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髮: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人每天掉 50~100 根頭髮,屬於正常生理現象,是頭髮自然的新陳代謝過程。無需擔心,更無需治療。如果每天脫髮超過 100 根,或比平常明顯多,同時總體髮量或毛髮密度比之前減少,或頭皮某塊區域髮量減少,或出現禿髮斑,則為異常脫髮。

通常來講,脫髮分為非瘢痕性脫髮和瘢痕性脫髮。

非瘢痕性脫髮又包括雄激素性脫髮(簡稱“雄禿”,以前叫做“脂溢性脫髮”)、休止期脫髮、斑禿等。非瘢痕性脫髮時,如果毛囊沒有受到毀壞,在去除誘因或治療後,毛髮可能重新生長。

瘢痕性脫髮是由於各種面板區域性疾病或損傷,引起毛囊及毛囊周圍組織毀壞,無法再長出新的毛髮,是不可逆的過程。

出現以下情況時,需要尋求醫生的幫助:

  • 頭髮突然脫落,而不是逐漸脫落。
  • 梳頭會掉大量頭髮。
  • 出現皮屑或皮疹,面板或頭皮發生任何變化。

就診科室

  • 面板科
  • 內分泌科

就診前注意事項

如果因為脫髮困擾,準備去醫院就診前,建議做好以下四點,有助於順利就診:

  • 去醫院檢查前 2~3 天內不要洗頭,也不要自行拉扯頭髮,以便就診時醫生更好地觀察頭皮的代謝情況,以及做“拉發試驗”和面板鏡檢查。
  • 保持 2~3 天不洗頭後,可以正常梳理頭髮 1 次,儘量收集全部脫落的毛髮。將收集的頭髮髮根朝上,用透明膠帶貼上到一張白紙上,髮根露出透明膠帶至少 1~2 釐米,最後清點毛髮總數,並記錄在紙上,就診時帶上。
  • 檢查前幾天清淡飲食,如果上午就診,則當天不要吃早餐,保持空腹以備檢查所需。因為有可能要進行血液檢查,以檢視您的營養狀況、內分泌水平、免疫狀態等。吃太油膩的食物或檢查當天吃早餐,都可能影響檢查結果。
  • 主動告訴醫生自己既往患病史和目前正在服用的藥物,如果記不住藥物名字,可以把正在服用的藥物或手機拍照片帶給醫生看。

醫生如何診斷脫髮?

醫生會詢問病史,觀察脫髮形式,並檢查頭皮。也可能輕輕牽拉幾根頭髮或拔出一些頭髮。 醫生還可能會做一些檢查,幫助診斷病因:

  • 頭髮分析:醫生會採集頭髮樣本,並在顯微鏡下檢查。也可能會採集一塊頭皮樣本。
  • 輕拉發試驗:斑禿急性期往往為陽性。
  • 面板鏡(也叫毛髮鏡)檢查:可以將面板結構放大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專用檢測儀器。醫生通過面板鏡,可以直觀地觀察頭皮和毛髮的細微結構,從而為診斷提供幫助。
  • 血液指標檢測:根據判斷,醫生會選擇性地進行血常規、肝/腎功能、血脂、血糖、微量元素或重金屬、甲狀腺功能、性激素水平、結締組織病自身抗體、血清鐵蛋白、梅毒血清學等檢查,以明確您的營養狀況、內分泌水平、免疫狀態等,從而明確病因,並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 頭皮病理組織學檢查:這是一項比較複雜的、有創傷的檢查,臨床很少用到,一般是在其他檢查方法都無法明確診斷時才採用。

一、保護秀髮

雖然自然脫髮無法逆轉,但是我們可以保護頭髮,防止其受到損傷而脫落變薄。

  • 保持自然狀態:讓頭髮保持自然的顏色和質地。如果您仍然想美髮,請在頭髮受到損傷和化學處理後,預留時間讓其恢復。
  • 理智選擇產品:使用適合自己髮質的基礎款洗髮水。捲髮時,選擇損傷較小的海綿捲髮棒。另外,使用中等硬度的天然鬃毛梳,這種梳子不易拉扯頭髮。
  • 用正確方法梳頭:正確的梳頭方法非常重要。使用合適的梳子,輕柔地從頭皮梳至髮尾,使頭髮的天然油脂均勻分佈,梳頭時應輕柔。頭髮溼潤時髮質十分脆弱,應避免梳頭。梳溼發時最好使用單排梳。

