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腫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頸椎腫瘤(Cervical vertebra tumor)是臨床腫瘤學中相對較少見的一類腫瘤,發生於人體脊柱的最高位置。由於其特殊的解剖位置,頸椎腫瘤有著不同於其他腫瘤的特殊的流行病學特徵、診斷和治療方法。

  • 脊柱腫瘤發生的概率本身很低,案例數相對偏少。但近年來,頸椎腫瘤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 按腫瘤來源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轉移性)。頸椎腫瘤多為轉移性頸椎腫瘤,原發性頸椎腫瘤少見。
  • 骨轉移是腫瘤最常見的遠處轉移部位之一,幾乎可發生在所有的癌症患者中,研究顯示約 3/4 的癌症患者死亡時存在骨轉移,而頸椎是常見的骨轉移部位。
  • 頸椎腫瘤以疼痛、區域性腫塊、活動受限及畸形、病理性骨折為主要臨床表現,其中疼痛為最常見的臨床症狀。
  • 頸椎腫瘤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及非手術治療,強調綜合治療。手術能夠直接切除脊椎部位的腫瘤,可起到預防或治療病理性骨折、消除骨痛、減輕腫瘤對脊髓或神經的壓迫、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作用,但手術指徵應嚴格掌握。
  • 重視頸部疼痛、區域性腫塊、活動受限及畸形等症狀,及時就診或體檢。對於容易發生骨轉移的惡性腫瘤患者更是如此,且應定期評估腫瘤轉移情況及隨訪。

有惡性腫瘤病史尤其是已發生遠處轉移的患者應定期隨訪評估。原發性頸椎腫瘤早期多數無明顯症狀,難以就診發現。一旦出現疼痛、區域性腫塊、活動受限或畸形、病理性骨折等臨床表現,尤其是持續性疼痛,夜間及休息後均無明顯緩解的頸部疼痛以及神經功能障礙時應及時就醫。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惡性腫瘤病史尤其是已發生遠處轉移的患者出現頸部疼痛、發現頸部區域性腫塊活動受限或畸形、病理性骨折、神經功能障礙等臨床表現,則需要警惕發生頸椎轉移的可能。
  • 出現疼痛、區域性腫塊、活動受限或畸形、病理性骨折、神經功能障礙等相關臨床表現時。
  • 既往無腫瘤病史的患者在出現頸部疼痛、發現頸部區域性腫塊活動受限或畸形、病理性骨折、神經功能障礙等臨床表現時。

建議就診科室

  • 骨科
  • 脊柱外科
  • 腫瘤內科
  • 放療科

醫生如何診斷頸椎腫瘤?

頸椎腫瘤的診斷常需多種檢查方法結合,影像學檢查是主要的診斷手段。頸椎腫瘤的影像學檢查主要包括 X 線檢查、CT 檢查、MRI 檢查及全身骨掃描等。骨腫瘤組織病理學檢查是頸椎腫瘤診斷和治療中的“金標準”。其次一般實驗室檢查、生化及腫瘤標誌物作為輔助診斷手段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具體相關檢查如下:

  • X 線檢查:頸椎腫瘤可在 X 線片上出現成骨性、溶骨性和混合性表現,椎弓根破壞常提示惡性腫瘤侵犯。但骨腫瘤來源複雜、種類繁多,X 線只可作為初篩手段。
  • CT 檢查:CT 掃描影象具有較高的密度解析度,可直接顯示 X 線片無法顯示的器官和病變,是診斷骨腫瘤的重要手段。CT 能顯示腫瘤對頸椎骨體的侵蝕破壞程度和脊髓受壓程度,顯示病變的解剖位置、範圍以及與鄰近結構之間的關係,初步判斷腫瘤的性質,並有助於治療中手術入路的選擇。臨床上,將 PET/CT 和 CT 檢查二者進行組合檢查,能夠較早發現轉移病灶。
  • MRI 檢查:解析度高,能清晰顯示水腫、出血、膠質增生、腫瘤、炎症等髓內病變以及腫物與其周圍組織之間的關係,更容易瞭解腫瘤的介面、侵犯範圍。
  • 放射性核素檢查:具有高靈敏度、準確、安全、簡便、靈敏等優點,便於臨床應用。目前已成為臨床在診斷脊柱腫瘤(尤其是轉移性脊柱腫瘤)和隨訪治療效果中一種有力的手段,常採用單光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成像(SPECT)。
  •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可清晰地顯示腫瘤的主要供血動脈來源及其分支、側枝迴圈狀況和血管分佈,目前主要運用於脊柱腫瘤的 DSA 血管介入治療。
  • 病理檢查:頸椎腫瘤的病理學檢查在其診斷和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在做出一個頸椎腫瘤診斷時,應嚴格掌握臨床、影像和病理三結合的原則。術前進行病理檢查,有助於明確病變的型別,尤其對於難於判別性質的骨腫瘤,可考慮進行術前活檢以明確病變的性質。對於制定治療方案和判斷患者預後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一般實驗室檢查:如血鈣和尿鈣,及其他腫瘤標誌物(如結直腸癌病人血清 CEA、CA199 等)。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既往是否有腫瘤病史?
  • 是否有腫瘤的病理報告?
  • 進行過何種治療?
  • 已行那些檢查?檢查結果如何?
  • 是否有家族史?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出現頸椎腫瘤的原因是什麼?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治療?
  • 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治療副作用是什麼?能治癒嗎?會復發嗎?
  • 治療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 治療後恢復期及後續隨訪複查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腫瘤患者在康復期間病情得到控制或穩定之後,應定期複查,長期隨訪。在日常生活中可通過合理飲食、加強營養、適量鍛鍊、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重視體檢、定期複查、長期隨訪:
    • 對於大部分人,都應重視體檢,尤其是中老年人群,體檢能早期發現腫瘤等相關疾病,尤其是有家族遺傳史等高危人群更應重視體檢。
    • 對於已經罹患頸椎腫瘤的患者,積極治療後定期複查,長期隨訪是基本原則,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綜合治療尤為重要。
  • 日常飲食:飲食宜清淡、食物多樣、少食多餐,不宜暴飲暴食,忌辛辣刺激性、高糖高脂等食物,戒菸酒、適量飲水。日常食物需要稍精細製作、合理搭配。
  • 保持樂觀心情和保證足夠有效的休息睡眠時間:足夠且有效的休息睡眠時間和樂觀的心態,對患者身體恢復及抵抗力加強很重要。罹患腫瘤的患者,併發不同程度的抑鬱焦慮較為常見,適當的心理疏導,家人支援安慰甚至必要的藥物治療是保證充足睡眠的重要措施。
  • 適當運動或康復訓練:適當運動對患者身體恢復及加強抵抗力多有益處,頸椎腫瘤由於其解剖位置特殊,患者需在醫生評估後在專業指導下進行運動鍛鍊及康復訓練。

