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經後子宮內膜癌: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子宮內膜癌是發生於子宮內膜的一組上皮性惡性腫瘤,佔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 20%~30%,平均發病年齡 60 歲,其中 75% 發生於 50 歲以上女性。近年來子宮內膜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2015 年,英國報告了大約 8500 例新病例,其中大多數病例發生於絕經後婦女[1]

  • 目前本病病因不十分清楚。其分為兩種型別[2]:Ⅰ型是雌激素依賴型,Ⅱ型是非雌激素依賴型。
  • 主要表現為陰道流血、陰道排液、下腹疼痛,晚期可出現貧血、消瘦及惡病質。
  • 絕經後出血應視為一種“警告”,應儘早就診,以免耽誤診治。
  • 早期患者以手術為主,術後根據高危因素選擇輔助治療。
  • 對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如肥胖、不育、絕經延遲、長期應用雌激素及三苯氧胺等,應密切隨訪或監測。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絕經後陰道出血是子宮內膜癌最重要表現,應該給予足夠重視。不論其量多少、持續時間多長、發生幾次,都是不正常的,應及時就診,明確出血部位及原因。
  • 陰道分泌物異常:血性分泌物,洗肉水樣或淘米水樣分泌物,合併感染則有膿血性排液,惡臭,伴或不伴有下腹痛。
  • 對於合併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的高危人群,更應加強監測,一旦出現以上症狀,應及時就診。

建議就診科室

  • 婦科

醫生如何診斷絕經後子宮內膜癌?

  • 病史和臨床表現:對有以下異常陰道流血女性要警惕子宮內膜癌:
    • 有肥胖、不育、絕經延遲等高危因素;
    • 長期應用雌激素、三苯氧胺或雌激素增高疾病史者;
    • 有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家族史者。
  • 影像學檢查:經陰道超聲可瞭解子宮大小、宮腔形狀、有無贅生物,對異常子宮出血的原因做出初步判斷。磁共振成像對子宮肌層浸潤深度有較準確的判斷,腹部 CT 可協助判斷有無子宮外轉移。
  • 診斷性刮宮:是常用而有價值的診斷方法。刮宮的組織送病理檢查,是子宮內膜癌的確診依據。
  • 宮腔鏡檢查:可直接觀察宮腔情況,直視下活檢,判斷更為準確。
  • 血清 CA125 測定:血清 CA125 值可升高。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年齡多大?是否已絕經?絕經多久了?是否行激素替代治療?
  • 症狀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 症狀持續加重還是維持穩定?
  • 是否自行用過藥?
  • 身高、體重多少?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史?
  • 是否有乳腺癌病史?是否在服用三苯氧胺?
  • 是否有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等腫瘤家族史?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什麼原因導致子宮內膜癌?
  • 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治療?需要做手術嗎?
  • 需要住院多長時間?
  • 是惡性的嗎?能治癒嗎?會復發嗎?需要化療嗎?
  • 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是否會遺傳?家人是否需要接受檢查?
  • 是否需要調整某些生活習慣?
  • 穿著淺色內褲,如有陰道出血或血性分泌物能及早發現。
  • 定期行婦科檢查,絕經後女性建議每年行一次婦科檢查。
  • 控制好血壓、血糖,控制體重。
  • 合理膳食,規律鍛鍊。
  • 有症狀後,應及時就醫,以免耽誤診治。

根據腫瘤累及範圍及組織學型別,結合患者年齡及全身情況制定適宜的治療方案。早期患者以手術為主,術後根據高危因素選擇輔助治療。晚期患者採用手術、放射、藥物等綜合治療。

