盤疝除了上述 MRI 表現外,相鄰椎體邊緣常有骨質退行性變的表現,常合併一個或多個椎間盤膨出。

頸椎間盤膨出:變性的椎間盤向後膨出,T2W 像椎間盤訊號減低呈現凸面向後的弧形改變,硬膜囊前緣有輕度壓跡。此外,還可以出現以下 3 種改變:

  • 硬膜外脂肪影變形、移位或消失;
  • 椎間隙狹窄,軟骨板呈混雜訊號;
  • 脊髓受壓嚴重者出現異常訊號,T2W 像呈高訊號。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沒有症狀?嚴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續多長時間?已經出現了多久?
  • 哪些情況下症狀會緩解或加重?
  • 有沒有外傷史?
  • 平時工作壓力大嗎?工作性質?
  • 平時是否有規律的體育運動?
  • 在服用哪些藥?
  • 做過哪些治療?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什麼原因導致頸椎間盤疝?
  • 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治療?
  • 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能治癒嗎?會復發嗎?
  • 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治療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消除致病因素,糾正不正確的工作習慣及體位等。
  • 臥床休息,避免彎腰勞作。
  • 頸背肌鍛鍊,增加肌肉強度。
  • 給予頸部熱敷、理療,按摩等康復治療。
  • 頸脫護具等外固定,保護頸部穩定性。

最後介紹頸部康復治療方法:

  • 滾法按摩:患者臥位,暴露頸項及背部,四肢手伸,整體放鬆,用啤酒瓶、滾動按摩器、擀麵杖等器械在項背部、腰背部的痛點處,進行反覆滾動,可持續3~4分鐘。
  • 分筋彈法:仔細尋找觸控壓痛點、筋結和筋束,用拇指在患處與肌纖維垂直的方向上,來回分筋彈撥,反覆3~5次;或用大拇指和食、中兩指的指端部分,對稱地拿住疼痛處的筋肉進行拿程,或提起後迅速放手,可反覆彈筋3~4次。
  • 推理舒筋:從頭部開始,沿斜方肌、背肌、骶肌的纖維方向,分別向外側溝及背部推理舒筋,手法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反覆10餘次。
  • 拍打即擊法:用雙手掌或雙手拳,在項脊及兩肩腳部進行拍打,反覆十餘次,動作要輕柔,使患者感到輕鬆舒適。
  • 熱敷理療:條件允許,每週可進行1~2次桑拿或汗蒸;也可自行在家中熱浴、熱毛巾熱敷患處,烤燈、紅外線照射患處等。

頸椎間盤疝症的治療方法選擇,主要依靠臨床表現,而不是影像學徵象。僅有區域性症狀,或輕度神經根性症狀,通常選擇非手術治療。對確定有脊髓或脊髓神經根壓迫症狀,原則上採用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可適當應用活血化瘀中藥和鎮靜止痛藥物,對緩解病情有一定作用。

手術治療

  • 頸前路減壓術:適用於中央型和旁中央型椎間盤疝症患者。
  • 頸後路髓核摘除術:由於兩者解剖結構不同,其具體技術也有許多差別。
  • 頸椎間盤顯微切除術:有後側和前側兩種入路,在治療頸椎間盤疝中,其入路選擇仍有較大爭議。後外側入路治療單根神經根受損的外側型髓核脫出,取得良好療效,術中小關節突切除的範圍依神經根和突出椎間盤的關係而定。

其他治療方法

  • 頸椎牽引:可採取坐位或臥位,牽引時使頸椎呈微屈曲位;牽引重量坐位宜 6~7.5 千克,臥位宜 1.5~2.5 千克;持續牽引比間斷牽引效果好;牽引一般以 2 周為一療程。牽引適用於側方型頸椎間盤疝症。對中央型頸椎間盤疝症,牽引有可能加重病情,應慎重。
  • 圍領制動:限制頸部過度活動,牽引後症狀緩解者,應用圍領保護利於病情恢復。
  • 理療:蠟療和氫離子透入法療效較好,對輕型患者可選擇應用。

