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切除術後內疝: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胃大部切除後醫生將殘胃與空腸對齊縫合,即醫學上所說的吻合,在吻合口後方遺留的間隙稱為吻合口後間隙,其邊緣缺少彈性,若腸管凸入吻合口後間隙,難以自然回覆,就形成胃切除術後內疝,是疝的一種型別。
  • 有外文文獻報道,在接受胃切除術的 6474 例患者中內疝發生率為 111/6474(1.7%);另據國內文獻報道,胃切除術後內疝的發生率為 0.56%~2.18%[1][2]
  • 胃切除術後內疝最主要是因為手術後腹腔臟器解剖改變,導致消化道生理紊亂而引起。胃癌術後腸管黏連、飲食不當、體位的突然變化及肥胖容易誘發胃切除術後內疝。
  • 根據腸管凸入的部位,可分為3型,即輸入袢內疝,輸出袢內疝,橫結腸繫膜裂孔疝等。
  • 胃切除術後內疝最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噁心、嘔吐、體溫升高、尿少等。
  • 目前主要通過手術治療,由於胃切除後內疝發生率較低,早期症狀不典型,常常出現漏診。
  • 若不及時手術治療,隨著病情的發展,可發生休克甚至死亡。

當患者胃切除術後出現持續性腹痛、腹脹、噁心、嘔吐、體溫升高等症狀時,請及時就醫,當患者發生面色蒼白、心率加快、血壓降低、尿少、排黏液血便等症狀時,應立即撥打 120 急救電話或立即就醫。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持續腹痛、腹脹;
  • 反覆噁心、嘔吐;
  • 腹部出現包塊;
  • 多日未排便;
  • 體溫升高,大於 37.3℃,但老年患者體溫可能正常。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面色蒼白;
  • 心率加快;
  • 血壓降低;
  • 大汗淋漓;
  • 尿少(尿量小於 25 毫升/每小時);
  • 排黏液血便。

建議就診科室

  • 急診科
  • 普外科
  • 胃腸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胃切除術後內疝?

當醫生懷疑是胃切除術後內疝時,將通常進行腹部查體及相關檢查來明確該病,若患者各項檢查均出現異常,可行剖腹探查以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腹部查體:可觀察腹部是否有包塊,若包塊出現的時間與腹痛時間一致,需考慮內疝的形成;醫生可進行腹部的按壓,若按壓出現明顯疼痛,需考慮是胃切除術後內疝引起的腸壞死。
  • 血象、血電解質、血氣分析、血澱粉酶:均為抽血檢查,若出現異常,可考慮胃切除術後內疝氣引起的腹腔感染及胰腺炎等併發症。
  • X 線腹部平片或腹部 CT 檢查:無創、簡單方便、費用低,可以提示一些間接徵象幫助診斷胃切除術後內疝。
  • X 線胃腸造影:需經胃管注入碘劑,對胃切除術後內疝的診斷價值高。
  • 剖腹或腹腔鏡探查:為有創性檢查,當以上檢查出現異常,醫生高度懷疑胃切除術後內疝時,可行該檢查確診及治療。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年齡多大了?發病多長時間了?
  • 有哪些表現?疼痛部位在哪?
  • 手術多長時間了?
  • 在哪裡做的手術?為什麼做手術?
  • 術後飲食如何?
  • 術後是否注意休息?有無劇烈活動?
  • 是否對碘劑過敏?
  • 是否自行用藥?效果如何?有沒做過一些檢查?
  • 有沒有甲狀腺及其他系統疾病?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什麼原因導致該病?
  • 可否自愈?
  • 需要做哪些檢查確診?
  • 如何治療?
  • 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什麼原因可能加重此病?
  • 生活中的注意事項?有沒有忌口?
  • 是否會復發?如何儘量避免復發?

