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根型頸椎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神經根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是一種退行性疾病,突出的椎間盤、增生的韌帶和骨贅刺激、壓迫頸部神經根,產生相應症狀和體徵。

頸椎病是一種老化性疾病,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病。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大量“低頭族”的產生,頸椎病的發病率逐漸增高,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大量使用,導致近年來頸椎病的發病率增加、發病年齡減小。

頸部有 8 根神經根,容易受壓的是頸 3 到頸 8,其中最為常見的是頸 4 到頸 7 這 4 個神經根,可表現為從一側或雙側肩頸部到上肢的放射樣疼痛、麻木,後期可發生上肢無力、寫字、系鈕釦等精細動作困難等症狀。

大部分神經根型頸椎病可通過頸椎牽引、物理治療、神經根阻滯和藥物等保守治療得到緩解。如果保守治療無效,則需要行手術治療。總體來說手術的創傷都不大,絕大部分患者可以很快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預防頸椎病要避免長期低頭,保持健康的軀體姿勢,合理進行頸部活動,適當進行頸部鍛鍊,減少頸椎負荷。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病初期,通常表現為肩頸痛,如果不能自行緩解則需要去醫院就診;如出現手部麻木,甚至無力等症狀,則提示神經根受損,需及時就醫,一旦出現器質性神經損傷則很難恢復。

就診科室

  • 骨科
  • 脊柱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神經根型頸椎病?

  • 查體:神經根型頸椎病有些特殊的體徵,醫生可以通過體格檢查初步判斷。
  • 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是最有效的檢查手段,可以清楚判斷有無神經受壓及壓迫部位、程度。
  • CT 檢查:可顯示出有無韌帶鈣化,小關節退變程度等。
  • X 線檢查:整體觀察頸椎的情況。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疼痛嚴重程度如何?疼痛部位在哪?會不會影響睡眠?
  • 症狀已經出現了多久?每次持續多長時間?
  • 疼痛和頸部的位置及活動有關係嗎?
  • 哪些情況或姿勢會使症狀緩解或加重?
  • 疼痛和上肢的活動和位置有關係嗎?
  • 有沒有手部的麻木、乏力等情況?
  • 用筷子、端碗等動作有沒有影響?扣扣子等精細動作有沒有影響?
  • 是否吸菸?
  • 做什麼工作?是否需要長期伏案或低頭?手機用的多嗎?
  • 有沒有使用過藥物、牽引或其他物理治療?治療過多長時間?症狀有沒有緩解?

患者可能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什麼是頸椎曲度變直?能治好嗎?
  • 現在注意改變低頭等生活習慣還來得及嗎?
  • 需要做哪些檢查?一定要做核磁共振嗎?為什麼做了核磁共振還要做 CT 和拍 X 片?
  • 肩膀痛是頸椎病還是肩周炎?
  • 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治療?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可以微創手術嗎?手術後會復發嗎?
  • 我脖子不痛怎麼會是頸椎病?
  • 會不會癱瘓?
  • 還可以用手機嗎?
  • 應該用什麼樣的枕頭?是不是不能枕枕頭?
  • 發作時可行物理治療,頸圍固定。
  • 注意休息,減少低頭時間。
  • 戒菸。

首先要改變長期低頭等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軀體姿勢,避免頸椎長期受力,預防疾病發生。如果已經出現症狀,早期可以保守治療,包括牽引、物理治療、神經根阻滯和藥物治療,大部分患者可以得到緩解。如果 3~6 個月仍不能徹底緩解,或出現無力、肌肉萎縮等神經損傷症狀,則需要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

  • 臥床休息,可減少頸椎負載,有利於消退椎間盤關節的創傷炎症,減輕或消除症狀。
  • 頸託、圍脖等頸部支具固定,可幫助維持正確的頸部姿勢。
  • 頸椎牽引:頸椎牽引療法通過縱向持續力量作用於頸椎,消除頸椎周圍肌肉、韌帶的痙攣,調整椎節排列方向,解除肌肉痙攣,緩解臨床症狀。
  • 理療:可改善神經血供,鬆弛肌肉,加速消退水腫、炎症。
  • 鍼灸治療:改善病變組織及神經根的微迴圈,促進炎性物質吸收,促進神經損傷修復,緩解肌肉痙攣。

藥物治療

  • 止痛藥:常用非甾體消炎止痛藥。
  • 神經營養藥物:對損傷炎性變的神經起到營養、修復作用。
  • 消腫藥物:減輕神經根水腫。
  • 肌鬆藥:用於緩解頸椎周圍肌肉的痙攣。
  • 激素類:靜脈用藥緩解急性神經疼痛,可慎重用於其他藥物無效者。長期大量應用需關注副作用。