二、正確洗護頭髮:

正確洗髮

  • 洗頭頻率並非越頻繁越好。夏季出汗多,可以每天洗一次頭髮。頭髮容易出油的人也可以保持一天一洗,正常人只要每週洗 2~3 次就夠了。
  • 掌握正確的洗髮方法。在洗髮前,務必要把頭髮梳順,有打結的部分要自遠端開始輕柔地梳理,不要硬拉、硬扯,否則很容易引起頭髮損傷,甚至會拉斷或拉脫頭髮。洗髮時先弄溼頭髮,讓熱蒸汽蒸頭髮幾分鐘,然後再將適量的洗髮水倒入手心,雙手揉起泡沫,順行塗抹在頭髮上,不要將洗髮水原液直接放到頭髮上再揉搓起泡。不要用指甲抓洗頭皮,應用指腹或手掌輕輕揉洗。洗髮水在頭髮上停留的時間不要超過 5 分鐘,應儘快沖洗乾淨。

合理護髮

洗髮後,毛幹表面的油脂被清除,不再那麼潤滑。頭髮表面帶有負電荷,乾燥後容易產生靜電。另外,日常磨損也會導致毛鱗片(毛乾的最外層)損傷。所以洗髮後,合理護髮很重要。

  • 護髮素的應用是必要的。護髮素可以填補毛小皮缺損處的空隙,並在頭髮表面形成潤滑層,中和毛乾的電荷,減少頭髮間的摩擦,起到保護作用。
  • 溼發更容易粘上灰塵等物質,因而頭髮未乾時應該避免進入灰塵較大或較髒的環境。
  • 溼發時頭髮間的摩擦力最大,對抗拉力的能力最差,頭髮更容易受損,此時應避免梳理頭髮。尤其注意,不能用毛巾包裹溼發搓幹,而要用乾毛巾裹住溼發,然後擠壓,將過多的水分吸乾。
  • 可以用吹風機吹髮,但注意溫度不宜太高,吹風時間不宜過長,且要距離頭髮 10~15 釐米,吹至八成幹,有了自然的蓬鬆感,摸上去順滑即可。

另外,民間有“多梳頭防脫髮”的說法,其實過於頻繁地梳頭,對頭髮和頭皮是有損傷的。正確的方法是:每天用指腹從前向後按壓頭皮,能起到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舒緩壓力、改進睡眠的作用,間接地有利於毛髮的健康生長。

三、飲食養護

  • 蔬菜:蔬菜中含有纖維素、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和礦物質,提供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還有抗氧化的作用。
  • 含鐵食物:比如動物肝臟、動物血、紅肉(如豬肉、牛肉、羊肉等)、蛋黃等,植物中的黃豆、黑豆、海帶、紫菜、芝麻等。
  • 補充碘質:頭髮的光澤與甲狀腺功能有關,適當補碘能增強甲狀腺的分泌功能,可多吃海帶、紫菜、牡蠣等食品。
  • 維生素 E:可以抵抗毛髮衰老,核桃、芝麻、花生等堅果或果仁、瘦肉、乳、蛋、植物油等含維生素 E 較多。
  • 動物性蛋白質:魚、家禽、紅肉等含豐富的動物蛋白質。

一、 雄激素性禿髮

外用藥物治療

米諾地爾溶液外塗,早晚各使用一次,每次 1 毫升(約 7 噴),塗於毛髮稀疏部位的頭皮,從患處的中心開始塗抹,無需長時間按摩。每天的總量不超過 2 毫升。

口服藥物治療方法

對有治療需求的患者,在知情同意的基礎上,且排除藥物使用的禁忌症後,醫生還會考慮處方口服藥物,如非那雄胺(男性雄禿)或環丙孕酮(女性雄禿)等。

治療雄激素性禿髮,是個漫長的過程。多年的臨床研究已證實,治療雄禿的藥物長期服用較為安全,但副作用也是難以避免的。所以,必須在專業醫生的建議和指導下,根據個人情況,合理用藥。

其他

鐳射生髮裝置治療、注射富含血小板的血漿、頭皮健康管理、中醫中藥等,可與前面提及的藥物治療結合使用。另外,結合脫髮的嚴重程度,可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行毛髮移植。

