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組起源於彌散神經內分泌系統的異質性腫瘤,可以產生於全身的多個部位。

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但發生於消化系統的最常見——包括胃、腸、胰腺等。我國報道的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多發於胰腺、直腸、闌尾,在小腸部位的腫瘤相對少見[1]

神經內分泌腫瘤生長緩慢,惡性程度相對較低,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可以顯著改善患者預後。

  • 目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但是,一些風險因素可能會導致腫瘤的產生,尤其是遺傳因素,也就是基因突變。
  • 神經內分泌腫瘤主要分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胃腸胰神經內分泌瘤兩種,症狀也有所區分。
  • 醫生會綜合患者的具體症狀、以及讓患者進行檢測的相關特殊生化指標,例如激素水平,以及 CT 等影像學檢查結果,進行最終判斷和診斷。
  • 醫生可以通過手術治療、激素療法、放射性核素治療、化療、靶向藥物治療等方法來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方法取決於患者的實際情況。
  • 治療過程中,綜合的日常護理方式有利於患者的康復。家屬需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狀態、飲食調整以及口腔護理,可以幫助患者更好恢復。
  • 目前,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本身並沒有有效的預防措施。

如果患者出現了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相關症狀,應該及時就醫。醫生主要通過患者的具體症狀、特殊生化指標的檢測結果(如激素水平),以及影像學和病理學等檢查,進行綜合判斷。

何時應該就醫?

如果患者出現了黑便、黃疸、吞嚥困難等明顯症狀時,需要儘快就醫。

就診科室:

  • 腫瘤內科
  • 消化內科
  • 普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神經內分泌腫瘤?

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診斷,主要包括臨床症狀、檢測相關的特殊生化指標,以及通過醫學影像學和病理學等檢查等。

醫生通過以下方法進行診斷:

  • 驗血和尿檢:這類檢查可以檢測出體內的激素水平,幫助醫生檢測激素水平是過高還是過低。
  • 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這種檢查採用的是強大的x射線,能夠在身體內部拍攝出詳細的照片。
  • 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NMRI): 這種檢查採用的是強力的磁鐵和無線電波來拍攝體內的器官。
  • 奧曲肽掃描:醫生會通過靜脈給患者注射少量的放射性液體,通過掃描器掃描,就可以對患者的內臟進行成像。

注射的液體中含有一種叫做“奧曲肽”的藥物,它可以附著在大多數腫瘤表面的細胞上。因此,液體中的輻射能夠幫助醫生從掃描器上看到這些細胞。

  • 腫瘤標誌物檢測:醫生可能會要求患者化驗嗜鉻素 A,因其對胃腸胰神經內分泌瘤較為敏感,是目前最佳的血清學標誌物,在對患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有重要的價值。

醫生可能問患者哪些問題?

  • 症狀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 從症狀出現到現在多長時間了?
  • 是否有家族遺傳病史?

患者可能問醫生哪些問題?

  • 為什麼我會得神經內分泌腫瘤?
  • 神經內分泌腫瘤具有遺傳性嗎?
  • 需要怎樣治療呢?
  • 平時有哪些方面需要特別注意?

綜合的護理方式有利於患者的康復。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在治療後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症狀,家屬需要注意患者的心理、飲食和口腔問題,幫助患者更好的恢復。

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日常應注意哪些問題?[4]

  • 心理狀態:多與醫護人員和家屬進行溝通,瞭解疾病的相關知識,緩解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狀態,積極的情緒有利於身心健康。
  • 飲食調整:由於患者在進行化療或是接受藥物治療的過程中,會使消化道毒性增加,容易出現腹瀉的症狀。因此,患者更應該注意飲食,選擇低脂、易消化、清淡的飲食。嚴重腹瀉患者,要及時諮詢醫生,如何進行營養補充。
  • 口腔護理:患者需注意自己的口腔情況,飯後漱口,使用軟毛牙刷刷牙,保持口腔衛生。如果出現了口腔潰瘍,應該及時治療。

醫生可以通過手術治療、激素療法、放射療法、化療、藥物治療等方法來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方法取決於患者的實際情況。

如何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

  • 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是最常見的治療方法之一。對於沒有出現轉移的侷限性腫瘤,醫生可以採取手術為患者完全切除。部分腫瘤也可以通過減瘤手術,進行姑息治療。

對於不能進行傳統手術或有許多小腫瘤的患者來說,也可以進行其他型別的手術。例如射頻消融術、放射性粒子植入等。

  • 激素療法:採用生長抑素類似物治療,是控制功能性胃腸胰神經內分泌瘤症狀的有效治療手段,多采用人工合成的長效生長抑素類似物,可以抑制腫瘤的激素生成,緩解腹瀉和其他類癌綜合徵症狀。
  • 靶向放射性核素治療:是轉移性或無法手術的、具有明顯症狀患者的姑息性治療方法。利用之前檢查中放射性核素標記的生長抑素類似物,與腫瘤表面受體特異性結合的特點,定向殺傷腫瘤細胞。
  • 化療:是低分化或進展期胃腸胰神經內分泌瘤的第一治療選擇。

