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DR)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變中最重要的表現,是一種具有特異性改變的眼底病變,是糖尿病的嚴重併發證之一。臨床上根據是否出現視網膜新生血管為標誌,將沒有視網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稱為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NPDR)(或稱單純型或背景型),而將有視網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稱為增殖性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PDR)。

檢查

1.血糖檢查

定期測定血糖水平,監控糖尿病病情發展。

2.腎功能檢查

及時發現糖尿病腎病併發症。

3.膽固醇血脂檢查

檢測膽固醇、血脂水平。

4.眼底熒光血管造影

如在眼底鏡下尚未發現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時,眼底熒光血管造影就可出現異常熒光形態。在眼底熒光血管造影下發現的微血管瘤比眼底鏡下所見要早得多,多得多。其他如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無灌注區,動靜脈異常、滲出及出血,新生血管等,眼底熒光血管造影都有特殊表現。

5.視網膜電圖振盪電位(OPs)

OPs是視網膜電圖(ERG)的亞成分,它能客觀而敏感地反映視網膜內層血迴圈狀態。在眼底未見病變的眼中,它能反映出OPs的振幅異常,在有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患者中,它能進一步顯示病程的進展和好轉。

6.其他檢查

如視覺對比敏感度檢查,可見早期患者的中、高空間頻率平均對比敏感度顯著降低。應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術可發現患者球后動脈血流動力學改變,表現為低流速、低流量、高阻力型改變。血液黏稠度檢測可表現為黏度增高。血清SOD活力檢測可表現為活力下降等。

診斷

一般情況下,根據患者的症狀和體徵,再結合眼底檢查、超聲等輔助檢查,就可以診斷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有診斷價值。

1.糖尿病病史長。

2.眼底檢查:可見眼底病變(眼底出血、水腫等)。

3.超聲檢查:輔助確診該疾病。

1.藥物治療

(1)長期控制糖尿病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根本治療是治療糖尿病。原則上應當首先並經常將血糖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2)降低血脂 對於血脂偏高和視網膜黃斑區及其周圍有環形硬性滲出的糖尿病患者,應攝取低脂飲食,並應用降血脂藥物。

(3)控制血壓 血壓升高可加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當高血壓得到控制時,熒光滲漏顯著減輕,故應對糖尿病合併高血壓病的患者控制血壓。口服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有減輕作用,這可能與它抗高血壓作用有關。

(4)導升明 據稱導升明(2,5-二羥基苯磺酸鈣)對導致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三高"因素:即毛細血管高通透性、血液高黏滯性、血小板高活性有明顯的抑制和逆轉作用。

(5)阿司匹林 可抑制血栓素和前列腺素代謝產物生成,抑制血小板凝集,對微血栓形成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2.光凝治療

鐳射治療被認為是治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有效方法。臨床實驗證明光凝治療在2個方面對該病的發病過程有有益的作用:一是導致新生血管退化並阻止它們再生;二是減少黃斑水腫。

3.冷凝治療

冷凝主要用於不適合做光凝治療的患者或光凝治療的補充療法,如患者有屈光間質混濁或視網膜周邊部病變光凝無法治療。

4.玻璃體切割術

對於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玻璃體切割術的基本適應證是玻璃體出血及嚴重的增殖性病變。一般認為,廣泛玻璃體出血3個月以上不能自發吸收者需行玻璃體切割術。

糖尿病患者主要是胰島素代謝異常,引起眼組織、神經及血管微迴圈改變,造成眼的營養和視功能的損壞。微血管是指介於微小動脈和微小靜脈之間,管腔小於100~150μm的微小血管及毛細血管網,是組織和血液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由於糖尿病患者血液成分的改變而引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使血-視網膜屏障受損。視網膜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色素上皮細胞間的聯合被破壞,造成小血管的滲漏。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變主要發生在視網膜及腎臟,是致盲、腎功能衰竭及死亡的主要原因。

臨床表現

視網膜毛細血管的病變表現為動脈瘤、出血斑點、硬性滲出、棉絨斑、靜脈串珠狀、視網膜內微血管異常(IRMA),以及黃斑水腫等。廣泛缺血會引起視網膜或視盤新生血管、視網膜前出血及牽拉性視網膜脫離。患者有嚴重的視力障礙。

糖尿病可引起兩種型別視網膜病變,增殖性和非增殖性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

在增殖性視網膜病變中,視網膜損害刺激新生血管生長。新生血管生長對視網膜有害無益,其可引起纖維增生,有時還可導致視網膜脫離。新生血管也可長入玻璃體,引起玻璃體出血。與非增殖性視網膜病變相比,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對視力的危害性更大,其可導致嚴重視力下降甚至完全失明。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