頸椎腫瘤的組織來源具有多樣性,頸椎脊髓及其鄰近器官解剖複雜、功能重要。因此治療方法強調個性化選擇。但目前仍以手術治療為主,輔以放療、化療、介入、支援等綜合治療手段。無論什麼方法都應遵循脊柱外科的基本原則,即脊柱穩定性、神經功能、脊柱序列的保持和鄰近器官結構和功能的保護。同時還應遵循腫瘤治療的基本原則,即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綜合治療。

手術治療

對於頸椎腫瘤造成的頸椎不穩、椎體病理性骨折、頸髓受壓者應積極手術,手術方法可選擇單純性減壓、腫瘤切除、植骨融合及內固定等方法。術前術後可輔以放、化療。

頸椎原發性惡性腫瘤

單發、範圍侷限、無明顯轉移的瘤體可採取根治性手術。

  • 若腫瘤影響頸椎穩定性(如病理性骨折)應在瘤體切除的同時,進行頸椎穩定性的重建。
  • 若腫瘤組織壓迫頸髓,出現神經功能障礙者,應積極手術減壓,可改善生活質量,輔以放、化療,可延長生存期。
  • 部分對放、化療不敏感的腫瘤,應爭取早期發現,早期手術,可以治癒或延長生存期。

頸椎轉移瘤

近年隨著脊柱外科技術和觀念的改變,對於脊柱轉移腫瘤的治療已逐步由消極向積極轉變,在對原發病灶進行根治性治療的同時,對脊柱轉移病灶進行積極治療,可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

  • 手術治療的目的是解除頸髓壓迫,增加頸柱穩定性,緩解症狀,明確診斷,改善生活質量。
  • 頸椎腫瘤的手術方法有瘤體整塊切除、瘤體刮除、單純減壓、椎體切除人工椎體置換、植骨融合、骨水泥填塞、堅強內固定等方式,應根據腫瘤性質、病人全身情況、技術水平等方面綜合考慮手術方式的選擇。

非手術治療

臨床觀察

部分頸椎良性腫瘤本身發展緩慢,對脊柱穩定性影響較小,未造成頸髓壓迫,症狀較輕或無。常見的有頸椎血管瘤、骨囊腫及動脈瘤樣骨囊腫等。這類病變可暫時不考慮手術治療,但應定期隨訪,密切觀察,若病情有進展,應採取進一步治療。

放療或化療

對放療敏感的良惡性腫瘤可選擇放、化療。

  • 對於全身廣泛轉移,原發病灶無法進行根治性治療的對化療敏感的晚期轉移性頸椎腫瘤,如乳腺癌、小細胞肺癌、淋巴癌和生殖細胞腫瘤等可選擇化療;
  • 對放療敏感如惡性淋巴瘤、骨髓瘤等腫瘤可行放療,以限制頸椎腫瘤生長,緩解疼痛。

介入治療

  • 介入治療具有創傷小、不良反應小和療效好等優點。
  • 主要方法有動脈栓塞、插管化療、骨水泥植入等方法。

輔助和支援療法

包括補充營養要素、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改善全身症狀等方面,適用於部分晚期全身轉移病人及腫瘤巨大無法切除者。