化療是轉移性及無法切除的胰腺神經內分泌瘤的一線治療方案,鏈佐星與 5-FU 或與鏈黴素聯合使用是最常用的化療方案。

  • 靶向藥物治療:目的在於控制神經內分泌腫瘤激素的過量分泌、導致的相關症狀,並且通過藥物抑制腫瘤的生長。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先檢測腫瘤細胞的型別,再決定適合的藥物。
  • 栓塞術:肝臟是最常見的遠處轉移部位,當患者肝臟部位無法進行手術切除治療時,肝動脈栓塞術及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是可行的治療辦法,可以減少激素分泌、控制腫瘤轉移,改善患者的臨床症狀。

目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明確,部分風險因素可能會導致腫瘤的產生,尤其是遺傳因素,包含基因突變。

引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風險因素有哪些?[3]

  • 多發性內分泌腫瘤1型(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1,Men1):這種疾病開始於 MEN1 基因的改變。雖然大多數 MEN1 型腫瘤不是癌症,但它們可以釋放激素,影響身體運作方式。該病患者,可能更容易患甲狀旁腺、垂體和胰腺癌症。
  • 神經纖維瘤病1型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這種疾病會導致腫瘤沿著神經和面板形成,患者的面板上也可能會產生彩色的斑點。
  • 這種疾病的發生是由於 NF1 基因發生了改變,最終導致細胞生長失控,形成癌症。該病患者更可能產生神經內分泌腫瘤,例如,嗜鉻細胞瘤。
  • 希佩爾·林道綜合徵(Von Hippel-Lindau syndrome,VHL):這種疾病會導致不正常的血管、腫瘤和充滿液體的囊泡的形成,通常會影響眼睛、大腦、胰腺、腎上腺、腎臟和脊柱等部位。所以,希佩爾·林道綜合徵也可能更容易引發神經內分泌腫瘤。

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 年齡:某些型別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會影響特定年齡的人群,例如,嗜鉻細胞瘤通常發生在 40~60 歲之間,默克爾細胞癌一般發生在 70 歲以上[3]
  • 性別:性別會影響某些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風險,其中,男性更容易患上嗜鉻細胞瘤和默克爾細胞癌,而女性患上大多數類癌的風險略高。
  • 免疫系統較弱:免疫系統是身體對抗細菌的防禦系統,導致免疫系統削弱的因素,都可能增加患者患上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風險,例如艾滋病毒或器官移植等。
  • 其他疾病:影響胃酸生成方式的疾病,會增加患上某些類癌的風險,例如,慢性萎縮性胃炎、惡性貧血等。

神經內分泌腫瘤可以產生生物活性胺和/或多肽激素,其種類具有多樣性,通常以生長的細胞型別或產生的激素命名[2],同時,由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型別和分化程度各異,導致其症狀和體徵不典型,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主要分為非功能性和功能性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

神經內分泌腫瘤會出現哪些症狀?

非功能性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症狀主要有:

  • 低血糖
  • 面板潮紅
  • 出汗
  • 喘息
  • 腹瀉
  • 吞嚥困難
  • 腹痛
  • 腹脹
  • 腹部包塊
  • 黃疸
  • 黑便

功能性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症狀可能包括[3]

  • 胰島素瘤 (Insulinoma):也稱為胰島 β- 細胞瘤,其特徵是分泌大量胰島素,從而引起發作性低血糖症候群。患者可能會出現低血糖和中樞神經系統症狀。
  • 胃泌素瘤(Zollinger-Ellison syndrome,ZES,卓艾綜合徵):這種腫瘤多位於十二指腸或胰腺,包括散發性胃泌素瘤和遺傳性的胃泌素瘤。患者會因胃酸分泌過多產生一系列臨床表現,例如,十二指腸潰瘍、消化道症狀、胃食管反流和腹瀉等。
  • 胰高糖素瘤:患者可能會出現遊走性壞死性紅斑、糖耐量受損、體重下降等。
  • 生長抑素瘤:患者可能會出現糖尿病、膽石症、腹瀉(症狀可能不典型)。
  •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患者可能會產生庫欣綜合徵。
  • 血管活性腸肽 (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 瘤:患者可能會有腫塊壓迫引起的相關症狀。

目前,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本身並沒有有效的預防措施。建立以“合理膳食和適度運動”為核心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腫瘤的發生率。

怎樣預防神經內分泌腫瘤?

您可以採取合理膳食和適度運動的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5][6]

  • 合理膳食:飲食營養因素是與人類癌症關係最密切的因素,估計約三分之一的腫瘤的發生與飲食有關[5]。合理的膳食結構、良好的飲食習慣、合理的加工烹調是簡單易行的防癌措施。
  • 適度運動:適度運動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有利於疾病的預防。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能進行適度的有氧運動,例如,每天 30 分鐘以上的慢跑或者快走。
  • 早診早治:早發現早治療,這樣的確可使某些腫瘤的死亡率降低。積極治療腫瘤的癌前病變,也可能使癌症的發生率有所下降。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