二、斑禿

斑禿治療的目標是阻止或減緩病情進展,儘早促使毛髮再生、預防或減少復發,幫助患者回歸正常生活。在治療的同時,避免和減少藥物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目前臨床上,治療斑禿常用的方法包括:心理舒緩及輔助治療、外用藥物、區域性注射藥物、口服藥物、物理治療及其他治療。

心理舒緩及輔助治療

  • 避免精神緊張,緩解精神壓力,保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充足的睡眠,以及均衡飲食,適當參加體育鍛煉,樹立戰勝斑禿的信心。
  • 調整發型,佩戴適合的假髮,區域性用發片遮擋,也有助於調整心態。
  • 必要時,您還可以尋求心理科醫生的幫助。有研究表明,單純進行積極的精神心理治療,部分斑禿患者可更早恢復。
  • 同時,還需積極治療導致斑禿的原發疾病。

外用藥物治療

主要包括糖皮質激素、免疫調節劑、外用血管擴張劑(米諾地爾)、外用致敏劑、外用刺激劑等。

區域性注射藥物治療

也稱“區域性封閉”治療,是用注射器把液體藥物直接注射在脫髮處的頭皮,一般是每平方釐米注射一個點。常見的注射藥物是長效糖皮質激素,如曲安奈德注射液、複方倍他米鬆注射液等。

因為斑禿是區域性炎症細胞攻擊毛囊,從而引起毛髮脫落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區域性注射糖皮質激素,可以起到比區域性外用藥物更深入、可靠的抗炎作用。但區域性注射藥物過量或濃度過高,都可能引起頭皮萎縮,所以提醒患者,一定要到專業醫院,由有經驗的醫生進行治療。

近年有研究報道,富血小板血漿(PRP)注射對斑禿有一定療效。PRP 是自體全血中提取的血小板濃縮物,其中含有大量生長因子等助於毛髮生長的物質,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

口服藥物治療

包括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免疫調節藥物、抗組胺藥物和中藥等。

其他輔助治療方式

包括脫髮部位的針刺治療、紫外線治療、點陣鐳射治療、低能量鐳射治療等。但是這些治療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還需要研究證實。

在權衡治療效果和副作用時,需要充分考慮治療對全身的影響。對於反覆治療效果都不好,用藥副作用過大的重症斑禿患者,可以考慮不治療。因為斑禿僅僅影響頭髮,如若擔心形象問題,可以通過戴假髮、紋飾來改善外觀,提高生活質量。

三、休止期脫髮

休止期脫髮,在去除導致脫髮的因素後,毛髮會在 3~6 個月內,自然恢復至正常的生長週期。因此治癒休止期脫髮的關鍵,是找到並去除誘發因素。

如果經治療後,脫髮長時間沒有緩解,甚至超過 6 個月,一定要及時複診,醫生會對您進行進一步的系統檢查,以便了解導致您脫髮的誘因是否持續存在。如果誘因持續存在,休止期脫髮是會持續或反覆發生的。

四、瘢痕性脫髮

就目前的醫療水平來說,瘢痕性脫髮一旦形成,還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案。但在瘢痕形成之前,及早發現和診斷,在毛囊被完全破壞之前,積極採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可抑制瘢痕形成,減少毛囊損傷,最終減少毛髮的脫落。

在瘢痕性脫髮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治療方法

第一階段(炎症期)

為發病早期,若能在這個時期及早控制炎症,及時避免對毛囊的進一步破壞,還可以挽救沒有被炎症侵及的毛囊。原則為針對原發疾病進行治療。

  • 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如脫髮性毛囊炎、頭癬等。醫生可能會使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藥(如青黴素、頭孢菌素、米諾環素、伊曲康唑等),配合外用軟膏(如莫匹羅星軟膏、夫西地酸乳膏、酮康唑乳膏、聯苯苄唑乳膏等)。
  • 非感染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盤狀紅斑狼瘡或扁平苔蘚。醫生可能會處方口服糖皮質激素(如潑尼鬆、甲潑尼龍等),並配合外用的糖皮質激素軟膏或免疫抑制劑(如滷米鬆乳膏、糠酸莫米鬆乳膏、他克莫司乳膏等),以控制頭皮炎症。
  • 外傷:及時縫合傷口,並進行抗感染治療促進癒合。
  • 腫瘤:需要及早控制腫瘤發展。

