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底癌: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口底是位於下頜骨間的一個 u 型區域,後至舌顎弓,內側與舌腹側相間,外側及前緣至下頜骨內側。臨床上多將雙側前磨牙以前的區域稱為前口底,前磨牙以後的區域稱為後口底。生長於口底前部者,其惡性程度較後部為低。發生於口底的惡性腫瘤多而複雜,以中度分化的鱗癌居多。口底鱗狀細胞癌,簡稱口底癌,係指原發於口底黏膜的癌。

  • 口底癌在我國較西方國家少見,佔口腔癌及脣癌的第六位。但 20 世紀 80~90 年代有上升趨勢。好發於 40~60 歲成人,男性多於女性,多見於口底前部。
  • 長期吸菸、飲酒、嚼檳榔或戴不合適的義齒(假牙)都是導致口底癌的危險因素[1]
  • 早期常發生於舌繫帶一側或中線兩側,區域性可出現潰瘍或腫塊。以後向深層組織浸潤,發生疼痛、口涎增多、舌運動受限,並有吞嚥困難及語言障礙。
  • 治療為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
  • 早期口底癌的預後較好,晚期預後較差。口底癌採用綜合治療者,5 年生存率可達 60%。近 10 年來,隨著根治性手術的擴大,加上術後的綜合治療,5 年生存率有所提高。

口底癌的發生,是由各種不良刺激因素反覆多次作用的結果。對於老年人,反覆刺激的作用可從量變到質變,可能發生口腔癌;另外,口底癌的發生大多也與假牙有關,與殘根、殘冠的不良刺激也有關係。故老年患者較常發生口底癌。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發現自己口腔有白斑、呈顆粒狀崛起,或產生腐爛、潰瘍,就應警惕。若口腔潰瘍在同一部位超過兩週以上不癒合,需及時去醫院就診,必要時做活檢檢查。

建議就診科室

  • 口腔頜面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口底癌?

  • 臨床醫生根據其病史、臨床表現可做出初步診斷。觸診對鑑別其質地、範圍有重要意義。
  • X 線片、曲面斷層片、咬合片和 CT 檢查有助於判斷頜骨有無受累及其程度。
  • 必要時可行組織病理學檢查。
  • 應注意與其他疾病的鑑別。
    • 早期口底癌需與潰瘍型疾病,如複發性口腔潰瘍,或創傷性口腔潰瘍鑑別。
    • 對浸潤性的口底癌需與舌下腺癌相鑑別,後者位置深在腺體,黏膜早期大多數完整,後期可見黏膜血管擴張,但極少出現潰瘍。
    • 下頜骨舌側前磨牙區可發生先天性下頜隆突,為骨質疣狀增生,觸診堅硬,切勿誤診為口底癌。
    • 舌下腺的惡性腫瘤發展到晚期也可侵犯口底黏膜,出現黏膜血管擴張或潰瘍,但病變位置較深。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口底腫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 腫物大小是無明顯變化還是有所增大?
  • 是否吸菸?是否喜歡大量飲酒?
  • 是否長期咀嚼檳榔?
  • 飲食是否均衡?是否存在挑食?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是怎麼患上口底癌的?能治好嗎?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目前都有哪些治療方法?哪種方法最適合我的病情?
  • 能治癒嗎?會復發嗎?
  • 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治療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 避免吸菸與喝酒。
  • 禁忌咀嚼檳榔。
  • 平衡飲食,粗細搭配,合理營養,不喝、吃過燙的水與食物,避免刺激口腔組織。
  • 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經常刷牙。
  • 治療原則:以手術為主的綜合序列治療[3]
  • 原發灶的處理:對早期口底癌(T1),手術和放射治療均可採用。小範圍病變切除後可直接拉攏縫合。晚期口底癌應將原發灶及其浸潤的組織根治性切除。
  • 淋巴結的處理:口底癌的頸淋巴結轉移率較高。前口底癌多行雙側肩胛舌骨肌上頸清除術,原發於後口底者,宜行根治性頸清術,晚期口底癌採用雙側頸清術。T1、N0 的患者可不做頸淋巴清掃術,術後用放療殺滅亞臨床轉移灶。

疾病發展和轉歸

早期口底癌的預後較好,晚期較差。口底癌採用綜合治療者,5 年生存率可達 60%。近 10 年來,隨著根治性手術的擴大,加上術後的綜合治療,5 年生存率有所提高。

口底癌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

口底癌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具有下列危險因素的人,更容易患有口底癌:

