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黃疸: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母乳性黃疸(Breast Milk Jaundice,BMJ)指母乳餵養的新生兒在出生後 3 個月內仍有黃疸。

  • 約 36% 的母乳餵養良好嬰兒會發生母乳性黃疸。可能與母乳中的某些物質水平較高,如β-葡萄糖醛酸酐酶,導致患兒體內膽紅素水平升高有關。
  • 通常新生兒出生後第 4~7 天出現,2~3 周時達到高峰,持續 3 個月後才自發消退,常表現為眼鞏膜(眼白部分)、黏膜、面板或其他組織被染成黃色。
  • 母乳性黃疸是一種良性疾病,不經過治療或干預可自行恢復,少數新生兒可能發展為膽紅素腦病。如需要干預,可採用調整母乳餵養、藥物治療和光照療法,大部分患兒都能恢復健康。
  • 確診為母乳性黃疸後,暫時停止母乳餵養 24~48 小時,黃疸症狀可明顯減輕,之後可根據黃疸情況間斷性母乳餵養,通常第 7 天恢復全母乳餵養。日常可輕柔按摩嬰兒腹部,使排便順暢;減少母嬰分離,給嬰兒最大的安全感和舒適感;保持患兒面板清潔乾燥。
  • 新生兒出生後儘早母乳餵養,每日 10 次以上;避免給嬰幼兒餵食糖水等方式,可一定程度上避免母乳性黃疸的發生。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皮膚髮黃或身體其他部位發黃。
  • 厭食和嘔吐。

建議就診科室

兒科

醫生如何診斷母乳性黃疸?

醫生會詢問哺乳和嬰兒的相關情況,檢查患兒面板、黏膜等部位是否發黃及發黃程度,並輔助以必要的檢查後確診。

  • 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判斷新生兒是否貧血。
  • 血生化:檢查總血清膽紅素、結合膽紅素和未結合膽紅素水平,膽紅素水平升高可確診為黃疸。
  • 其他:為了排除其他型別的黃疸,如抗人球蛋白試驗、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肝功能等。

醫生可能詢問家屬哪些問題?

  • 什麼時候發現的黃疸?情況持續多久了?
  • 懷孕期間是否有使用藥物?
  • 是母乳餵養嗎?還是食用奶粉?
  • 有無厭食、嘔吐等表現?
  • 小孩有患其他疾病嗎?

家屬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母乳性黃疸是母乳餵養造成的嗎?
  • 孩子病情嚴重嗎?需要做哪些檢查?
  • 以後還能母乳餵養嗎?需要停奶嗎?
  • 如何治療?需要住院嗎?
  • 治療後會復發嗎?
  • 會影響小孩的肝臟功能嗎?
  • 需要照射藍光嗎?
  • 晒太陽可以緩解黃疸嗎?
  • 日常需要注意些什麼?什麼時間複查?

日常需要注意什麼?

  • 餵養:推薦不中斷母乳餵養,避免同時餵食糖水。
  • 排便:輕柔按摩嬰兒腹部,使排便順暢。
  • 親子:減少母嬰分離,給嬰兒最大的安全感和舒適感。
  • 面板護理:保持患兒面板清潔乾燥。

如何治療母乳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是一種良性疾病,不經過治療或干預可自行恢復。如需要干預,可採用調整母乳餵養、藥物治療和光照療法。

藥物治療

  • 苯巴比妥:可使患兒體內的 β-葡萄糖醛酸水平降低,進而降低膽紅素水平,達到治療目的。
  • 蒙脫石散
  • 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調整腸道環境和患兒胃腸道迴圈,加強膽紅素的代謝。

其他治療

  • 調整母乳餵養:通常不建議停止母乳餵養,提倡按需哺乳。醫生會動態監測膽紅素水平,適當加減每天餵養母乳的量和次數。
  • 光照療法:藍光治療是最常見的治療方法。面板吸收藍光後,體內膽紅素代謝加快,患兒體內膽紅素水平降低,達到治療作用。

母乳性黃疸的發展和轉歸

多數母乳性黃疸可自行恢復,少數新生兒可能發展為膽紅素腦病,經過正規治療,大部分患兒都能恢復健康。

母乳性黃疸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最常見的病因與餵養母乳中相關成分水平升高有關,如母乳中的 β-葡萄糖醛酸酐酶水平升高、母乳中的 3α-20β 二醇水平升高。

哪些人容易患母乳性黃疸?

某些發生基因突變的新生兒更易出現母乳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黃疸

主要表現為鞏膜(眼白部分)、黏膜(如口腔黏膜)、面板或其他組織發黃。

其他

偶有厭食、嘔吐症狀。

母乳性黃疸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母乳性黃疸可能會導致膽紅素腦病。

如何預防母乳性黃疸?

  • 新生兒出生後儘早母乳餵養,每日 10 次以上。
  • 避免給嬰幼兒餵食糖水。
  • 適當補充胃腸道益生菌。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