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指由多種因素引起關節軟骨纖維化、皸裂、潰瘍、脫失,進而導致以關節疼痛為主要症狀的退行性疾病。常累及骨質、滑膜、關節囊及關節其他結構。
  • 病理特點為關節軟骨變性破壞、軟骨下骨硬化或囊性變、關節邊緣骨質增生、滑膜病變、關節囊攣縮、韌帶鬆弛或攣縮、肌肉萎縮無力等。
  •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好發於中老年人。65 歲以上的人群中,有超過一半為骨關節炎患者。基於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資料庫的結果顯示,我國膝關節症狀性骨關節炎的患病率為 8.1%,女性高於男性。有明顯地域差異,西南和西北地區最高,華北和東部沿海地區較低。農村地區高於城市地區。
  • 原發性骨關節炎病因尚不明確,沒有明確的全身或區域性誘因,其發生與遺傳和體質因素有一定關係。繼發性骨關節炎可發生於青壯年,繼發於創傷、炎症、關節不穩定、積累性勞損或先天性疾病等。
  • 通常根據 X 線改變的 Kellgren & Lawrence 分級:
    • 0 級:無改變(正常);
    • I 級:輕微骨贅;
    • II 級:明顯骨贅,但未累及關節間隙;
    • III 級:關節間隙中度狹窄;
    • IV 級:關節間隙明顯變窄,軟骨下骨硬化。
  • 關節疼痛及壓痛是骨關節炎最為常見的臨床表現,發生率為 36.8%~60.7%。初期為輕度,休息後好轉。晚期為持續性疼痛。疼痛常與天氣變化有關,寒冷、潮溼環境均可加重疼痛。
  • 總體治療原則是依據患者年齡、性別、體重、自身危險因、病變部位及程度等選擇階梯化及個體化治療。基礎治療適合所有患者,病情加重可以選用藥物治療。在基礎治療和藥物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可以進行手術治療。
  •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可導致關節疼痛、畸形與活動功能障礙。輕者影響上下樓梯,重者影響平地行走,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給患者、家庭和社會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
  • 平時應儘量避免不良的生活及工作習慣,選擇正確的運動方式。避免長時間跑、跳、蹲,減少爬樓梯、爬山等。
  • 減輕體重,可以減少關節負擔。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一旦有反覆膝關節疼痛,或膝關節疼痛持續不緩解,建議儘快前往骨科門診就診。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不可逆的慢性退行性疾病,早期干預可以避免關節軟骨快速破壞,延長關節的使用壽命,最大程度的保留關節功能。況且,引起膝關節疼痛的病因錯綜複雜,可以是膝關節本身疾病,也可以是關節外疾病引起。

就診科室

  • 骨科
  • 關節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需要根據患者的病史、症狀、體徵、X 線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做出臨床診斷。

  • X 線檢查:是骨關節炎明確臨床診斷的“金標準”。在 X 線片上骨關節炎的三大典型表現為:受累關節非對稱性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變,關節邊緣骨贅形成。
  • 磁共振檢查(MRI):對於臨床早期骨關節炎有一定價值,主要用於骨關節炎的鑑別診斷。
  • CT:常表現為受累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硬化、囊性變和骨贅增生,主要用於骨關節炎的鑑別診斷。
  • 實驗室檢查:骨關節炎患者血常規、蛋白電泳、免疫複合物及血清補體等指標一般都在正常範圍內。若同時伴有滑膜炎症,可出現 C 反應蛋白(CRP)和紅細胞沉降率(ESR)輕度增高。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目前是什麼症狀為主?出現在什麼部位?已經出現多久了?這次症狀的出現是不是和外傷有關?
  • 哪些情況下症狀會緩解或加重,和活動有沒有關係?既往有沒有類似發作病史?
  • 晨起時候有沒有晨僵,持續時間多長?
  • 既往有沒有關節外傷病史?平時是否會進行體育活動?活動量如何?
  • 既往或現在有沒有服用特殊藥物?