第二階段(纖維化增生期)

這個時期,頭皮瘢痕正在形成,根據毛囊受損和纖維化的程度不同,若能及時治療,可能還有“一線生機”。這時,一方面除了需要繼續使用前述針對病因的治療外,還要儘可能地減少瘢痕的形成,如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或區域性外用一些具有抑制瘢痕形成的藥膏(如矽酮凝膠等),以抑制區域性的纖維組織增生。但目前臨床上還沒有控制瘢痕十分滿意的藥物。

第三階段(瘢痕形成及永久性禿髮期)

毛囊損害已經無法恢復,新發再生已無可能。有條件的,可以考慮毛髮移植手術進行補救。

脫髮的常見原因,包括遺傳因素、年齡、家族病史、應激或壓力、使用化療藥物、疾病、營養不良、損傷頭髮的行為和習慣等。

脫髮的常見病因:

雄激素性禿髮

目前研究認為,遺傳因素、個體雄激素水平,以及個體對雄激素的敏感性增強等,是雄禿髮病的主要原因。

  • 遺傳:雖然雄禿患者的下一代患病風險會明顯增高,但並非一定患病。
  • 雄激素:人體內的雄激素及其代謝產物,與毛囊細胞上的受體結合後,發生作用,毛囊發生退化,粗黑的毛髮逐漸變成淺色的毳毛(細毛),最終毛囊萎縮消失,毳毛也脫落,導致脫髮。另外,個體對雄激素的敏感性增強,也可導致雄禿。
  • 頭皮微迴圈障礙和真菌感染:頭皮血管的收縮和區域性炎症,可能造成毛囊周圍微迴圈障礙,促進毛髮脫落的物質在毛囊周圍堆積,從而加速毛髮脫落。
  • 精神緊張、壓力大和長期熬夜等行為:如長時間緊張、焦慮、抑鬱、心煩或易怒、熬夜、勞累等不良情緒和行為,可以造成體內促進毛髮脫落的應激激素(如 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的波動,加速毛髮進入休止期,使脫髮加重。

斑禿

  • 免疫系統紊亂:是導致斑禿最重要的原因,以下因素可導致免疫系統紊亂:
    • 壓力大等精神心理因素:睡眠障礙、沮喪、抑鬱、焦慮等引起的精神應激,常會誘發或加重斑禿。另外,熬夜也可能導致斑禿。
    • 疾病:如果患有以下疾病,也會影響人體免疫功能,出現斑禿的可能性會比普通人群高。包括特應性皮炎(遺傳過敏性溼疹)、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白癜風、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徵、糖尿病等。
    • 此外,病毒感染、使用某些藥物、疫苗接種等多種因素,都可能引起免疫功能紊亂。
  • 遺傳:25% 的斑禿患者有家族史。但遺傳只是患病因素之一,與其他多種因素(如壓力大等精神心理因素)共同作用才會發生斑禿。

休止期脫髮

毛髮的生長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生長期、退行期、休止期。新的生長期初期,舊的毛髮脫落,由新生毛髮代替,以此為週期不停迴圈。若大量處於生長期的頭髮,同時提前進入休止期,就會出現毛髮大量脫落。常見原因有:

  • 節食減肥導致營養不良。
  • 藥物:服用降壓藥、抗凝藥、三環抗抑鬱藥、避孕藥等。
  • 壓力大或睡眠障礙等精神因素。
  • 某些疾病導致機體營養消耗增加、營養吸收不良或代謝異常,如重症藥疹、高熱、貧血等。
  • 有過分娩、流產、身體創傷,或接受過重大手術等情況。
  • 季節變換也可能導致休止期脫髮。

瘢痕性脫髮

  • 頭皮外傷:最常見。除一般常見的跌倒外傷、手術等外,幼年時頭皮穿刺輸液時,導致的嚴重頭皮炎症也是原因之一。
  • 反覆頭皮感染:
    • 細菌感染:多見於容易得某些特殊毛囊炎或頭皮癤、癰的人,如脫髮性毛囊炎等。
    • 真菌感染:見於某些種類的頭癬,如持久未愈的黃癬或膿癬,多見於抵抗力較低的兒童,或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的患者。另外,不良的個人或環境衛生也可能引起頭皮感染。
  • 頭皮腫瘤:常見的有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等。主要與長期日晒或環境刺激有關。
  • 免疫功能紊亂: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扁平苔蘚。
  • 假性斑禿:較為特殊的一種瘢痕性脫髮,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頭皮區域性的免疫異常有關。
  • 一些罕見的疾病,如結節病、類脂質漸進性壞死等,也可影響頭皮及毛囊,導致瘢痕性脫髮。

