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周陣發性絞痛: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臍周陣發性絞痛(periumbilicalparoxysmal angina)是指肚臍周圍出現間斷性的、痙攣性的劇烈疼痛,可伴有悶塞(悶堵)的感覺。

  • 導致該症狀的主要原因是患有感染、腸梗阻、腸粘連,或過敏性紫癜、黑斑息肉綜合徵等疾病。
  • 本症主要表現是肚臍周圍出現陣發性的、痙攣性的劇烈疼痛。可伴有消瘦、磨牙、煩躁不安、食慾下降、噁心、嘔吐甚至吐出蛔蟲,或乏力、貧血、夜間出汗、腹瀉或便祕,或發熱、噁心、嘔吐、腹脹,或頻繁嘔吐、停止排便和排氣,或面板瘀點或瘀斑、關節痛、血尿,或口脣等部位出現面板黏膜黑斑等症狀。
  • 當出現肚臍周圍出現陣發性的、痙攣性的劇烈疼痛時,需及時就醫。檢查方法包括病史採集、體格檢查、血常規、糞常規、隱血試驗、病原學檢查、免疫學檢查、腹部平片、鋇灌腸造影、腹部CT或MRI、腸鏡檢查等專案。
  • 本症主要治療方法是積極尋找病因,針對原發病治療。如蛔蟲病、腸結核、急性胃腸炎、絞窄性腸梗阻、小腸扭轉、腸套疊、腸粘連、過敏性紫癜、黑斑息肉綜合徵等。
  • 在本症未明確診斷前,不可隨意服用藥物,尤其鎮痛藥,以免掩蓋症狀,耽誤病情。注意飲食衛生,不生食未洗淨的蔬菜瓜果,不飲生水。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酒等。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雞蛋、魚肉、大米等。不暴飲暴食,避免飯後劇烈運動或體力勞動。注意環境衛生,勤打掃。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

何時就醫?

一旦肚臍周圍出現間斷性的、痙攣性的劇烈疼痛,應引起警惕,建議及時就醫查明原因。

就診科室

  • 消化科。
  • 感染科
  • 普外科
  • 風溼免疫科

就醫前準備

就醫前,請準備好既往病史資料及用藥資訊,並認真思考和回答下列問題,這些資訊有助醫生準確、快速的判斷病情:

  • 疼痛是一陣一陣的?還是持續性的?
  • 疼痛是隱隱的痛?還是劇烈的疼痛?
  • 疼痛的部位在哪裡?會轉移到其他地方嗎?
  • 除了疼痛,還有什麼其他不舒服的症狀嗎?
  • 發病前吃了些什麼?
  • 既往有哪些病史?尤其是胃腸道方面的?
  • 有做過胃腸道方面的檢查嗎?
  • 正在服用的藥物或保健品有哪些?

常用檢查

醫生通常採取以下方法來診斷臍周陣發性絞痛,並明確臍周陣發性絞痛的原因:

  • 病史採集:患者需告知醫生自己的症狀、持續時間、既往病史、發病前飲食、曾做過的檢查、使用的處方和非處方藥物等資訊,便於醫生初步瞭解患者情況,並指導下一步檢查和治療。
  • 體格檢查:有助於瞭解疼痛性質,並鑑別診斷腸梗阻、急性闌尾炎等疾病。通過視診,觀察患者腹部外形,有無腹部膨隆、胃腸型(在腹壁上見到胃、腸的輪廓)等。通過觸診,觀察患者腹壁緊張度,腹部有無壓痛、反跳痛(按壓腹部,稍停片刻後抬起,患者感覺疼痛加劇)等。通過叩診,觀察患者有無腹水。通過聽診,觀察腸鳴音是否異常等。
  • 血常規:觀察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計數、嗜酸性粒細胞計數等是否高於正常值範圍,協助診斷有無細菌或寄生蟲等感染。抽血檢查即可。
  • 糞常規、隱血試驗:觀察糞便的顏色、硬度及有無蟲卵、細菌等,協助診斷有無腸道感染、蛔蟲病、腸梗阻等疾病。如膿血便提示腸道感染。
  • 病原學檢查:有助於明確致病菌,協助診斷感染性疾病、過敏性紫癜等疾病。包括塗片、細菌培養、血清學鑑定等。
  • 免疫學檢查:協助診斷過敏性紫癜等免疫疾病。
  • 腹部平片、鋇灌腸造影:主要觀察腸管形態,有無腸管擴張、氣液平面(氣體在上,液體在下,有明顯分界線)等,協助診斷腸梗阻、小腸扭轉等疾病,並可鑑別腸梗阻型別。
  • 腹部CT或MRI:檢查腹腔臟器有無感染性疾病,協助診斷腸梗阻、腸結核等疾病。
  • 腸鏡檢查:有直接診斷意義。主要觀察腸管有無畸形、狹窄、息肉、寄生蟲等病變,明確病變的性質、部位及範圍。

治療原則/方法

對於臍周陣發性絞痛,醫生可能採取下列治療方法:

