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腸絞痛: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缺血性腸絞痛是指會在餐後反覆發作的上腹部劇烈陣發性絞痛或肚臍周圍疼痛。
  •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中的老年人群比例在增大,因而患有血管粥樣硬化性疾病的危險性增大,診斷缺血性腸絞痛的比例也在相應的增加。發病年齡多在 45 歲以上。
  • 缺血性腸絞痛的常見原因有:
    • 動脈性疾病:如動脈瘤、動脈狹窄、大動脈炎等;
    • 靜脈閉塞性疾病:如腹腔內感染、血液病外傷等;
    • 低灌注性心力衰竭:如休克、內分泌疾病等;
    • 小血管炎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糖尿病、高血壓等。
  • 主要症狀是上腹部或臍周發生陣發性鈍痛,也可是瀰漫性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後背及頸部。一般會在飽餐後 15~60 分鐘發作,持續 2~3 小時。隨著病情的進展,症狀可逐漸加重為持續性鈍痛或痙攣性絞痛,偶有劇烈絞痛,可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
  • 首要治療原發病,消除病因。症狀較輕的病人可用藥物進行內科保守治療,患者病情加重時應採取手術治療或介入治療。
  • 由於腸道缺血會導致吸收不良,引起腹瀉、腹脹等。隨著患病時間增長,患者會出現厭食,導致體重下降及營養不良。少數患者可進展為急性腸繫膜動脈缺血及腸梗阻,危及生命。

缺血性腸絞痛患者早期出現上腹部或臍周疼痛時應當及時就醫,隨著病情發展,症狀可能會加重為劇烈痙攣性絞痛,並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時,應當立即撥打 120 急救電話。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上腹部或臍周陣發性鈍痛(不太尖銳的疼痛);
  • 後背及頸部疼痛;
  • 發熱;
  • 冷汗。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噁心、嘔吐;
  • 腹部痙攣性絞痛(一陣一陣抽筋式疼痛,疼痛比較劇烈)。

建議就診科室

  • 急診科
  • 普通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

醫生一般根據患者的病史、症狀表現、實驗室檢查、超聲等檢查結果可診斷。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視診:醫生通過觀察患者有無腹肌緊張、腹部瘢痕,糞便有無異常。
  • 觸診:醫生會按壓您的腹部,判斷有無腹部壓痛,檢視腹痛範圍,有無腫塊,有無腸蠕動波。
  • 腹部平片:腹部平片是不用引入任何造影而拍攝的腹部照片,作為缺血性腸絞痛的常規檢查,可排除膽囊結石、泌尿系統結石及梗阻。
  • X 線鋇劑檢查:目的是瞭解胃、十二指腸、小腸有無異常。
  • 超聲檢查:多普勒超聲可測量血管血流速度,判斷血管狹窄程度、部位,顯示腹腔內主要動脈內的斑塊、狹窄及閉塞的大小程度及部位。超聲檢查可排除肝膽胰系統及泌尿系統疾患。
  • 胃鏡檢查:檢查的目的是檢視胃部和十二指腸有無異常。
  • 血管造影:這項檢查是診斷本病最可靠的方法,對患者進行主動脈造影,可確定血管狹窄閉塞的性質、部位、程度和範圍。血管病變與症狀並非一致,75% 的人可有腸繫膜動脈硬化的造影表現。10%~20% 的無症狀老年人在腸繫膜血管造影時有明顯病變。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發作的時候有哪些不舒服的症狀?持續時間多久?能否自行緩解?
  • 以前是否出現過類似症狀?經常發作嗎?
  • 一般是什麼時候發作?飯前還是飯後?
  • 以前發作時是否就診?是否做過相關檢查並進行了治療?
  • 使用過哪些藥物?效果如何?
  • 是否有其他疾病?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得的是什麼病?嚴重嗎?
  • 我為什麼會得這個疾病?
  • 需要做哪些檢查?
  • 有哪些治療方法?
  • 治療費用貴嗎?效果怎麼樣?能徹底治好嗎?會復發嗎?
  • 會有什麼併發症嗎?
  • 平時生活中需要注意什麼問題?

患者生活需做到健康有序,要避免勞累及情緒波動,以利於疾病的恢復。藥物治療時患者應科學、規律的服用藥物,手術治療者術後需注意休養。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術後應注意引流管的通暢,避免擠壓,術後第一天正常量為 300 毫升以內,若過多,應及時告知醫生。
  • 用藥注意事項:用藥期間可出現噁心、嘔吐、乏力、黑便等不良反應,一般都可忍受,若症狀嚴重應及時告知醫生。
  • 複查:患者應每 3 個月到醫院複查一次,主要複查血常規、超聲檢查等。
  • 飲食(術後):術後 1~3 天需流質飲食,而後逐漸轉為半流質飲食,若患者無不適,大約 2 周後可正常飲食。
  • 飲食(非手術治療):患者日常要注意低鹽低脂飲食,多吃優質蛋白食物,如雞蛋、豆類、瘦肉等。限制動物內臟、油炸、燒烤以及油膩食物。
  • 運動(術後):術後第一天患者應臥床休息,儘量避免下床走動;術後 3 天患者可適量在床邊活動;術後 1 周可恢復正常活動。
  • 運動(非手術):日常患者應加強鍛鍊,選擇游泳、慢跑、羽毛球等中強度有氧運動,每次運動需大於 30 分鐘,每週運動 3~5 次。
  • 大小便管理: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如大便乾燥或排便困難,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軟化大便藥物。
  • 戒菸、戒酒。
  • 情緒管理:保持樂觀情緒,必要時積極尋求心理醫生幫助和藥物治療。

