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心包炎: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細菌性心包炎是指當細菌感染胸內組織如肺或胸膜時蔓延到心包,導致心包感染髮炎造成的病症。主要的致病菌有革蘭氏陰性菌、結核桿菌和葡萄球菌。該病還可以通過血液散播,胸部外傷細菌感染等誘發。
  • 目前沒有發病率資料,因抗生素髮展較快,控制感染容易,目前患此病的人較少。但是患該病的病人,如為化膿性感染,其死亡率極高,即使治療後,其死亡率也高達 40%。
  • 細菌性心包炎可由細菌感染如革蘭氏陰性菌、結核桿菌和葡萄球菌等,胸部外傷、胸外手術感染等引起。
  • 細菌性心包炎初期是纖維蛋白性炎症,隨著病程加深,中期轉為漿液纖維蛋白性炎症,最後轉為化膿性炎症。
  • 患該病的患者通常以高熱、寒戰、心跳加快,呼吸困難等症狀。
  • 主要通過抗生素治療,同時外科手術治療清除心包積液作為輔助治療。
  • 細菌性心包炎不治療,可形成縮窄性心包炎,導致心力衰竭,又因細菌感染,引起敗血症或膿毒血癥嚴重者可致死。
  • 施行心包切開術易患心包切開術綜合徵,目前暫無預防方法。

當患者出現高熱、寒戰、意識改變等症狀時,請及時就醫,當患者發生呼吸困難、休克、昏迷等症狀時,應立即撥打 120 急救電話或立即就醫。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高熱
  • 寒戰
  • 意識改變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昏迷
  • 呼吸困難
  • 休克

建議就診科室

  • 心血管內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細菌性心包炎?

當醫生懷疑是細菌性心包炎時,將通過心電圖、24 小時動態心電圖、血液檢查、心動超聲圖、心包穿刺液培養等檢查來確診。

相關檢查具體介紹如下:

  • 血液檢查:抽血化驗體內血液中各項指標,醫生可通過判斷白細胞是否升高來診斷是否是細菌感染。
  • 心電圖:電圖是診斷細菌性心包炎重要的一項具有確診意義的檢查技術。當醫生可觀察除心電圖異常,再結合血液檢查的結果,可以確診該病。該項檢查無創無副作用,操作簡單快捷,費用低。
  • 24 小時動態心電圖:部分患者有時常規心電圖檢查時無異常表現,便可採用動態心電圖檢查,記錄患者 24 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內的心電活動,有助於明確診斷該病。
  • 心動超聲圖:醫生可通過觀察是否有液性暗區來判斷是否有心包積液和估算心包積液量,必要時還可以對心包積液進行定位,指導臨床醫生進行心包穿刺。
  • 心包穿刺液培養:如為細菌性心包炎,穿刺液經培養可發現細菌菌落。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之前有沒有胸部外傷,處理後是否仍有感染?
  • 之前有沒有做過胸外的手術?
  • 有沒有細菌感染但是沒有治療?
  • 之前有沒有從事空氣環境不好的工作?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這個病能不能治好?
  • 如何治療?
  • 治好了對心臟功能影響大不大?
  • 治好了需要注意什麼?
  • 細菌感染會不會復發?
  • 會傳染嗎?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術後應注意手術切口的保護,避免二次感染,及時更換敷料。術後切口可能出現疼痛,是正常現象,但需要注意切口有無分泌物、紅腫等。除此之外,還應該密切監測心率及血壓。
  • 用藥注意事項:嚴格按醫囑服藥,不可覺得自我感覺恢復而減量,抗感染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私自減量導致的復發可引起細菌耐藥,給二次治療帶來困難。用藥期間可出現噁心、嘔吐、乏力等不良反應,一般都可忍受,若症狀嚴重應及時告知醫生。
  • 飲食(術後):術後 1~3 天需流質飲食,而後逐漸轉為半流質飲食,若患者無不適,大約 2 周後可正常飲食。
  • 飲食(非手術):飲食均衡,多吃水果蔬菜等高纖維食物,多吃雞蛋、大豆等高蛋白質食品,注意飲食清淡。
  • 大便: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大便,多食水果及高纖維素食物。
  • 運動(術後):術後第一天患者應臥床休息,儘量避免下床走動;術後 3 天患者可適量在床邊活動;術後 1 周可恢復正常活動。
  • 運動(非手術):日常患者應加強鍛鍊,選擇游泳、慢跑、羽毛球等中強度有氧運動,每次運動不超過 30 分鐘為宜,每週運動 3~5 次。
  • 戒菸、限酒、戒辛辣、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吸菸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應戒菸。每日飲酒不應超過 1~2 份標準量(1 份標準量為啤酒 285 毫升,紅酒 100 毫升,白酒 30 毫升)。

