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原累積症: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參與糖原合成、分解或調節的蛋白質的基因突變,可導致糖原代謝有關的酶缺乏或缺陷,使糖原合成或分解發生障礙,導致糖原沉積於組織中而發生疾病,這類導致糖原貯存異常的疾病被稱為糖原累積病(GSD)。

  • 目前尚無中國人群 GSD 的流行病學研究。根據歐洲、加拿大和美國的研究資料,所有型別的 GSD 的總體發病率約 1/20,000 到 1/40,000[1],最常見的型別是 GSD Ⅰ 型、Ⅲ 型、Ⅵ 型、Ⅷ 型和 Ⅱ 型,這 5 種 GSD 約佔 94%[2]。其中 GSD Ⅰ型活產兒發病率為 1/100,000 例[3]
  • GSD 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無論是葡萄糖合成糖原,還是糖原分解合成葡萄糖的過程,均需要一系列酶的催化調節,編碼這些酶的基因缺陷,可造成糖原代謝有關的酶缺乏或缺陷,使糖原合成或分解發生障礙,導致糖原沉積於組織中而致病。
  • 主要根據導致疾病的酶缺陷被確認的年代順序,對 GSD 進行分類編號,目前已確定了 15 種類型的 GSD。
  • 肝臟和骨骼肌是葡萄糖和糖原代謝病最常累及的部位,肝臟受累的 GSD 主要表現為低血糖和肝腫大,而肌肉受累的 GSD 主要表現為肌肉痛性痙攣、運動不耐受和不同程度心臟受累等,某些型別可能同時存在肝臟和肌肉受累的情況。
  • 目前還沒有治癒 GSD 的方法,大多數治療是緩解症狀,不同型別 GSD 預後不同,需要長期規律隨訪。
  • GSD 可累及全身多個系統,某些型別長期控制不佳可造成肝腎功能不全、肝腺瘤等併發症;嚴重低血糖可危及生命,低血糖反覆發作,會導致神經系統發育障礙,導致智力缺陷。
  • 飲食治療可改善 GSD 患者的生存質量,預後情況和併發症是否發生取決於患者是否進行長期的代謝控制,以及與危及生命的低血糖和乳酸酸中毒有關,應進行長期隨訪。

GSD 患兒如果餵養得當、血糖控制穩定,通常不會因疾病本身出現緊急就醫情況,但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類似於“癲癇”發作。
  • 昏迷不醒。
  • 低血糖發作,餵食後不能緩解。

建議就診科室

糖原累積症的管理需要多學科參與綜合管理,這些學科包括:

  • 兒科。
  • 內分泌科。
  • 遺傳代謝科。
  • 營養科。
  • 消化科。
  • 腎內科。
  • 血液科。
  • 心內科。
  • 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糖原累積症?

對於兒童期起病的低血糖、肝臟腫大、生長髮育遲緩的患兒,以及有上文所提到的肌肉受累臨床症狀的患兒,需要進行檢查鑑別是否是 GSD。部分患者低血糖發作可類似於“癲癇”,因此對於懷疑“癲癇”的患兒也應與 GSD 鑑別。

常用的輔助檢查包括:

  • 血液檢查:血糖、乳酸、肝腎功、血脂、電解質、血氣分析、血常規等。
  • 尿液檢查:檢測氨基酸尿、蛋白尿和微量白蛋白尿,以及尿酸和尿鈣排洩等。
  • 影像學檢查:肝腎 MRI 或 CT,16 歲以下患者常規行超聲檢查。
  • 組織活檢:對受累組織進行活檢,測量糖原含量和做相關酶的分析。
  • 基因檢測:外周血或組織基因檢測,有助於明確診斷,但基因檢測陰性不能除外 GSD。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餵養情況:是否有不餵食夜間不能入睡現象?
  • 低血糖情況:嬰兒期是否發現易飢餓、低血糖抽搐、“癲癇”史等?
  • 腹部膨隆:嬰幼兒時期有無腹部膨隆?
  • 生長髮育情況:身高、體重增長情況?智力發育情況?
  • 運動情況:包括運動耐力怎樣?有無肌肉疼痛、痛性痙攣等現象?
  • 呼吸情況:是否有呼吸過度現象?
  • 其他:是否有鼻出血、瘀斑或術後出血時間延長情況?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多久隨訪一次?平時在家中需要監測哪些指標?
  • 平時餵養需要哪些注意事項?可以吃哪些東西,避免吃哪些東西?
  • GSD 患兒的父母想要再生育,需要如何避免再次生育患有 GSD 的孩子?

