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撞擊症: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髖關節撞擊症(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是指由於髖關節發育異常、不合理運動及外傷,導致髖臼緣發生破損或股骨頭長出多餘骨質,發生過度磨損,損傷髖關節內部結構,引起疼痛、不適等症狀的一種疾病。

  • FAI 是臨床常見病,多見於年輕人(20~40 歲),女性多見,是中青年髖部疼痛的最常見原因。但是由於過往臨床醫生和患者對該病認識有限,很少有醫生能夠出正確的診斷,造成很多患者第一次聽說有這個病。
  • FAI 與股骨頭和髖臼的先天發育有關,後天的運動和外傷也可引起病變加重,例如體操運動、舞蹈、足球、滑雪,以及經常蹲起活動的體力勞動者。
  • FAI 可分為:凸輪型撞擊、鉗夾型撞擊、凸輪鉗夾混合型撞擊 3 型。臨床上以混合型多見,約佔患者總量的 77%。
  • FAI 通常表現為腹股溝區、大腿根部前方、側方、大跨或臀部等位置疼痛不適,特別是反覆深蹲、久坐站起,以及長距離行走之後明顯加重。有的患者無法自如行走,甚至穿鞋襪都出現困難。
  • FAI 治療有非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主要適用於髖關節疼痛對日常生活和工作影響不顯著的患者,只能減輕患者的疼痛,不能從根本上解除關節的繼續退變。手術治療主要適用於難以忍受的髖關節疼痛或絞鎖症狀顯著者。
  • FAI 常發生於年輕患者,後期一般會發展為骨性關節炎。表現為緩慢發展的關節疼痛、壓痛、僵硬、關節腫脹、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極大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 避免重體力勞動、過量運動及長距離行走。避免引起碰撞的髖關節運動方式,如儘量不要過度屈曲髖關節、降低劇烈活動等。若出現髖關節疼痛,應該要想到髖關節撞擊綜合徵的可能,及早就診,盲目拖延只能加重病情。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一旦出現相關臨床症狀均應及時就醫,輕者如腹股溝區、大腿根部、大跨或臀部等位置疼痛不適。重者如髖關節活動受限,更甚者出現了一系列的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症狀等。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出現盂脣損傷的症狀,即較嚴重的髖關節疼痛和交鎖。盂脣損傷如果得不到及時修復,損傷可能會持續擴大,髖關節缺乏“軟墊”的保護,會加快軟骨磨損,發生骨關節炎,骨質硬化增生等,嚴重時甚至需要置換人工股骨頭。
  • 疼痛和(或)髖關節活動受限影響日常生活應立即就醫。例如無法自如行走,甚至穿鞋襪都出現困難。這些症狀往往無法自行緩解,盲目拖延指揮進一步加重病情發展。
  • 出現外傷、髖關節周圍皮溫增高或者突發疼痛導致不能行走、站立,這時候就應該儘早去醫院就診。

建議就診科室

  • 骨科
  • 運動康復科

醫生如何診斷 FAI?

FAI 是一種常見高發的髖關節運動損傷,其治療效果肯定,主要問題存在於疾病的診斷上。應根據患者的臨床症狀、體徵結合臨床查體和影像學檢查等診斷。尤其是對患者的影像學檢查和體格檢查要對認真對待,規範檢查方法,提高準確率。因為 FAI 患者的症狀體徵通常並不特異,有時可能僅表現為髖關節疼痛,因此臨床診斷需要與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鑑別。

具體相關檢查如下:

體格檢查

  • 活動度檢查:髖關節屈曲、內外旋、外展受限。
  • 前方撞擊試驗:當撞擊發生在髖臼前外側時多為陽性。患者仰臥位,被動屈曲髖關節至 90° 時,內旋、內收髖關節,造成股骨頭頸和髖臼的異常接觸,產生疼痛,並且當有髖臼盂脣損害或軟骨損害,或兩者損害同時存在時,可以產生劇烈的疼痛。
  • 後方撞擊試驗:當撞擊發生在髖臼後下方時多為陽性。檢查時讓患者仰臥在床邊,患肢自由懸空於床尾外,從而使髖關節伸展,伸展位時外旋髖關節,可以產生腹股溝深處的嚴重疼痛。
  • “4”字試驗:非特異性,但多為陽性。

