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腸炎: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缺血性腸炎 (Ischemic Colitis) 通常又稱為缺血性結腸炎,是由於相關動脈血管發生狹窄或梗阻,流向結腸的血液減少所致。當部分結腸發生供血不足,就無法給腸道內的功能細胞提供足夠的氧氣,可能造成該部分結腸損傷、壞死,並引起腹部疼痛。缺血性腸炎可累及結腸的任意部分,臨床最常見的是腹部左側疼痛。該病在各個年齡段的人群中都有可能發生,而更常見於 60 歲以上的老年人群。

  • 缺血性腸炎的具體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可能存在多種病因,例如慢性便祕、血管狹窄、血壓過低、腸梗阻,以及某些藥物的毒副作用。
  • 發病的主要臨床風險因素包括:老年、凝血功能異常、高血脂、血液流動受到抑制、嚴重創傷或大型手術、高強度運動。
  • 缺血性腸炎的主要症狀是腹痛、便血、腹瀉。若患者發生此類症狀,應該馬上前往醫院就診。
  • 假如症狀嚴重,卻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能引起結腸穿孔、壞死,甚至危及生命。
  • 缺血性腸炎的症狀容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淆,臨床醫生需要綜合患者的病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驗,以及影像學檢查結果,才能最終確診。
  • 缺血性腸炎的治療方案取決於病情的嚴重程度。輕度缺血性腸炎可採用保守治療方案,通常在2~3天內可自行好轉。部分症狀嚴重或出現結腸缺血、壞死的患者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 患者在治療初期需禁食禁水,停用任何可能致病的藥物,並儘快戒菸。
  • 由於缺血性腸炎的具體致病機制未知,因此目前無法做到有效預防。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患者如果發生下腹部疼痛和血便,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應該馬上前往醫院就診。

  • 包括缺血性腸炎在內的許多疾病,都會表現出此類症狀,因此必須及早確診病情。
  • 結腸若缺血嚴重且拖延時間過久,可能發生壞死,造成嚴重後果。
  • 雖然輕度缺血性腸炎很快就可以痊癒,但仍需及時鑑別是否存在基礎疾病,加強臨床管理,去除病因,以免後患。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
  • 消化外科
  • 普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缺血性腸炎?

缺血性腸炎的症狀與其他消化道疾病類似,常常容易與炎性腸病發生混淆。醫生除了檢查患者的症狀和體徵,還需要開展一系列臨床檢查才能最終確診。

  • 首先醫生需要仔細詢問患者的病史、症狀,並進行腹部觸診。
  • 實驗室檢查:化驗大便,觀察是否有病原體感染;驗血,評估凝血功能是否發生異常。
  • 影像學檢查:
    • 腹部超聲,獲得結腸部位的影象,有助於排除其他疾病,如炎性腸病。
    • CT 掃描和血管造影,通過不同角度的 X 光片獲取結腸和血管的詳細影象。
  • 結腸鏡檢查:此項檢查可以直接觀察結腸內的詳細狀況,還可以取組織樣本進行病理活檢,有助於缺血性腸炎的確診。但在選擇此項檢查時,應注意患者的病變程度,嚴格掌握適應症。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症狀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 症狀是否持續加重?還是間歇性發作?
  • 目前的疼痛有多嚴重?
  • 腹部疼痛最嚴重的是哪一個區域?
  • 近期是否有進行手術或服用藥物?
  • 在何種情況下,症狀似乎有所緩解?
  • 發生什麼情況會造成症狀加重?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是什麼原因導致缺血性腸炎?
  • 需要做哪些檢測可以確診?
  • 症狀是否會長期存在?能否自行好轉?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進行治療?
  • 是否可以採用保守(手術)方案治療?
  • 是否應該停用目前正在服用的藥物?
  • 手術治療後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缺血性腸炎能否治好?是否會復發?

患者在治療期間需禁食禁水,停用任何可能致病的藥物,並儘快戒菸。

  • 患者在治療期間通過靜脈補液來補充水分。為了讓受損的結腸得到修養,以促進癒合,患者在最初幾天應該禁水禁食。
  • 為了預防復發,臨床醫生會建議患者停用任何疑似導致缺血性腸炎的藥物。
  • 儘快戒菸也非常重要,吸菸不僅損傷血管,還容易誘發動脈粥樣硬化,造成血管梗阻。

缺血性腸炎的治療方案取決於病情的嚴重程度。輕度缺血性腸炎可採用保守治療方案,通常在 2 ~ 3 天內可自行好轉。部分症狀嚴重或出現結腸損傷、壞死的患者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大多數缺血性結腸炎患者在康復後通常不會復發。

如何治療缺血性腸炎?