  • 手術治療:為首選治療方法。
    • 病灶侷限於子宮體者的基本術式是全子宮及雙側輸卵管卵巢切除術,對於伴有高危因素者應同時行盆腔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切除;
    • 病變侵犯宮頸間質者行改良廣泛性子宮切除、雙側輸卵管卵巢切除及盆腔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切除;
    • 病變超過子宮者實施腫瘤細胞減滅術,以儘可能切除所有肉眼可見病灶為目的。
  • 放療:
    • 術後放療用於手術未能完全切除的病灶,或可疑轉移癌區,術後加用放療,可補充手術範圍不足,減少術後復發;
    • 單純放療僅用於老年或有嚴重合並症不能耐受手術者,以及晚期患者不宜手術者,放療仍有一定效果。
  • 化療:適用於晚期或復發子宮內膜癌,也可用於術後有復發高危因素患者的治療,以期減少盆腔外的遠處轉移。
  • 孕激素治療:可作為晚期或復發子宮內膜癌患者的綜合治療方法之一,長期使用可有水鈉瀦留或藥物性肝炎等副作用,有血栓性疾病史者慎用。

疾病的發展和轉歸

子宮內膜癌由於生長慢、轉移晚、症狀顯著等原因,多數患者能夠得到及時的治療,預後通常較好。早期子宮內膜癌 5 年生存率通常可以達到 80% 或以上[3]

絕經後子宮內膜癌病因是什麼?

雌激素和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有密切關係。雌激素長期持續,或高漲的,抑或不恰當的產生與刺激,包括外源性的應用,是發生子宮內膜癌重要而直接的原因[3]。具體作用機制及非雌激素依賴型的內膜癌病因尚不完全清楚,需進一步研究。

哪些人容易患絕經後子宮內膜癌?

  • 肥胖:本病發病危險會隨體重的增加而升高,主要原因可能與血中雌激素水平較高有關,而雌激素恰恰是子宮內膜癌明確的發病原因。
  • 未孕和不孕:未孕者至少比生過一個孩子的增加一倍的危險性。
  • 晚絕經:52 歲或 52 歲以後絕經者患者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比 49 歲以前絕經者增加 2.4 倍。
  • 糖尿病:糖尿病人或糖耐量不正常者其患子宮內膜癌風險比正常人增加 2.8 倍。
  • 高血壓:危險性比血壓正常者增加 1.5 倍。
  • 卵巢腫瘤:產生雌激素的卵巢腫瘤主要是卵巢顆粒細胞瘤、卵泡膜細胞瘤等,它們常產生較高水平雌激素,引起絕經後出血及子宮內膜增生和子宮內膜癌,卵巢腫瘤合併內膜癌的機會為 4%。
  • 外源性雌激素: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療和雌孕激素聯合替代治療的女性。
  • 三苯氧胺:乳腺癌患者口服三苯氧胺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絕經後子宮內膜癌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約 90% 的患者出現陰道流血或陰道排液症狀。

  • 陰道流血:為絕經後陰道流血,是子宮內膜癌最重要表現。
  • 陰道排液:多為血性液體或漿液性分泌物,多描述為洗肉水樣或淘米水樣分泌物,合併感染則有膿血性排液,惡臭。
  • 下腹痛及其他:若腫瘤累及宮頸內口,可引起宮腔積膿,出現下腹脹痛及痙攣樣疼痛。腫瘤浸潤子宮周圍組織或壓迫神經可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晚期可出現貧血、消瘦及惡病質等相應症狀。

可能的併發症有哪些?

晚期子宮內膜癌可發生轉移,累及的器官不同,而出現不同的臨床症狀。如累及膀胱,可出現尿血及尿路刺激症狀;累及直腸,可出現膿血便、裡急後重等症狀。

  • 避免長期單獨應用雌激素,如果確實需要長期應用,應該每月加用至少10天孕激素,需定期盆腔超聲監測子宮內膜情況。
  • 應用三苯氧胺時需要定期行盆腔超聲檢查監測子宮內膜,長期應用三苯氧胺子宮內膜癌的發病會相應升高。
  • 控制體重和減肥:向心性肥胖發生子宮內膜癌的危險高於外周性肥胖,肥胖女性減肥十分重要。
  • 堅持體育鍛煉:可以使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明顯下降,可根據自身情況合理安排鍛鍊。
  • 合理膳食:食用豆類食品、食用低飽和脂肪食物和多吃蔬菜水果可以降低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