胃切除術後內疝患者經手術治療後的日常注意事項與常規術後相同,主要包括生活習慣和方式的改善、有病情變化及時就診等。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術後應注意引流管的通暢,避免擠壓,術後第一天正常量為 300 毫升以內,若過多,應及時告知醫生。
  • 術後護理:縫合傷口需每日換藥,床上期間注意翻身及清潔面板。
  • 術後藥物輔助:術後應注意靜脈補充營養,及適當補充鈣片。
  • 術後飲食:術後 1~3 天需流質飲食,而後逐漸轉為半流質飲食,若患者無不適,大約 2 周後可正常飲食。
  • 術後運動:術後第一天患者應臥床休息,儘量避免下床走動;術後 3 天患者可適量在床邊活動;術後 1 周可恢復正常活動,但動作需緩慢,切勿突然改變體位。
  • 生活習慣:應戒菸、限酒,注意個人衛生和體重管理。
  • 大小便管理:排便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
  • 日常監測:患者應每 6 個月到醫院複查一次,主要複查血常規、電解質及 X 線腹部檢查。

胃切除術後內疝一旦發生往往愈疝愈烈,迅速發生腸管壞死,出現休克,因此早期診斷和剖腹探查是治療關鍵,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治療。

手術治療

  • 腸管復位:即將突入間隙的腸管向相反方向推回,達到復位效果。
  • 切除壞死腸管、胃腸重建:將壞死腸管切除,以另一種手術方式吻合,以達到治療目的。
  • 關閉後間隙:腸管復位後關閉後間隙,防止發生復發。
  • 檢查十二指腸殘端:如果有十二指腸殘端破裂,應作十二指腸造瘻或腹腔內雙套管引流,防止腸管復位後再次出現腹腔感染及中毒性休克。

疾病發展和轉歸[5]

  • 胃切除術後內疝若不能及時診治,可因腸管壞死併發腹腔嚴重感染和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 胃切除術後內疝即使經過有效的治療,仍有較高的病死率。

胃切除術後內疝最主要的原因是手術後腹腔臟器形態、位置的改變,導致的消化道生理紊亂而引起。

胃切除術後內疝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胃切除術不僅製造了異常的吻合口後間隙,殘胃與空腸吻合還使消化道在結構和功能上重建。

胃切除術後內疝幾乎均發生於 BillrothⅡ 式手術,該術式除遺有較大的後間隙之外,其位置改變引致的消化道生理紊亂,是胃切除術後內疝形成的重要原因,具體包括腸蠕動方向改變,胃腸動力方向紊亂,腸道受壓積氣積液加重等等。

哪些人容易患胃切除術後內疝?

有如下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該疾病:

  • 術後腸管黏連。
  • 術後飲食不當:術後飲食過多或食用質硬的食物。
  • 術後體位突然變化:如從臥到立等。
  • 肥胖[4]:當體重指數(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25 千克/米2可增加胃切除術後內疝的風險。

腹痛、腹脹、噁心、嘔吐是胃切除術後內疝的早期症狀,隨著病情的發展,可出現體溫升高、心率加快、血壓降低、尿少等症狀,甚至出現昏迷。

胃切除術後內疝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胃切除術後內疝的常見症狀包括[3]

  • 腹痛、腹脹:輸入襻內疝多表現為上腹部持續性疼痛,腹脹不明顯;輸出襻內疝表現為陣發性的上腹部或上腹部偏左絞痛,腹脹明顯。
  • 噁心、嘔吐:輸入襻內疝嘔吐量較少,而且嘔吐物不含有膽汁;輸出襻內疝嘔吐量大,嘔吐物含有膽汁,膽汁為黃綠色,味苦。
  • 腹部出現包塊。
  • 多日未排便。
  • 體溫升高,大於 37.3℃,但老年患者體溫可能正常 。
  • 心率加快,大於 100 次/分。
  • 血壓降低。
  • 尿少(尿量小於 25 毫升/每小時)。

胃切除術後內疝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十二指腸殘端破裂。
  • 腹腔感染。
  • 中毒性休克。
  • 急性胰腺炎。

胃切除術後內疝是發生在胃切除術後,故胃切除術後患者按照上述術後注意事項執行,可以預防本病。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