影像學檢查

  • X 線片檢查:X 線檢查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拍攝標準骨盆正位片。通過 X 線片測量髖臼傾斜程度、頭臼指數、中心邊緣角、偏心距、Sharp 角等指標,評估病情嚴重程度及是否有發育異常等有較重要的參考意義。
  • 計算機斷層掃描 CT:CT 可以測量更多指標,幫助診斷。國內外有選定 α 角作為測量指標。此角可以反映股骨頸的增生程度。此角越大,越容易發生撞擊。α 角>50°,是診斷 FAI 的臨界值。
  • 核磁共振(MRI)檢查:對具有撞擊綜合徵的患者行 MRI 檢查,可以發現股骨頭形狀的異常,股骨頭頸交界處的前外側突出小,或者凹痕、骨化等。對於髖臼盂脣和股骨頭軟骨裂傷,MRI 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是否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病史或家族史?
  • 職業、體力勞動、運動習慣等情況。
  • 是否有疼痛或不適感?疼痛部位?出現時間?疼痛程度?疼痛緩解或加重的因素?改變體位後症狀是否有改變?
  • 是否有髖關節活動受限?受限程度?出現時間?有無緩解或加重因素?改變體位後症狀是否有改變?
  • 是否有髖關節絞鎖、彈響和不穩定感?出現時間?有無緩解或加重因素?改變體位後症狀是否有改變?
  • 有無步態異常? 出現時間?有無緩解或加重因素?改變體位後症狀是否有改變?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什麼是髖關節撞擊症?有什麼嚴重後果?
  • 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出現髖關節撞擊症的原因是什麼?應避免什麼高危或不良因素?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治療?
  • 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治療後多長時間能恢復?
  • 影響日常生活嗎?
  • 治療副作用是什麼?能治癒嗎?會復發嗎?
  • 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治療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 治療後恢復期及後續隨訪複查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什麼?

可以通過包括改變生活方式、運動方式(由激烈運動向舒緩運動轉變)和口服非甾體消炎藥物等改善患者預後。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儘量減少活動量,避免上下樓、爬山、深蹲、負重和劇烈運動。
  • 對於輕中度的髖關節疼痛,在充分休息的基礎上進行正確的肌肉鍛鍊,可以加強髖關節的穩定性,有助於緩解症狀。
  • 適當口服或外用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對於緩解症狀非常有幫助。

病變輕微,症狀不重,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的患者,可通過服用非甾體消炎藥物,改變生活方式,選擇慢走、游泳等舒緩運動來緩解疾病。當病變較重,症狀明顯,影響日常工作生活時,建議考慮手術治療。主要包括髮育異常骨質的手術切除和矯正生物力學。如果存在繼發性骨關節炎可能,需要進行軟骨損傷關節鏡修復,甚至是髖關節置換術。

藥物治療

  • 非甾體類抗炎藥;
  • 軟骨保護類藥物。

手術治療

主要適用於難以忍受的髖關節疼痛或絞鎖症狀顯著者,有髖關節切開手術、關節鏡手術。

  • 髖關節切開手術治療:
    • 對於凸輪型撞擊,手術主要包括股骨頭成型術及股骨頸成型術。
    • 對於鉗夾型撞擊,手術一般為切除髖臼周圍的增生骨組織。
    • 對於撕裂或骨化的髖臼脣行部分切除術。
    • 若髖臼解剖學異常,可採取改變髖臼形態至正常結構的手術,如髖臼截骨術。
  • 髖關節鏡檢查治療:主要治療髖臼脣和髖臼中央部分的異常結構,如滑膜、股骨頭或關節囊等。術中可以對髖臼脣前外側撕裂、髖臼軟骨前部變性及周邊骨贅進行必要的清創處理。