患者可能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沒有外傷走走路就疼了?
  • 接下來該怎麼治療?能不能治好?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要不要吃藥或打針?
  • 我是否需要改變某些生活習慣或運動方式?
  • 手術採取什麼方式?風險如何?大概需要多少費用?
  • 手術以後關節能不能恢復到以前的狀態?
  • 人工關節能使用多長時間?

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基礎。骨性關節炎患者在生活中應注意下列幾方面。

  • 保持正常體重,超重人群應減重[1]。肥胖增加了關節的負荷,每增加 1 千克體重,膝關節將增加 4 千克的負荷。
  • 避免增加膝關節負擔的活動,如長時間跑、跳、蹲、爬樓梯、爬山等[2]
  • 規律鍛鍊,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的加強有助於膝關節的穩定性,並且增強了肌肉“避震”的能力。適度的拉伸鍛鍊有助於保持關節的最大活動度[3]
  • 行動輔助,可以選擇合適的行動輔助器械,如手杖、柺杖、助行器、關節支具等,通過這些輔助器械減少關節負重,可以減輕關節疼痛[4]
  • 關節注意保暖。

膝關節骨關節炎治療目的是緩解疼痛,延緩疾病進展,矯正畸形,改善或恢復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治療原則是依據年齡、性別、體重、自身危險因素、病變程度等選擇階梯化及個體化治療。

基礎治療

對病變程度不重、症狀較輕的骨關節炎患者是首選的治療方式。

健康教育

  • 進行骨關節炎知識的宣教,根據患者每日活動情況,建議患者改變不良的生活及工作習慣,避免長時間跑、跳、蹲,同時減少或避免爬樓梯、爬山等。
  • 減輕體重,可以改善關節功能,減輕關節疼痛。

運動治療

可以改善和維持關節功能,保持關節活動度,延緩關節炎程序。由醫生依據患者自身情況及病變程度指導制定個體化的訓練方案。

  • 低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車、游泳等,可以減輕體重,減少關節負擔。
  • 關節周圍肌肉力量訓練:既可改善關節穩定性,又可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可以徒手訓練,也可以藉助器械,包括等長、等張、等速訓練。
  • 關節功能訓練:指在非負重位下的屈伸活動,以保持關節最大活動度。主要是被動拉伸活動。

物理治療

常用方法包括水療、冷療、熱療、經皮神經電刺激、按摩、鍼灸等,主要作用是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減輕炎症反應。

行動輔助

通過減少關節負重來減輕疼痛。常用輔助器械,如手杖、柺杖、助行器、關節支具等。

藥物治療

根據病情內外結合,進行個體化、階段化的藥物治療。

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

最為常用,包括區域性外用藥物治療和全身藥物治療。建議先區域性外用藥物,尤其老年人。

鎮痛藥物

對 NSAIDs 類藥物治療無效或不耐受者,可使用非 NSAIDs 類藥物,阿片類鎮痛劑,對乙醯氨基酚與阿片類藥物的複方製劑。

關節腔注射藥物

屬於侵襲性治療,增加感染風險。

  • 糖皮質激素:短期緩解疼痛效果顯著,建議每年應用最多不超過 2~3 次,注射間隔時間不應短於 3~6 個月。
  • 玻璃酸鈉:對早、中期骨關節炎效果明顯。
  • 生長因子和富血小板血漿:可參與關節內組織修復及再生,可以對有症狀的患者選擇性使用。

緩解骨關節炎症狀的慢作用藥物

包括雙醋瑞因、氨基葡萄糖等。

抗焦慮藥

應用於長期持續疼痛的骨關節炎患者,尤其對 NSAIDs 類藥物不敏感的患者。

手術治療

手術的目的是減輕或消除患者疼痛症狀、改善關節功能和矯正畸形。

關節軟骨修復術

適用於年輕、軟骨缺損面積較小患者,包括自體骨軟骨移植、軟骨細胞移植和微骨折等技術。

關節鏡清理術

屬於微創手術,兼具診斷和治療的作用。對伴有機械症狀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效果較好。