封閉療法

保守治療的一種方法。將局麻藥物和激素類藥物及生理鹽水混合在一起,注射到受壓神經根部位來消除炎症、解除疼痛,缺點是容易復發。

手術治療

對於保守治療 3~6 個月無效,或出現神經損傷症狀的神經根型頸椎病,需要採用外科手術治療。

  • 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術(ACDF)。這是神經根型頸椎病最為經典的手術方式。
  • 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術。這種手術方式切除致壓物與前一種手術相仿,長期效果有待證實。
  • 前路椎體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ACCF)
  • 經皮內鏡髓核摘除術。可在局麻下完成,手術創傷較小,但有一定風險,且有一定復發的機會。

疾病發展和轉歸

大部分神經根型頸椎病可以通過保守治療得到緩解,如果保守治療 3~6 個月仍然無法緩解,或反覆發作,甚至出現神經損傷表現,則需要手術。治療後絕大多數患者能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 手術後疼痛症狀一般好轉較快,麻木可能持續較長時間,並有持續存在的可能,小肌肉萎縮通常無法恢復,後期康復訓練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復肌肉能力。
  • 如果採用微創手術的患者,有小概率復發的可能。
  • 術後微創患者頸圍一般固定 3~6 周,融合患者視不同情況頸圍固定需 6~12 周。人工椎間盤置換術後無需佩戴頸圍。
  • 如果接受融合術,絕大部分患者骨性結構在 6~12 個月癒合。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一種退行性疾病,突出的椎間盤、增生的韌帶和骨贅刺激、壓迫頸部神經根,產生相應症狀和體徵,造成了神經根型頸椎病。

  • 頸椎退變:頸椎由椎骨以及將其連線的韌帶和小關節組成,其中有脊髓和神經,後方是肌肉結構。這些結構發生老化時,會發生一系列病理改變,最終可以引起神經受壓。
  • 椎間盤突出:隨著年齡增長,頸椎椎間盤老化,水分丟失,使椎間盤彈性降低,椎間盤變薄。同時其周圍纖維環退變破裂,可導致椎間盤髓核突出。突出的椎間盤壓迫側後方的頸神經根,發生神經根型頸椎病。
  • 頸椎不穩:由於頸椎不穩,造成韌帶代償性的增生肥厚,同時小關節退變、增生,這些軟組織的韌帶肥厚和骨性結構的增生,造成了神經根壓迫。

哪些人更易患神經根型頸椎病?

頸椎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病,也是一種老化性疾病。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大量“低頭族”的產生,頸椎病的發病率逐漸增高,近來有老年化和年輕化的發展趨勢。

  • 年齡。頸椎病是一種退變性疾病,正常人 30 歲以上就開始發生退變,隨著年齡增加,發病率逐漸增高。
  • “低頭族”。隨著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大量使用,學生、白領階層長期低頭伏案學習和工作,產生大量“低頭族”。長期低頭使頸部肌肉、韌帶疲勞老化,進一步發展造成頸椎生理曲度變小、消失,甚至發生反曲,頸椎應力增加,退變加速。
  • 頸椎反曲。頸椎正常有一個向後的曲度,頸椎反曲後容納神經的空間減小,更容易發生神經壓迫。
  • 枕頭過高。長期使用過高枕頭也可以使頸椎曲度變差,容易得頸椎病。
  • 發育性椎管狹窄。先天性頸椎管骨性狹窄的人群,由於容納神經的空間小,更容易得病。
  • 吸菸。尼古丁使小血管收縮痙攣變細,血液供應減少。煙氣中一氧化碳和烷基、烷氧基自由基,可以促進退變的過程加快。

最初的表現為頸肩部和上肢放射樣疼痛,單側多見,可與頭部位置相關,逐漸發展為麻木,後期可造成上肢肌肉萎縮、持物無力。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肩頸部和上肢疼痛。輕者為持續性的隱痛或痠痛,重者為陣發性劇烈疼痛。沿神經分佈區可有燒灼樣或刀割樣痛。早期為間歇性,可發展為持續疼痛。
  • 頸部後伸或向一側偏斜時疼痛可有加重。
  • 伴有手部針刺樣或電擊樣串麻感,可發展為持續麻木。
  • 影響持筷、扣鈕釦等手部精細動作。
  • 後期可有握力減退,持物墜落,嚴重者肌肉萎縮。

頸椎病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生活方式”病,長時間低頭是造成頸椎病最大的誘因,因此預防頸椎病要從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開始。

  • 避免長時間低頭,保證頸部處於健康的姿勢,定時活動頸部,減少頸部肌肉勞損。
  • 堅持合理地鍛鍊頸部肌肉,增強肌力,增加頸椎的穩定性,減緩頸椎退變的過程。
  • 避免暴力按壓或牽拉旋轉頸椎,以免小關節受損脫位或神經損傷加重。
  • 戒菸有助於減少本病發生和復發的概率。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