其他原因

  • 營養不良。
  • 物理因素導致的脫髮,如扎頭髮太緊導致的牽拉性脫髮,不能控制地自己強行拔出毛髮(俗稱“拔毛癖”)。
  • 藥物副作用,如化療藥物。
  • 頻繁地燙髮、染髮。
  • 甲狀腺疾病:包括甲狀腺功能減退和甲狀腺功能亢進。

哪些人更容易發生脫髮?

  • 有脫髮遺傳史的人:如果父母單方或雙方脫髮,那麼後代很可能也會脫髮。
  • 患有某些疾病的人:如頭癬、甲狀腺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和甲狀腺功能減退)和狼瘡。此外,嚴重感染和高熱也可引起脫髮。
  • 年齡較大:很多人到 50 歲時都會出現輕重程度不同的脫髮。
  • 使用某些藥物:許多藥物可能引起脫髮,包括化療藥和口服避孕藥。女性停用口服避孕藥 2~3 個月後,頭髮可能會開始脫落。這個過程可能要持續 6 個月,隨後通常自行停止。此外,接種疫苗(特別是乙肝疫苗)、服用抗凝藥、治療關節炎、癲癇、痛風的藥物,也都可能引起脫髮。
  • 接受癌症放療或大型外科手術的人。

雄激素性禿髮(簡稱“雄禿”,舊稱“脂溢性脫髮”)

最常見,可遺傳。表現為特定頭皮部位的頭髮逐漸變細、減少。男女均可患病,青春期後發病。

男性雄激素性禿髮

又叫男性型脫髮,我國患病率約 21.3%。主要表現為:

  • 前額髮際線逐漸往後移,呈現“M”形;
  • 頭頂部的頭髮逐漸稀疏,慢慢呈現“O”形,或形象地稱之為“地中海”形;
  • 最後額部和頭頂部的頭髮可以完全脫落,而枕後(俗稱“後腦勺”)和頭部兩側的頭髮依然存在,呈現為“C”型、“U”型或“馬蹄型”。

女性雄激素性禿髮

又叫女性型脫髮,我國患病率約6%,一般較男性發病晚、程度輕,表現為:

  • 頭髮逐漸稀疏,尤其在頭頂部;
  • 從頭皮中央自前向後,向兩側分開頭髮,可發現頭頂部的分縫變寬,呈現兩頭窄、中間寬的形狀,或者前面寬、後面窄的“聖誕樹”樣的表現;
  • 有時還可表現為一種緩慢發展的瀰漫性脫髮。

其他表現

  • 頭皮多油,這也是雄禿既往被稱之為“脂溢性脫髮”的原因。
  • 頭皮瘙癢,頭皮屑增多,頭皮容易起痘等。
  • 女性患者可能還會伴有月經不調、體毛較多、痤瘡等症狀。

斑禿

症狀

  • 斑禿髮生時,通常沒有特殊感覺,頭皮外觀也沒有紅腫、脫皮等異常表現。可能脫髮前或者脫髮時有瘙癢、頭皮發緊或疼痛的感覺。
  • 斑禿一般都是無意中偶然發現的,如理髮時被理髮師發現,或者梳頭時,自己突然發現頭皮某塊區域內的毛髮快速、大量地脫落,或頭皮上出現一個或數個圓形或橢圓形的禿髮斑。有時,在鬍鬚、眉毛、睫毛等處也可見這種情況發生。
  • 禿髮斑周圍的頭髮通常容易鬆動、脫落,從而逐漸擴大,有時在禿髮斑內,能看到幾根殘存的毛髮。
  • 斑禿髮生時,黑髮比白髮先脫落,或只有黑髮脫落,而病情恢復時,新生毛髮常常先為白色,而後才逐漸變黑。某些斑禿患者發病前可能會出現毛髮變淺、變灰的情況。
  • 斑禿程度較輕時,脫髮斑可能只有指甲蓋大小一塊,或者有多塊大小不等的脫髮斑。斑禿嚴重者,可能所有的頭髮都脫落(稱為“全禿”),甚至全身所有毛髮出現脫落(稱為“普禿”)。