其他治療方法

  • 調整生活方式:避免體力勞動、過量運動及長距離行走。儘量不要過度屈曲髖關節、降低劇烈活動等。
  • 區域性衝擊波治療等康復治療。

發展和轉歸

FAI 診斷一旦明確則應儘早進行手術探查與治療。一方面對撞擊的病變部位進行修整,以減少撞擊再發生的機會,從而消除對關節軟骨的損傷。另外對已經發生損傷的軟骨進行清理,以阻止軟骨損傷的進一步擴大。

如果發病時間長,軟骨損傷的範圍較大,即使手術,其效果亦隨之受到影響。而一旦錯過手術時機,隨著軟骨損傷的範圍進一步加大,會加快軟骨磨損,發生骨關節炎,骨質硬化增生等.嚴重時甚至需要置換人工股骨頭,將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與生活質量。

髖關節形態異常或(和)運動損傷所致的髖臼緣與股骨頭頸交界區異常接觸,發生過度磨損或撞擊。這種“頭臼不匹配”包括髖臼的後傾、股骨頸前外側緣的骨贅增生、股骨頭頸偏心距的減小或股骨頭形狀的異常等。股骨近端和髖臼在關節運動的終末期會非常接觸或撞擊,引起盂脣或髖臼邊緣的軟骨損傷。

FAI 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先天因素:與股骨頭和髖臼的先天發育有關,常見於女性。發育引起的髖臼緣與股骨頭頸交界區異常接觸,發生過度磨損或撞擊,引起盂脣或髖臼邊緣的軟骨損傷。
  • 後天因素:運動損傷所致的髖臼緣與股骨頭頸交界區異常接觸,包括髖臼的後傾、股骨頸前外側緣的骨贅增生、股骨頭頸偏心距的減小或股骨頭形狀的異常等,股骨近端和髖臼在關節運動的終末期會非常接觸或撞擊,引起盂脣或髖臼邊緣的軟骨損傷。
  • 混合因素:有先天發育不良和後天運動損傷綜合作用,運動損傷往往加重發育不良,導致的髖臼緣與股骨頭頸交界區異常接觸,加重髖關節過度磨損或撞擊,引起 FAI。

哪些人容易患 FAI?

  • 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以中青年女性多見。
  • 體操運動、舞蹈、足球、滑雪,以及經常蹲起活動的體力勞動者。

髖關節撞擊症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FAI 的常見症狀包括:

  • 主要是大腿根部前方、側方、大跨或臀部等位置無規律的間歇性疼痛,特別是反覆深蹲、久坐站起,以及長距離行走之後明顯加重,伴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受限。
  • 病情發展可出現腰背部,骶髂關節,臀部或股骨大粗隆處疼痛。
  • 髖關節絞鎖、彈響和不穩定感。
  • 出現“死腿徵”,即在改變體位(如久坐站立或轉身)時髖關節出現較重的疼痛或絞鎖,但活動片刻後恢復正常。
  • 髖關節活動受限,以屈曲、內收、內旋受限最為明顯,早期或病情比較輕的患者,步態多是正常的,不會出現跛行等。但是,病情一旦加重,一般會出現軀幹向患側側彎的臀中肌無力步態。
  • 病史較長者可出現關節僵硬、乏力和活動度下降等骨關節炎症狀。

FAI 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髖關節慢性疼痛。
  • 髖關節活動受限。
  •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病史或髖關節發育不良家族史的患者,應早期積極治療,以免拖延治療發展為髖關節撞擊綜合徵,影響患者預後,且加大治療難度。
  • 活動量適量,減少不正確的運動習慣及運動方式。避免重體力勞動、過量運動及長距離行走。避免引起碰撞的髖關節運動方式,如儘量不要過度屈曲髖關節、降低劇烈活動等。
  • 若出現髖關節疼痛,應該要想到髖關節撞擊綜合徵的可能,及早就診,盲目拖延只能加重病情。

感謝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骨科 陳廣南醫生 參與本文撰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