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械性食管損傷: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器械性食管損傷一般指診療過程中,對食管進行侵入性操作(如內鏡檢查、食管擴張術及食管置管術等)時,因操作不慎或食管潛在病變而導致食管內膜損傷、食管破裂、食管穿孔等。
  • 該病主要由醫源性損傷所致;醫生技術不熟練、患者食管有潛在病變等都是危險因素。
  • 根據食管損傷的部位,該病分為頸段食管損傷、胸段食管損傷和腹段食管損傷。
  • 器械操作後,患者在吞嚥時出現疼痛、頸部壓痛及皮下氣腫是本病的常見症狀,有時還可出現發熱、呼吸困難。
  • 一般治療包括禁食、營養支援、抗感染、有效引流、食管穿孔修補術。治療關鍵點在於通暢引流及足夠抗感染治療。治療難點在於確定食管損傷的具體部位並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 嚴重的損傷部位感染,可導致發紺、休克及死亡。
  •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髮展,本病臨床上已較少見;器械性食管損傷以食管穿孔最為多見,如未能及早診斷並及時正確治療,病死率極高。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吞嚥疼痛:進行食管侵入性操作(如做食管內鏡檢查等)後,吞嚥食物甚至水時感覺疼痛。
  • 侷限性疼痛:出現下頸部疼痛僵硬、或一側胸部劇烈疼痛、腹痛。
  • 皮下氣腫:按壓下頸部面板時,感覺皮下充氣。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呼吸困難:呼吸時有胸悶、喘不過氣等症狀。
  • 紫紺:口脣、面部甚至全身青紫,嚴重者發黑。
  • 休克:面色蒼白、心慌、四肢冰涼、意識不清。

建議就診科室

  • 胸外科
  • 消化內科
  • 普通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器械性食管損傷?

當醫生懷疑是器械性食管損傷時,將通常進行 X 線檢查,在頸部、胸部或腹部 X 線觀察到皮下氣腫、患側胸腔積液等徵象後,可能進一步通過食管造影、胃鏡檢查、CT 等檢查予以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X 線:主要是初步判斷食管損傷的發生部位。若頸部 X 線顯示筋膜間有氣腫、咽後間隙增寬,正常頸椎曲度消失,可提示食管損傷發生在頸段。若胸部 X 線顯示縱隔陰影增寬、氣腫及患側的胸腔積液,可提示食管損傷發生在胸段。若腹部 X 線顯示膈下游離氣體,可提示食管損傷發生在腹段。
  • 食管造影:口服造影劑後,在透視下根據顯影結果明確判斷食管損傷的大小和部位,可彌補 X 線檢查漏診的缺陷。
  • 胃鏡:可直接看到食管損傷情況,並能提供準確定位,瞭解汙染情況。
  • 胸或腹部 CT:食管造影未見明顯異常的患者,進一步做胸或腹部 CT 有助於發現食管造影未能發現的病變部位。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出現吞嚥疼痛、頸部壓痛、皮下氣腫有多長時間了?
  • 疼痛一般持續多久?
  • 是什麼樣的疼痛?
  • 主要疼痛的部位在哪裡?
  • 什麼情況下疼痛會加重或緩解?吃東西或者呼吸時會更痛嗎?
  • 痛的時候會牽扯到肩背部也痛嗎?
  • 有沒有發燒?
  • 有沒有覺得呼吸很費力?
  • 有沒有噁心嘔吐?吐出來的是什麼東西?
  • 近幾天有沒有做過食管鏡或者插過胃管、或其他食管及胃的鏡下治療?
  • 以前有沒有食管狹窄、食管裂孔疝、食管憩室或其他食管疾病?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為什麼會得這個病?跟我最近做過食管鏡(或其他侵入性操作)有關嗎?
  • 需要做什麼檢查?做食管造影或內鏡檢查會不會加重我的病情?
  • 需要做什麼治療?治療多久?
  • 能不能不做手術?做手術風險大嗎?
  • 治療後有什麼後遺症嗎?會影響我以後吃東西或消化功能嗎?
  • 以後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注意口腔衛生:術後應做好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每日用漱口水或者生理鹽水漱口。
  • 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平時便祕者可以使用開塞露等藥物幫助通便。
  • 飲食:恢復飲食後應少吃多餐,由稀到幹,細嚼慢嚥,防止進食過快,防止食生、冷、硬的食物,可適當增加攝入:
    • 富含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的食物,如豬皮、魚類、豆製品、海鮮類等,有利於食管損傷部位的修復;
    • 富含 B 族維生素的食物,如動物肝臟、瘦肉、魚類、綠色蔬菜等,有利於促進損傷咽部的修復並消除呼吸道黏膜的炎症。
  • 其他:戒菸戒酒;避免劇烈運動(如快跑、跳躍等);季節更換注意加減衣服,不要久吹空調或者風扇,預防感冒。

