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位性低血壓: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體位性低血壓是一種臨床現象,而不是疾病。它是指從平躺改為站立後的3分鐘內,出現血壓下降的情況[1]

  • 當我們從平躺改為站立時,有300~800毫升血液會流到腹部或四肢,回到心臟的血液減少,導致心臟往外輸送的血液量也降低。部分人群(特別是老年人)身體無法及時適應這種改變,出現體位性低血壓。
  • 體位性低血壓與年齡、身體狀況、疾病因素和藥物因素相關。
  • 患者日常可能沒有任何表現,改變體位時,出現頭暈、乏力、疲勞、噁心、頭痛等不舒服的感受,甚至發生跌倒和昏倒(暈厥)。
  • 體位性低血壓的治療以預防為主,必要時可使用藥物治療,但要遵醫囑用藥。
  • 緩慢活動,減少長時間的站立,注重飲食健康,認真監測血壓是預防體位性低血壓的措施。

何時應就診?

  • 當體位發生改變,如突然從平躺、蹲著、坐著改為起立時,出現頭暈、乏力、疲勞、噁心、頭痛等不舒服的感受。先休息緩解片刻,再就醫。
  • 如果您身邊的人,在改變體位時暈厥,應立刻送醫就診。

就診科室

  • 心內科
  • 急診科

醫生是如何診斷體位性低血壓的?

醫生會詳細詢問不舒服出現的時間、有哪些特點等,同時檢視身體狀況,或增加抽血、拍片等檢查,來了解是否與其他疾病相關。

醫生可能會問哪些問題?

  • 有哪些異常的表現?
  • 首次出現這些表現是什麼時候?
  • 休息能否改善這些不適?
  • 以前有得過其他病嗎?是什麼病?
  • 是否去其他醫院就診過,做了哪些檢查,檢查結果是什麼?
  • 服用過哪些藥物,效果怎麼樣?

需要諮詢醫生的問題?

  •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症狀?
  • 需要做哪些檢查?
  • 病情嚴重嗎,會不會越來越差?
  • 都有什麼治療方法,各有什麼利弊?
  • 這些治療會出現什麼副作用?
  • 治療有哪些需要注意事項?
  • 如果治療沒有效果,該怎麼辦?

如何治療體位性低血壓?

非藥物治療

部分患者沒有任何表現,僅僅在測量血壓時無意發現。對於這部分人群,還是以預防為主,詳見“預防”板塊。

藥物治療

目前,國內外還沒有新的特效藥,有些藥物因為不良反應較大已經被廢棄,大多數情況還是以預防和病因治療為主,只有在必要時,才使用藥物治療。臨床上比較公認的藥物如下:

  • 米多君:能夠有效改善體位性低血壓,也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的唯一用於治療體位性低血壓的藥物。
  • 氟氫可的鬆:可用於老年人體位性低血壓的治療。
  • 奧曲肽。
  • 屈昔多巴。
  • 其他藥物。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以上藥物適用不同情況的體位性低血壓,患者朋友們務必要遵醫囑用藥,不可自行購藥和服藥。

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當我們從平躺改為站立時,有300~800毫升血液會流到腹部或四肢,回到心臟的血液減少,導致心臟往外輸送的血液量也降低。部分人群(特別是老年人)身體無法及時適應這種改變,就會出現體位性低血壓[1]

體位性低血壓與哪些因素有關?[2]

體位性低血壓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年齡:年齡越大,越容易出現體位性低血壓。
  • 身體狀況:身體虛弱的老年人,容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
  • 疾病因素:如脫水、失血、帕金森病、糖尿病等。
  • 藥物因素:如左旋多巴。


體位性低血壓有哪些症狀?[1]

  • 體位性低血壓患者可能沒有任何表現。
  • 當患者體位發生改變,如突然從平躺、蹲著、坐著改為起立時,出現頭暈、乏力、疲勞、噁心、頭痛等不舒服的感受,部分患者會跌倒或昏倒(暈厥)。

體位性低血壓有哪些危害?

  • 可能導致患者發生跌倒和暈厥,對身體造成損害。
  • 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如腦卒中、心肌梗死等。
  • 增加了慢性腎臟病的發生風險。
  • 可能引起老年患者記憶力受損[4]

如何預防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1]

更換引起體位性低血壓的藥物

在專業醫生的評估和判斷後,可以考慮更換可能引起體位性低血壓的藥物,需遵醫囑服藥。

緩慢活動

對於長期臥床的患者,準備站立時,應先在床邊坐著休息一會兒,再緩慢下床。這樣做可以促進血液的迴流,防止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

減少不適宜行為

  • 避免長時間的站立,特別是在炎熱的天氣下。
  • 可將雙腳腳尖向上勾起,儘量靠近小腿,這個動作有利於升高血壓。
  • 感覺到不舒服時,應就地緩慢蹲下,用手扶著可依靠的物體,避免跌倒。

注重健康

  • 少吃多餐,多吃清淡、少鹽、低脂、粗纖維的食物,戒菸戒酒,吃飽飯後要注意休息。
  • 適當的做有氧運動,比如走路、騎車等。

其他

  • 可考慮使用彈力襪,用來增加站立時靜脈迴流血量,減少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
  • 仔細認真的監測血壓,必要時可測量躺著和坐著的血壓。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