  • 原發病治療:是最主要治療方法。積極尋找病因,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
    • 藥物治療:如阿苯達唑、甲苯咪唑等用於驅蛔蟲。如異煙肼、利福平等抗結核治療。又如根據病原學檢查結果,選用敏感、有效的抗生素。如果檢查結果陰性,可選用廣譜抗生素,如青黴素、氯黴素等,用於控制細菌感染。
    • 手術治療:如單純解除腸梗阻的手術,包括腸切開去除蛔蟲、腸扭轉或腸套疊復位術、腸粘連鬆解術等。如絞窄性腸梗阻發生腸壞死後,需做腸切除術切除壞死部分。

常見原因

引起該症狀的常見原因包括:

  • 感染:寄生蟲、細菌等感染後,均會引起本症。
    • 蛔蟲病:蛔蟲的成蟲寄生在小腸部位。當寄生的腸道環境發生變化時(如高熱時),蛔蟲可在腸道內扭結成團,堵塞腸腔,導致腸內容物通過障礙,形成蛔蟲性腸梗阻,產生本症。
    • 腸結核:結核桿菌主要經口侵入腸道,而腸內容物在回盲部(迴腸末端與盲腸交接的部位)滯留時間較長。結核桿菌易在此處致病,回盲部的病變可引起本症。
    • 急性胃腸炎:暴飲暴食,或者吃了不乾淨的食物等,導致細菌侵入胃腸道,產生急性胃腸炎,可出現本症。
  • 腸梗阻:如絞窄性腸梗阻,腸內容物通過腸道時受阻,同時腸壁上的血管受壓,區域性供血障礙,容易缺血壞死,可引發本症。又如小腸扭轉,飽餐後劇烈運動、體力勞動等因素,容易誘發小腸扭轉,導致腸腔受壓變窄,引起腸梗阻,並可影響梗阻部位的血液供應,導致本症。
  • 腸粘連:腹部手術或腹膜炎後,如果併發腸粘連,粘連部分腸腔狹窄。腸內容物通過此處時較困難,使腸粘連部分充盈擴張,引發本症。
  • 過敏性紫癜:病毒感染、藥物、蟲咬等因素,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發揮作用。除了引起面板出現瘀點、瘀斑之外,還會導致消化道的細小動脈、毛細血管發生炎症,可出現本症。
  • 黑斑息肉綜合徵:是一種遺傳病,可引起面板黏膜色素沉著(黑斑)、胃腸道多發息肉。息肉大多發生在小腸,部分患者可出現本症。

高危人群

存在下列情況的人群,更容易出現臍周陣發性絞痛症狀:

  • 患有感染者:如患有蛔蟲病、腸結核、急性胃腸炎等疾病的人群。
  • 有腸梗阻者:如絞窄性腸梗阻,小腸扭轉、腸套疊(一段腸管,套入與其相連的腸腔內)等也可導致腸梗阻。
  • 有腸粘連者:腹部手術、腹膜炎、腹腔內炎症等可引起腸粘連。
  • 患有過敏性紫癜、黑斑息肉綜合徵者。

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肚臍周圍出現陣發性的、痙攣性的劇烈疼痛,可伴有悶堵的感覺。

伴隨症狀

臍周陣發性絞痛通常可能伴有一些其他症狀,不同的伴隨症狀可能提示不同的疾病:

  • 臍周陣發性絞痛伴消瘦、磨牙、煩躁不安、食慾下降、噁心、嘔吐甚至吐出蛔蟲:可見於蛔蟲病。
  • 臍周陣發性絞痛伴消瘦、乏力、貧血、夜間出汗、腹瀉或便祕:可見於腸結核。
  • 臍周陣發性絞痛伴發熱、噁心、嘔吐、腹瀉、腹脹:可見於急性胃腸炎。
  • 臍周陣發性絞痛伴腹脹、頻繁嘔吐、停止排便和排氣:可見於腸梗阻、小腸扭轉。
  • 臍周陣發性絞痛伴面板瘀點或瘀斑、發熱、關節痛、血尿:可見於過敏性紫癜。
  • 臍周陣發性絞痛伴口脣等部位面板黏膜黑斑:可見於黑斑息肉綜合徵。

日常護理

  • 術後護理注意事項:如果敷料鬆動,有血液等滲出,或者引流管扭曲,沒有液體引出,或者引流袋內液體一直保持不變,需及時告知醫護人員。
  • 用藥注意事項:在臍周陣發性絞痛未明確診斷前,不可隨意服用藥物,尤其鎮痛藥,以免掩蓋症狀,耽誤病情。
  • 定期複查:遵醫囑到醫院複查,主要複查血常規、糞常規、腹部平片等專案。
  • 飲食:注意飲食衛生,不生食未洗淨的蔬菜瓜果,不飲生水。少吃外賣或者路邊燒烤。不要暴飲暴食。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雞蛋、魚肉、大米等。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酒、咖啡、濃茶等。
  • 運動:術後患者若無法下床,可在床上進行足趾伸屈(腳趾向上、向下活動)、下肢交替肌肉收縮與放鬆(雙側大腿用力收緊與放鬆)、間歇性翻身(每2小時翻身1次)等活動。
  • 其他:注意環境衛生,保持房間、被單、衣服的清潔衛生。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