器械性食管損傷應根據損傷的部位、大小、食管本身有無疾病及損傷後的併發症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主要的治療方法有禁食、胃腸減壓、營養支援、抗感染治療的保守療法和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抗生素:常用藥物為頭孢他定、頭孢唑啉等頭孢類抗感染藥物,治療至少 7~14 天,有助於控制損傷部位的炎症。

手術治療

  • 左頸引流術:適用於頸部食管穿孔較大或已成形食管周圍膿腫的患者,有助於吸引出分泌物,降低發生感染的可能性。
  • 開胸探查修補裂孔術:用於胸部食管穿孔的患者,同時可充分引流胸腔滲液和食管漏出物,修補裂口,防止縱隔及胸膜進一步汙染。
  • 腹腔鏡聯合胃鏡修補術:適用於頸部食管穿孔的患者,胃鏡檢查可以確定穿孔位置,繼而在腹腔鏡下直接修補穿孔,微創手術治療對患者損傷小,有助於患者早日康復。

其他治療方法

  • 禁食、禁水:禁食、禁水是特別重要的治療,可以減少對損傷食管的刺激。
  • 食管外接:用於胸部食管穿孔不能修補時,為後期手術做準備。
  • 胃腸減壓:通過負壓吸引將胃腸道內的氣體或液體吸出來,降低胃腸道壓力。
  • 吸引口咽分泌物:鼻腔間斷吸引口咽分泌物,減少感染的機會。
  • 腸外營養支援:可以增強免疫力,加快患者恢復病情。
  • 經食管灌洗:可以減少患者食管及胃內留存的食物等。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可發展為胸腔內化膿性炎症、瀰漫性腹膜炎、毒血癥等嚴重疾病而導致死亡。
  • 經過正規治療後,大多數患者預後良好。若沒有食管本身疾病,一般不會復發,且對生活質量無嚴重影響。

器械性食管損傷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內鏡檢查時操作不慎:主要為進行內鏡檢查時,因操作人員技術不熟練、操作不當導致食管損傷。
  • 長期留置胃管:胃管長期留置於胃內,相當於有異物長期摩擦食管,可導致食管損傷。
  • 食管擴張術:擴張食管時有些彈性不好的食管(如纖維化狹窄的食管等)容易破裂、穿孔。
  • 食管支架置入術:因為食管支架屬於異物,置入時容易導致食管損傷。

哪些人容易患器械性食管損傷?

有如下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器械性食管損傷:

  • 頸部短寬、頸椎僵直的人群:該類人群由於頸部生理性彎曲變直或消失,進行食管內鏡檢查時,容易發生食管損傷。

有如下不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器械性食管損傷:

  • 食管有潛在病變的人群:如有食管狹窄、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賁門失遲緩症的人群,其食管彈性降低或存在異常腔室,進行食管擴張術時容易導致食管損傷甚至破裂。
  • 長期留置胃管的人群:胃管長期留置於胃內,長期摩擦食管,易損傷食管。

吞嚥疼痛、頸部壓痛、皮下氣腫等症狀是器械性食管損傷最常見的症狀。

器械性食管損傷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器械性食管損傷的常見症狀包括:

  • 吞嚥疼痛、嘔吐:多發生於食管器械操作後,患者吞嚥食物甚至喝水都難以下嚥並感到疼痛,或嘔吐出帶血的未消化食物、墨綠色膽汁等胃內容物。
  • 侷限性疼痛:可表現為下頸部疼痛僵硬,或一側胸部劇烈疼痛,呼吸時疼痛加重,可向肩部放射。另外也可表現為腹痛,觸控上腹部感覺肌肉較硬,按壓時疼痛明顯。上述症狀均可於吞嚥時加重。
  • 皮下氣腫:按壓頸部面板時感覺皮下有充氣感。
  • 發熱:患者體溫可高於 37.2℃,心率可大於 100 次/分。
  • 呼吸困難:呼吸時有胸悶、喘不過氣等症狀。
  • 紫紺、休克:嚴重者可出現口脣、顏面部、四肢甚至全身青紫或烏黑,昏迷、低血壓(血壓低於 90/60 毫米汞柱)、休克(面色蒼白、心慌、四肢冰涼、情緒不安、嚴重者甚至意識不清)等症狀。

器械性食管損傷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胸腔內化膿性炎症
  • 急性瀰漫性腹膜炎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對於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預防方式如下:

  • 保護頸椎:平時避免久坐、伏案工作及長期保持同一姿勢,儘量每半小時活動一次頸椎或做頸椎操,避免造成頸椎僵直,從而減輕或避免診療過程中可能對食管造成的損傷。

對於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於疾病的預防或防止疾病復發:

  • 主動告知疾病史:若自身患有食管狹窄、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賁門失遲緩症等疾病,在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生,配合醫生選擇合適的檢查方法或治療手段,儘量避免出現食管損傷。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