截骨術

能最大限度的保留關節,通過改變力線來改變關節面的接觸面。適合青中年、活動量大的、力線不佳的單間室退變。包括以下三種:

  • 脛骨近端截骨術。
  • 股骨遠端截骨術。
  • 腓骨近端截骨術。

融合術

融合術後會造成關節功能障礙,現已不作為常規治療手段。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終末期骨關節炎成熟且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包括以下三種:

  • 全膝關節置換術。
  • 單髁置換術。
  • 髕股關節置換術。

疾病發展和轉歸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機理尚不完全清楚,因此無法從根本上去阻止疾病的進展。在疾病發展的任何一個階段都可以加以干預,但無法徹底根治。終末期的最好治療方法是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病情逐漸發展的慢性退行性疾病。最終導致的是關節軟骨的纖維化、皸裂、潰瘍、脫失,從而引起疼痛。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 原發性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多發生於中老年,無明確的全身或區域性誘因,與遺傳和體質因素有一定關係。
  • 繼發性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可發生於青壯年,繼發於創傷、炎症、關節不穩定、積累性勞損或先天性疾病等。

哪些人更容易患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 年齡:年齡是最明顯的危險因素之一,骨關節炎的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
  • 性別:50 歲以上女性骨關節炎多見,與女性肌力不足,女性膝內、外翻鬆弛度比男性大,雌激素不足有關。
  • 肥胖:骨關節炎與體重指數有關,每增加 10 磅(約 9 斤)質量,骨關節炎發生率增加近 40%。減肥可以降低關節炎發生率。
  • 關節超負荷運動:關節活動時,通過膝關節的負荷量為體重的 2~3 倍;膝關節屈曲時,髕股關節承受的負荷可達體重的 7~8 倍。
  • 關節力線異常:正常關節負荷通過脛股關節的中心傳遞。任何原因引起力線的異常,造成區域性負荷增高,最終引起骨性關節炎。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患者臨床症狀和 X 線表現不一定完全吻合,嚴重的X線表現不一定出現嚴重的臨床症狀。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有哪些症狀?

  • 關節疼痛及壓痛:初期為輕度或中度間斷性隱痛,休息後好轉;晚期可以出現持續性疼痛或夜間痛。疼痛常與天氣變化有關,寒冷、潮溼環境均可加重疼痛。關節區域性可有壓痛,伴有腫脹時尤為明顯。
  • 關節活動受限:晨起時關節出現僵硬及發緊感,俗稱晨僵,活動後緩解。關節僵硬持續時間一般較短,常為幾分鐘至十幾分鍾,極少超過 30 分鐘。中晚期可出現關節交鎖,最終導致殘疾。
  • 關節畸形:因骨贅形成或滑膜炎症積液、滑膜增生造成關節腫大。
  • 骨摩擦音(感):由於關節軟骨破壞,關節面不平整,活動時可以出現骨摩擦音(感)。
  • 肌肉萎縮:關節疼痛和活動能力下降可導致關節周圍肌肉萎縮,關節無力。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疾病,原因不明,因此無法完全杜絕或者根治。但是良好的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延緩疾病的進展,還有助於預防發病。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除了年齡和性別以外,多數危險因素是可以預防或控制的。做到以下幾點,可以預防或延緩骨性關節炎。

  • 保持正常體重。
  • 避免長時間做增加膝關節負荷的活動,如跑、跳、蹲、爬樓梯、爬山等。
  • 關節力線明顯異常的患者可以早期行截骨手術糾正力線異常,防止區域性應力增加而導致骨性關節炎的發生。
  • 肌力訓練,增強關節周圍肌力,增強關節穩定性。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