疾病發展和轉歸

手術目的是解除壓迫,穩定病變節段。對於臨床明顯不穩頸椎間盤疝症,椎間盤切除後宜同時施行頸椎椎間融合術,最終效果是滿意的。

頸椎間盤疝的發病是在椎間盤發生退行性改變的基礎上,受到一定的外力作用後使纖維環和後縱韌帶破裂,髓核突出而引起頸髓或神經根受壓。

頸椎間盤疝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急性頸椎間盤疝是由頸部創傷所致。致傷原因主要是加速暴力使頭部快速運動導致頸部扭傷,多見於交通事故或體育運動,頸部過伸-加速損傷所致的椎間盤損傷最為嚴重。一般認為急性頸椎間盤疝是在椎間盤發生一定程度退行性變的基礎上,受到一定外力作用發生的,但亦可見於原無明顯退變的椎間盤。
  • 椎間盤退變:椎間盤是人體各組織中,最早和最易隨年齡發生退行性改變的組織,髓核喪失一部分水分及其原有彈性。退變的頸椎間盤受輕微外傷即可引起椎間盤疝。頸椎過伸性損傷可使近側椎體向後移位,屈曲性損傷可使雙側小關節半脫位,結果椎間盤後方張力增加,導致纖維環和後縱韌帶破裂,髓核突出。

哪些人容易患頸椎間盤疝?

  • 發生交通事故。
  • 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人。
  • 老年人退行性變。
  • 大多數從事伏案工作的白領人群。
  • 有車一族:脊柱被反覆拉伸,都會加速腰椎間盤的退化、變形,增加 20~45 歲這個年齡段腰椎間盤病變的發病率。

該病初期可能因輕微勞損,甚至睡醒時伸懶腰而發病。以後的復發,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

頸椎間盤疝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單側上肢及手部劇烈疼痛或麻木,或無力麻木。
  • 跨步無力、步態不穩,腿部經常發軟。
  • 頸部不適、疼痛伴肩部痠痛疲勞。
  • 雙手麻木無力和步態不穩,容易跌倒。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增加頸背肌肉鍛鍊,增加肌肉強度。
  •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
  • 頸部外傷及時就診,避免病情發展。

最後介紹頸肩肌肉鍛鍊方法如下:

  1. 身體仰臥位,平躺在床上,頭頸部伸出床邊,背部不離床面。頸部放鬆儘量下垂。全身放鬆,然後用頸部力量使頭部抬起向上,至下頦緊貼前胸,保持3秒鐘,速度放慢,再慢慢後倒至頸部肌肉完全放鬆,注意調整氣息。重複10次,5~10組。每日逐漸增加停頓時間及動作次數。
  2. 頭部對抗法:雙手交叉放在頭枕部,雙手向前使勁,頭枕部向後使勁,相互對抗,頭頸不動。鍛鍊時,頸項部的肌肉持續緊張3~5秒,放鬆休息3~5秒為1個週期。然後依舊是雙手交叉放置前額部,頭部向前用力,雙手對抗向後,保持頸部及頭部不動,頸項部的肌肉持續緊張3~5秒,放鬆休息3~5秒為1個週期。每天鍛鍊100~200次,分5~10組完成。
  3. 仰臥抬肩法:平臥床上,去枕,頭枕部用力向後頂床,抬起肩背部,持續3~5秒,然後肌肉放鬆,放下肩背部休息3~5秒為1個週期,以達到鍛鍊項背部肌肉的目的。每天鍛鍊100~200次,分5~10組完成。
  4. 俯臥挺胸跟仰臥抬肩反過來,也可與其交叉做。俯臥床上,去枕,用力挺胸抬頭,使頭頸胸離開床面(俗稱“燕飛”或“小燕飛”,持續3~5秒,然後肌肉放鬆,放下頭頸胸部休息3~5秒為1個週期,每天鍛鍊50~100次,分3~5組完成。這種方法最費力,所以一次少做一點。
  5. 擺頭動作:頭部交替緩慢左右擺動,不要聳肩,左右算一次,做10次,以頸部為中心,慢速旋轉頭部。順時針10圈,逆時針10圈。
  6. 頸部肌群靜力動作:距離牆面一定距離站立,並且面向或者背向牆面,雙手自然放於體側,頭部依靠在牆上,同時保持頸、腰、髖、膝、踝伸直狀態,使身體形成一條直線。這個練習動作可以通過改變依靠牆面的高度,來調節難易程度:站離牆面越近、倚靠牆的高度越高,動作相對越容易完成;而站離牆面越遠、倚靠牆的高度越低,動作難度越大。

頸肩肌鍛鍊的注意事項:

  1. 鍛鍊的方法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不要勉強。剛開始練習的時候,最好先從方法1或2開始鍛鍊,熟練以後再自行增加練習方法;
  2. 鍛鍊的次數和強度應循序漸進,逐漸增加,每天可練習十餘次至百餘次,分3~5組完成,間斷練習。如鍛鍊後次日感到頸部痠痛、不適,應適當減輕鍛鍊量,或暫停鍛鍊;
  3. 鍛鍊時不要猛然用力,以防扭傷;
  4. 如果是疾病急性發作期,則不適合進行此項鍛鍊。

感謝中日友好醫院骨科博士研究生 龔龍醫生 參與本文撰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