GSD 患者的低血糖並不可預知,還有許多低血糖發作是沒有症狀的,因此需要患者在家中進行血糖監測。定期的臨床和飲食隨訪是必須的,保證足夠、但不過量的碳水化合物攝入,合適的生化指標和與年齡相符的飲食習慣。除了認真治療外,健康教育也有助於這些患者在成人期能夠更好地生活。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飲食管理:需要持續攝入碳水化合物,避免低血糖的發生,嬰兒期需每 2~3 小時餵養一次,隨著年齡的增加,餵養間隔時間可適當延長。部分型別 GSD 患兒需要補充丙氨酸和亮氨酸的高蛋白飲食。
  • 血糖監測:因為低血糖的發生並不可預知,很多低血糖可能沒有症狀,因此需要定期監測血糖,預防低血糖的發生。
  • 其他:患者可訪問以下相關網站,瞭解疾病。
    • GSD 協會(Association for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 出生缺陷基金會(March of Dimes)。
    • 肌肉萎縮協會(Muscular Dystrophy Association)。
    • 美國罕見疾病組織(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Rare Disorders, NORD)。
    • GeneReviews。
    • Genetics Home Reference。
    • 龐貝氏罕見病關愛中心:該中心成立於 2011 年 7 月,由龐貝氏病患者及其家屬等自發成立,是一個從事公益性、非盈利性社會工作的民間公益組織。

目前還沒有治癒 GSD 的方法,大多數治療方法都是嘗試緩解症狀。總體目標是治療或預防低血糖、高乳酸血癥、高尿酸血癥和高脂血症。

藥物治療

  • 生玉米澱粉:預防低血糖。
  • 別嘌呤醇:治療高尿酸血癥。
  • 他汀類藥物:治療高脂血症。
  • 酶替代療法(ERT):GSD Ⅱ 型可以用酶替代療法治療,使用重組 alglucosidase alfa (Lumizyme)降解溶酶體糖原。

手術治療

肝移植:對於 GSD Ⅳ 型經典型和進展型肝功能障礙患者,以及進展為肝惡性腫瘤或肝功能衰竭的 GSD 患者,應考慮肝移植。

疾病發展和轉歸

GSD 並不常見,應該由包括護士和營養師在內的多學科團隊管理。目前還沒有治癒任何 GSD 的方法,大多數治療方法都試圖緩解症狀。主要的總體目標是治療或預防低血糖、高乳酸血癥、高尿酸血癥和高脂血症。這些患者需要終生監測,儘管進行了最佳治療,但預後一般較差。

葡萄糖是機體主要的能量來源,而糖原是葡萄糖的貯存形式,在膳食碳水化合物負荷期形成,在葡萄糖需求量大或飲食中葡萄糖攝入量少時分解,充當機體需要葡萄糖時的緩衝儲備。糖原合成和分解過程需要一系列酶和蛋白質的催化和調節,基因缺陷導致這些酶和蛋白質功能缺陷,糖原合成或分解障礙,從而影響葡萄糖供能。

糖原累積症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絕大部分 GSD 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GSD Ⅸ 型即磷酸化酶激酶缺陷,除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外,還有 X 連鎖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方式。
  • 在肝臟和肌肉中,糖原含量最豐富,肝糖原的主要作用是維持葡萄糖穩態,而肌糖原是高強度肌肉活動的能量來源。糖原合成和分解過程需要多種酶的參與,包括葡萄糖-6-磷酸酶、糖原合酶、糖原脫支酶等,編碼不同酶的基因缺陷,可導致該酶的缺乏或作用缺陷,糖原合成或分解障礙,進而導致糖原貯存異常。

哪些人容易患糖原累積症?