  • 保守治療常用的治療措施包括:
    • 抗生素:預防感染;
    • 靜脈輸液:避免患者脫水;
    • 積極治療基礎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律不齊;
    • 停用收縮血管的藥物:如某些偏頭痛藥物,激素類藥物和心臟病藥物;
    • 臨床醫生會通過結腸鏡監測病情進展趨勢和併發症情況。
  • 部分症狀嚴重或出現結腸損傷、壞死的患者,一般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對於病情持續 2 周以上,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醫生也可能會選擇手術治療。
    • 手術切除病變腸段;
    • 修補結腸穿孔。

缺血性腸炎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缺血性腸炎的具體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可能存在多方面的病因:

  • 慢性便祕:結腸內的壓力上升,阻礙血液流動。如果腸易激綜合徵患者伴有便祕,則發病概率會更高。
  • 血管梗阻:動脈粥樣硬化、血栓或自身免疫病。
    • 動脈粥樣硬化——如同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梗阻會引起心臟病發作,腹腔的動脈血管發生粥樣硬化,也可能阻斷結腸的供血,造成缺血性腸炎。
    • 血栓——由於發生凝血異常,或是從其他部位脫落的血栓,隨血流迴圈轉移至結腸相關的動脈血管,都可能阻斷結腸供血。
    • 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統產生抗體攻擊自身組織,導致血管損傷,形成區域性血管梗阻。
  • 血壓極低或供血顯著減少:危重狀態或大型外科手術。
    • 當處於危重狀態時,例如脫水、心力衰竭、失血過多和休克,全身各處的動脈,包括結腸動脈都會收縮,以確保向人體關鍵部位,例如向大腦輸送更多的血液。
    • 大型外科手術影響心臟向全身或腹腔的供血,例如心臟、動脈、消化系統、女性生殖系統的大型手術。
  • 腸梗阻:疝、瘢痕組織或腫瘤都可能導致腸梗阻。
  • 藥物作用:
    • 某些治療心臟病和偏頭痛的藥物;
    • 激素類藥物,如雌激素;
    • 偽麻黃鹼:部分感冒藥的成分;
    • 某些治療腸易激綜合徵的藥物;
    • 化療藥物;
    • 毒品:可卡因或甲基苯丙胺。

缺血性腸炎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導致缺血性腸炎發病風險上升的主要臨床因素包括:

  • 年齡:通常發生在 60 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
  • 凝血功能異常:如果患者伴有促進血栓形成的遺傳性疾病,可能會增加缺血性腸炎的危險。
  • 高血脂:膽固醇在血管中沉積,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阻塞血管。
  • 既往腹部手術:手術後形成的瘢痕組織可能阻礙血流通過,導致血流量減少。
  • 抑制血流的疾病:紅斑狼瘡、血管炎、鐮狀細胞貧血。
  • 遭受嚴重創傷或進行大型外科手術。
  • 高強度運動:如馬拉松長跑,血液會從全身匯聚到腿部,導致結腸的供血減少。

缺血性腸炎有哪些症狀?

缺血性腸炎的主要症狀和體徵包括:

  • 腹部疼痛、壓痛或痙攣,可突然發生或逐漸形成,多為左側腹痛。
  • 大便中帶有鮮紅色或深紅色的血液;有時甚至沒有大便僅有血液排出。
  • 排便的急迫感。
  • 腹瀉;
  • 噁心。

假如症狀是出現在腹部右側,那麼發生嚴重併發症的風險會更高。因為給右側結腸供血的動脈同時也給部分小腸供血。如果是這部分血管發生梗阻,造成的臨床危害和疼痛程度都可能會更加嚴重。

缺血性腸炎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如果缺血性腸炎症狀嚴重,卻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能引起重大併發症:

  • 壞疽:供血不足導致部分結腸組織壞死;
  • 腸穿孔:形成嚴重的腹膜炎;
  • 腸道炎症:節段性潰瘍性結腸炎;
  • 腸梗阻:缺血性狹窄;
  • 若有部分小腸的供血被同時阻斷,將會導致小腸很快發生壞死,並可能會危及生命。

由於缺血性腸炎的具體致病機制未知,因此目前無法做到有效預防。戒菸及慎用易至高凝狀態的藥物,有一定的預防價值。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