斑禿有以下幾種常見型別:

  • 斑片狀斑禿:這是最常見的斑禿型別,可以單發,也可能多發。
  • 網狀型斑禿:當斑片不斷增多,脫髮區和有毛髮區融合成了密集、多發的禿髮斑,可形成網狀。
  • 帶狀型斑禿(也稱為匐行型斑禿):脫髮區域主要是沿著枕部(頭皮後部)髮際線分佈,看上去是枕部的髮際線上移,還可以累及額部發際線和鬢角。
  • 中央型斑禿:禿髮區域主要集中在頭頂和上枕部,與帶狀型斑禿正好相反。
  • 瀰漫型斑禿:全頭皮的瀰漫性脫髮,均勻分佈或者不均勻分佈,但很難發現明顯的禿髮斑。急性瀰漫型斑禿可在一週至數週內發展至全禿。
  • 全禿和普禿:頭髮全部脫落稱為全禿,包括頭髮在內的全身毛髮(如眉毛、腋毛、陰毛等)都脫落則稱為普禿。(圖)

休止期脫髮

休止期脫髮可能發生在身體任何有毛髮的部位,但由於掉頭髮比其他部位的脫毛更容易被注意到,因此一般懷疑休止期脫髮,都是在掉頭髮數量增多時。表現為:

  • 瀰漫分散性脫髮:即全頭均勻發生脫髮,沒有特定區域,也不會出現某個區域的毛髮全部脫落的現象。
  • 掉髮增多:一般是在梳洗頭髮時,或睡覺醒來時發現有大把頭髮掉落,甚至輕拉頭髮就有好幾根脫落。也有患者發現自己的髮量比從前稀薄。
  • 一般不會出現髮際線後移的現象,頭皮也不會有瘢痕或感染的表現。
  • 有些患者可能有頭皮微痛、敏感等症狀,但無其他明確的身體不適。

瘢痕性脫髮

瘢痕性脫髮患者,除了區域性毛髮脫失外,最典型的特徵是:

  • 脫失區域邊界清晰,與區域性原發病變區域一致。
  • 脫髮的同時,伴有頭皮區域性外觀或形態異常,並可能具有各種各樣的症狀,如早期的頭皮瘙癢、疼痛、紅腫、硬結、糜爛、溢液、流膿等,後期可發生區域性面板變硬、凹陷或增生等。這是瘢痕性脫髮與其他脫髮的顯著區別。

其他

  • 物理因素導致的脫髮:如頭髮收到很大的牽拉力(頭髮扎太緊、不能控制地自己強行拔出毛髮,俗稱“拔毛癖”),或反覆摩擦而脫落。
  • 化療後脫髮:通常在化療後 2~3 周開始脫髮,在化療結束 2~3 個月後,可重新長出新發。

具體方法如下:

  • 積極預防和治療可能導致脫髮的原發病:如頭皮細菌、真菌感染,頭皮外傷等。
  • 避免長期暴晒:日光中的紫外線可以破壞頭皮細胞,誘發面板癌等。所以在需要長時間暴晒時應採取保護性防晒措施,如戴帽子。
  • 避免過度搔抓、刺激頭皮:不要因瘙癢而過度搔抓頭皮。若有頭皮糜爛、潰瘍或有液體滲出時,應及時就醫。
  • 調整心態,緩解心理及精神壓力:放鬆心情,不要讓精神太緊繃,經常進行深呼吸。
  • 規律作息,適當運動:如散步、做體操等。消除精神疲勞,保持精力充沛,每天保證睡眠充足,睡前用熱水泡腳。
  • 均衡飲食,加強營養:平時多吃含鐵、鈣、鋅等礦物質、維生素以及蛋白質的食品,比如富含蛋白質的魚類、大豆、雞蛋、瘦肉等;含有豐富微量元素的海藻類、貝類。
  • 正確洗髮、護髮:每週洗頭 2~3 次,避免過度清洗。保持頭髮清潔,選用對頭皮、頭髮溫和無刺激性的洗髮水,溫水沖洗並按摩;不要過度染髮、燙髮,如果進行燙、染,建議一年不超過 2 次。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