應該首要治療原發病,消除病因。症狀較輕的病人可用藥物進行內科保守治療,患者病情加重時應採取手術治療或介入性放射治療。

藥物治療

  • 硝酸異山梨酯:是一種硝酸類血管擴張劑,可以擴張血管,減低血液黏滯度及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
  • 硝苯地平:可以擴張血管,減低血液黏滯度及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
  • 阿司匹林腸溶片:阿司匹林對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以擴張血管,減低血液黏滯度及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改善腸管血液迴圈。

手術治療

  • 動脈內膜剝脫術:又稱血栓動脈內膜切除術,適用於大動脈炎;
  • 人工血管旁路移植術:血管移植術是在血管有缺損、不能直接縫合時常用的手術方法。適用於動脈瘤、動脈狹窄、動脈栓塞或血管破裂難以修復者。

其他治療方法

介入治療:氣囊血管成形術是經皮股動脈穿刺後在腹腔動脈、腸繫膜上動脈狹窄處進行導管氣囊擴張,在動脈狹窄處放置鈦合金支架,可使血流通暢,改善缺血。適用於體弱難以承受手術者,有時可取代人工血管旁路移植術或動脈內膜剝脫術。如果其他治療方法無效,醫生可能會推薦這種治療方法。

疾病發展和轉歸

  • 缺血性腸絞痛如果不及時治療,由於腸道缺血會導致吸收不良,引起腹瀉、腹脹等。隨著患病時間增長,患者會出現厭食,使體重下降及營養不良。少數患者可進展為急性腸繫膜動脈缺血及腸梗阻,危及生命。
  • 積極內科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及介入治療後,大多可改善症狀,預後良好。

缺血性腸絞痛主要是由一些原發病所致,例如動脈性疾病、靜脈閉塞性疾病、低灌注心力衰竭、小血管炎性疾病等。但是發病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缺血性腸絞痛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動脈性疾病:絕大多數發生在有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如動脈瘤、動脈狹窄、大動脈炎;
  • 靜脈閉塞性疾病:如靜脈內血栓形成,常繼發於腹腔內感染、血液病、外傷、胰腺炎、腹腔內大手術等;
  • 低灌注心力衰竭:各種原因引起的休克及血容量不足、血壓突然下降、藥物或某些內分泌因素引起腸道小血管收縮;
  • 小血管炎性疾病:如 Wegener 肉芽腫、系統性紅斑狼瘡、白塞病、皮肌炎、糖尿病、高血壓等,可累及中小動脈而導致管腔狹窄;
  • 腸腔內壓增高:如腫瘤性梗阻、頑固性便祕、腹部外傷和放射性疾病等。

哪些人容易患缺血性腸絞痛?

有如下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患缺血性腸絞痛:

  • 年齡:有心臟病或周圍血管病病史的老年人;
  • 性別:男性比女性患病的風險高。

有如下可改變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患缺血性腸絞痛:

  • 動脈性疾病:如動脈瘤、動脈狹窄、大動脈炎患者;
  • 靜脈閉塞性疾病:如腹腔內感染、血液病、外傷、胰腺炎、腹腔內大手術、結締組織病、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長期服用口服避孕藥者;
  • 低灌注心力衰竭:如休克、血容量不足、血壓突然下降等;
  • 小血管炎性疾病:如 Wegener 肉芽腫、系統性紅斑狼瘡、白塞病、皮肌炎、糖尿病、高血壓、結節性多動脈炎、過敏性紫癜患者;
  • 腫瘤性梗阻、頑固性便祕、腹部外傷、放射性疾病患者。

缺血性腸絞痛一般會在餐後 15~60 分鐘出現陣發性的上腹部或臍周疼痛,可放射至後背及頸部。患病初期為陣發性鈍痛,隨著病情發展,症狀可逐漸加重變為持續性鈍痛或痙攣性絞痛,偶有劇烈絞痛。可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改變體位,如蹲位或俯臥位,可減輕疼痛。

缺血性腸絞痛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缺血性腸絞痛的常見症狀包括:

  • 上腹部或臍周陣發性鈍痛(不太尖銳的疼痛);
  • 後背及頸部疼痛;
  • 發熱;
  • 冷汗;
  • 噁心、嘔吐;
  • 腹部持續性鈍痛;
  • 腹部痙攣性絞痛(一陣一陣的抽筋式疼痛,疼痛比較劇烈)。

缺血性腸絞痛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的併發症包括:

  • 脂肪瀉
  • 慢性腹瀉
  • 厭食
  • 營養不良
  • 急性腸繫膜血栓形成
  • 腸梗阻

治療原發病,消除病因有助於本病的預防。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對於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預防方式如下:

  • 60 歲以上的人群,尤其是男性,如果有心臟病或周圍血管病的病史,應該提高警惕,每年按時體檢,積極治療原發病。

對於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於疾病的預防或防止疾病復發:

  • 患有動脈性疾病、靜脈閉塞性疾病、低灌注心力衰竭、小血管炎性疾病的人群,應該積極治療原發病,消除病因;
  • 慢性腸繫膜動脈缺血的病人是急性腸繫膜動脈缺血的前兆,必要時應進行預防性的血管成形術。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