  • 長期嗜好煙、酒。口底癌患者大多有長期吸菸、飲酒史,而不吸菸又不飲酒者口底癌少見。酒本身並未證明有致癌性,但有促癌作用。酒精可能作為致癌物的溶劑,促進致癌物進入口腔黏膜。
  • 長期咀嚼檳榔。咀嚼檳榔等混合物,能引起口腔黏膜上皮基底細胞分裂活動增加,使口底癌發病率上升。
  • 口腔衛生差。口腔衛生習慣差,為細菌或黴菌在口腔內滋生、繁殖創造了條件,從而有利於亞硝胺及其前體的形成。加之口腔炎,一些細胞處於增生狀態,對致癌物更敏感,如此種種原因可能促進口底癌發生。
  • 異物長期刺激。近年來有學者發現,口底癌與創傷性刺激有關,如魚刺等刺入黏膜下,長期慢性刺激,可繼發口底癌。殘根、殘冠或銳利的牙尖、不合適的假牙長期刺激口腔黏膜,產生慢性潰瘍乃至癌變。
  • 口腔黏膜的癌前病變。這些癌前病變亦可惡性變為口底癌,如白斑、紅斑等。
  • 營養不良。有人認為口底癌與缺乏維生素 A 有關,因為維生素 A 有維持上皮正常結構和機能的作用,維生素 A 缺乏可引起口腔黏膜上皮增厚、角化過度而與口底癌的發生有關。人口統計學研究顯示攝入維生素 A 低的國家口底癌發病率高。維生素 C 缺乏尚無資料證明與口底癌有關。也有認為與微量元素攝入不足有關,如食物含鐵量低。總蛋白和動物蛋白攝取量不足也可能與口底癌有關。鋅是動物組織生長不可缺少的元素,鋅缺乏可能導致黏膜上皮損傷,為口底癌的發生創造了有利條件。

哪些人容易患口底癌?

  • 長期嗜好煙、酒,可促進口底癌的發生[2]
  • 長期咀嚼檳榔。
  • 口內多處殘冠、殘根、銳利的牙尖,或不良修復體長期慢性刺激。
  • 口腔衛生狀況較差,可促進口底癌的發生。
  • 營養不良患者。如缺乏維生素 A,或者微量元素攝入不足等均有可能導致正常上皮結構被破壞,促進口底癌的發生。

口底癌產生的位置較隱蔽,初期臨床表現是小硬結或淺表狀紅斑,由於不痛不癢,所以大多不被注意。當腫瘤直徑達數釐米時,腫瘤中心破潰,形狀如火山口,口底浮現深裂隙形潰瘍。

口底癌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口底癌好發於前口底的舌繫帶兩側,後口底的第一、二磨牙舌側部區域。兩個部位的口底癌浸潤程度和淋巴結轉移等方面,存在差異性。
  • 早期口底癌常為潰瘍型。常發生於舌繫帶一側或中線兩側。舌下肉阜區(舌繫帶移行為口底黏膜的兩側的一對丘形隆起)的口底癌開始多表現為小的疣狀物,後破潰形成火山口樣潰瘍。部分開始即表現為潰瘍,病變向四周呈浸潤性生長,累計對側口底黏膜、舌腹部肌肉、口底諸肌和下頜骨聯合部,繼而出現相應的症狀,如對側頜下、頦下淋巴結轉移,舌活動度減弱,進食和語言障礙,牙槽骨的破壞繼發牙齒鬆動、脫落等。
  • 發生於後口底的鱗癌同樣向四周浸潤,使舌腹肌肉、口底諸肌及咽部軟組織受累,引起舌活動度減弱、吞嚥困難、語言障礙,還可出現張口受限。

口底癌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向鄰近組織蔓延並侵犯口底諸肌群。侵犯舌體後可導致舌運動障礙,固定於口內。此時患者多有自發痛,流涎明顯。
  • 口底癌常早期發生淋巴結轉移,轉移率僅次於舌癌。並常發生雙側頸淋巴結轉移。

口底癌的預防,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要加強口腔衛生的保健,保護牙齒,不讓牙齒變成爛根;另一方面,若患者需要鑲假牙,一定要找正規的醫院,這樣不會對口底組織產生刺激,並且還可以及時去調整。若不做好預防,可能會導致口底癌的發生。如果發現口腔中異變,脣、頰、舌黏膜產生慢性潰瘍久治未愈,應及早到醫院診斷,並積極治療,可以有效地控制癌症的進一步惡化,對治療有積極的作用。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消除促進口底癌發展的環境。
  • 拔掉牙齒的殘根、殘冠(不能修復的牙),配戴良好的假牙,不刺激組織。
  • 積極參加口腔癌的防癌宣傳,瞭解預防口腔癌的知識,認識口腔癌的危害性。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