糖原累積症是遺傳性代謝病,並不像 2 型糖尿病、冠心病等,可以通過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預防,但有些資訊可以為早期診斷提供線索。

  • 近親結婚:近親是指三代或三代以內有共同的血緣關係,如果他們之間通婚,稱為近親結婚。近親結婚增加了某些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的發生風險,因此要避免近親結婚。
  • 家族史:大部分糖原累積症通過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方式遺傳的,因此如果家族中有類似疾病,或者已經明確診斷糖原累積症的患者,再出現類似症狀,需要高度懷疑此病。

糖原累積症根據缺陷酶的生理作用,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肝臟受累的 GSD 主要表現為低血糖和肝腫大,而肌肉受累的 GSD 則主要表現為肌肉痛性痙攣、運動不耐受、進行性肌無力和不同程度的肌肉受累,某些型別可同時存在肝臟和肌肉受累,以及其他不太常見的併發症。

糖原累積症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糖原累積症的常見症狀包括:

  • 低血糖:通常表現為空腹低血糖和酮症,伴或不伴有肝腫大,表現為易飢餓、無症狀性低血糖、低血糖抽搐、鼻衄(俗稱鼻出血)和低血糖暈厥等。患兒的症狀在進食或給予葡萄糖後改善。重症患兒在新生兒期即可有嚴重低血糖,少數幼兒在嚴重低血糖時可伴發驚厥,有時可被誤診為癲癇發作,隨著年齡的增長,低血糖發作次數可減少。
  • 肌肉症狀:肌肉受累的患者主要表現為:
    • 運動不耐受伴肌肉疼痛、痛性痙攣、橫紋肌溶解和肌紅蛋白尿。
    • 累及軀幹和四肢肌肉,表現為進行性肌無力。
  • 生長障礙:患兒身材明顯矮小,骨齡落後。由於反覆發作低血糖,可引起腦部損傷,可出現智力發育遲緩表現。
  • 肝腫大:部分患者腹部因肝持續增大而膨隆顯著,兒童期即會出現進行性肝臟損傷,少部分患者在成年期會出現進行性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細胞癌和肝功能衰竭。
  • 酸中毒:由於糖原分解障礙,糖異生和糖酵解亢進,過程中生成的丙酮酸和乳酸含量增高,導致酸中毒,可表現為過度呼吸。
  • 高脂血症:糖代謝異常同時可造成脂肪代謝紊亂,臨床表現為高脂血症和脂肪肝,嚴重高甘油三酯血癥可誘發胰腺炎的發生,而出現腹痛伴噁心、嘔吐,血尿澱粉酶、脂肪酶升高等。

糖原累積症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併發症是否發生取決於患者是否進行長期的代謝控制,以及與危及生命的低血糖和乳酸酸中毒有關,應進行長期隨訪。在適當飲食治療的情況下,GSD Ⅰ 型患者的神經系統發育可以完全正常。但是,如果反覆發作嚴重低血糖,則會導致智力缺陷。因此,患者均應進行長期隨訪。常見併發症包括:

  • 肝腺瘤:代謝水平的控制與肝腺瘤生長密切相關,肝腺瘤有惡變傾向,故建議定期隨訪肝臟 B 超。
  • 肝硬化:部分型別的 GSD 嬰兒期即表現為肝大。隨著年齡增加,症狀可逐漸改善。IV 型 GSD 臨床表現最常見的特徵是肝硬化,嬰兒 18 個月內可出現肝脾大、生長遲滯、肝硬化發展為肝衰竭,一般 5 歲左右死亡。
  • 進行性腎功能不全:腎功能變化的早期改變為腎小球濾過率升高,以後出現微量蛋白尿,以及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和蛋白尿。隨著病變進展,局灶性節段性腎小球硬化和間質纖維增生逐漸明顯。

糖原累積症是一種遺傳性代謝病,大部分通過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方式遺傳,並不能通過生活方式等預防。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避免近親結婚:近親婚配可顯著增加遺傳性疾病的發生機率,因此要避免近親結婚。
  • 優生優育:遺傳和環境等多種因素均可導致基因突變,父母雙方都要做好婚前檢查、孕前檢查,做好孕期保健,進行定期產前檢查,做好優生優育。
  • 產前諮詢:對於家族中有類似疾病或者明確診斷 GSD 患者,或者生育過 GSD 患兒的父母,如果想要再次生育,應該接受遺傳諮詢,儘量避免再次生育 GSD 患兒。
  • 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對新生兒進行篩查,定期體檢,如有上述臨床表現及早就診。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