其他治療

目前許多新技術新方法正從實驗室逐步走向臨床。如腫瘤免疫治療、內分泌治療、類固醇治療、基因治療、生物治療等新方法。

頸椎腫瘤發展和轉歸

頸椎腫瘤成功的治療必須依賴於明確的組織學診斷及腫瘤的良惡性、原發或轉移、多發或單發、區域性和全身情況、有無神經損傷、頸柱穩定性及周圍臟器浸潤情況等方面來綜合判斷。

同時還要根據手術者自身的經驗及醫療條件,選擇正確的手術入路、內固定方式及輔助治療方案,才能取得相應的療效。

近年來脊柱外科及相關學科迅速發展,使得脊柱腫瘤的治療成功率不斷提高,達到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的治療目的。

頸椎腫瘤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其中原發性頸椎腫瘤十分少見,而轉移性頸椎腫瘤比較多見。骨是繼肺和肝臟之後,惡性腫瘤最常轉移的第三大部位,脊柱又是所有惡性腫瘤骨轉移中最常發生的部位。

頸椎腫瘤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原發性頸椎腫瘤:原發性頸椎腫瘤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
    • 常見的良性腫瘤有:骨軟骨瘤、骨血管瘤和骨母細胞瘤等。
    • 常見的惡性腫瘤有:骨鉅細胞瘤、脊索瘤和骨髓瘤等有些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尤其是針對兒童原發性骨腫瘤患者。例如骨軟骨瘤屬於家族性疾病,具有遺傳性,內生軟骨瘤可出現於多個骨骼中,具有遺傳性,但多數骨腫瘤的病因尚未明確。
  • 轉移性頸椎腫瘤:
    • 成人中常見脊柱轉移腫瘤有: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腎癌、黑色素瘤、甲狀腺癌、結直腸癌、肝癌及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在所有腫瘤中,多發性骨髓瘤最容易發生脊柱轉移。
    • 兒童脊柱腫瘤常為不同種類的神經母細胞瘤和肉瘤。
    • 轉移性頸椎腫瘤的發生與否,與其對應的原發腫瘤的惡性程度和遠處轉移能力密切相關。

哪些人容易患頸椎腫瘤?

  • 惡性腫瘤患者尤其是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腎癌、黑色素瘤、甲狀腺癌、結直腸癌、肝癌及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發生轉移性頸椎腫瘤的較為常見。屍體解剖研究顯示,多達 30%~70% 的惡性腫瘤患者存在脊柱轉移。
  • 40~65 歲人群惡性腫瘤脊柱轉移發生率最高,同時這個年齡段也是惡性腫瘤發生風險最高的。
  • 患有家族聚集性特點的腫瘤,尤其是針對兒童原發性骨腫瘤患者,例如骨軟骨瘤屬於家族性疾病,具有遺傳性。

臨床上,頸椎腫瘤多以疼痛、區域性腫塊、活動受限及畸形、病理性骨折為主要臨床表現,其中疼痛為最常見的臨床症狀。但良性腫瘤或轉移性腫瘤在疾病前期可能往往症狀不明顯。此外,由於其特殊的解剖位置,還可出現神經功能障礙等特殊臨床表現。

頸椎腫瘤的常見症狀包括:

  • 疼痛:疼痛為最常見的臨床症狀,常表現為持續性。夜間及休息後均無明顯緩解。
  • 區域性腫塊:當腫瘤比較表淺或體積較大時,或椎體內逐漸增大的腫塊突破骨皮質侵入椎旁軟組織時,則可表現為區域性腫塊。
  • 活動受限:腫瘤侵犯可改變頸椎正常解剖位置、破壞椎體併產生的疼痛,導致患者頸部活動受限。
  • 畸形、病理性骨折:多見於溶骨性的頸椎腫瘤,破壞椎體,可產生頸椎畸形和病理性骨折。
  • 神經功能障礙:常侵犯或壓迫脊髓、神經根或椎旁神經叢,致使患者出現神經功能障礙等表現。如神經支配區域的疼痛、感覺與運動功能障礙、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頸髓損傷平面以下無力、感覺缺失和痙攣、心慌、胸悶和呼吸困難等。

定期健康體檢,做到疾病的早診斷、早治療。另外,積極預防原發惡性腫瘤的發生也是減少頸椎腫瘤發生率的一大措施。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預防原發病:惡性腫瘤患者尤其是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腎癌、黑色素瘤、甲狀腺癌、結直腸癌、肝癌及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發生轉移性頸椎腫瘤的較為常見。因此,預防原發腫瘤的發生對於預防轉移性頸椎腫瘤具有重要作用。
  • 積極治療原發腫瘤預防頸椎轉移:因腫瘤的治療手段日益提高,原發腫瘤的存活率和頸椎轉移發生率也隨之逐漸提高。因此要預防腫瘤早期發生頸椎轉移應先積極治療原發腫瘤,進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並延長患者生存時間。
  • 重視體檢,早診斷、早治療:大部分惡性腫瘤目前都尚未明確病因,無法做到早期預防。但重視體檢可做到早診斷、早治療,對腫瘤的轉移也能起到積極的預防作用。

感謝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骨科 陳廣南醫生 參與本文撰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