細菌性心包炎可通過大劑量抗生素控制,輔以外科心包切開術引流,清除心包積液,達到治癒該病的目的。

藥物治療

抗生素的選用主要在於確定是何種細菌感染,通過對心包腔抽取的心包積液做細菌培養並鑑定菌種,通過藥敏實驗篩選敏感的抗生素,然後大劑量應用對細菌敏感的抗生素治療。

革蘭氏陰性菌用藥

  • 氨基糖苷類:如鏈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等。
  • 喹諾酮類藥物: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等。
  • 頭孢 2、3、4 代:頭孢克洛、頭孢曲松、頭孢吡肟等。

手術治療

心包切開術:切開心包對心包積液進行充分引流,避免積液過多或膿性積液包裹發展為縮窄性心包炎,同時清除心包積液的細菌,防止在心包腔繼續大量繁殖。經心包切開術引流後,患者可能患心包切開術後綜合症,目前暫無預防方法。

疾病發展和轉歸

細菌性心包炎在抗生素為廣泛應用時死亡率很高,但隨著當今抗生素應用和發展,患該病的機率很小。

  • 患細菌性心包炎後,若不接受正規治療,細菌性心包炎可發展為縮窄性心包炎、心肌損傷、敗血症等症狀,輕者影響心功能,出現心悸、呼吸困難、咳血等心力衰竭的體徵,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重者因敗血症膿毒血癥死亡。
  • 經過正規治療後,大部分患者都能治癒,經抗生素治療後一般都能控制細菌感染,能夠恢復正常的生活。
  • 經心包切開術引流後,患者可能患心包切開術後綜合症,目前暫無預防方法。

細菌性心包炎常見病因主要是膿胸或肺部感染時,沒有及時有效控制感染,導致細菌蔓延到心包,侵犯心包導致的炎症。

細菌性心包炎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膿胸:膿胸是細菌性心包炎常見的原因之一。當細菌侵犯胸膜腔時,產生了大量的滲出液積聚於胸膜腔內,積液中的細菌向心包蔓延,導致細菌性心包炎。
  • 肺炎:肺炎是細菌性心包炎的另一個常見原因之一。一般為鏈球菌感染肺部,感染沒有得到及時的控制,導致胸膜腔產生積液,積液中的細菌侵犯心包可導致細菌性心包炎。
  • 膿毒血癥、敗血症:細菌性心包炎可繼發於敗血症和膿毒血癥。

哪些人容易患細菌性心包炎?

有如下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細菌性心包炎:

  •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免疫力低下的群體抵抗力較差,被細菌感染後免疫系統不能有效殺死病原體。

有如下可改變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細菌性心包炎:

  • 炎症:如紅斑狼瘡患者、結核病患者、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等。
  • 外傷:如肋骨骨折,導致細菌侵犯胸膜腔。
  • 部分職業病:如矽肺、矽肺、石棉肺等。
  • 藥物過敏:異煙肼、苯妥英鈉、普魯卡因胺等藥物過敏。
  • 敗血症、膿毒血癥:敗血症和膿毒血癥。

寒戰、高熱、呼吸困難、心動過速、頸靜脈怒張等是細菌性心包炎的主要症狀。

細菌性心包炎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寒戰、高熱:患者腋下溫度高達 39 度以上,同時又感覺到很冷。這是因為當細菌感染髮展為膿毒血癥時,血液中充斥著大量的毒素,破壞了人體冷熱調節機制,同時免疫系統通過升高體溫增強抵抗力,因此出現了體溫升高寒戰並存的體徵。
  • 呼吸困難:感覺呼吸費勁、吸氣不足,呼吸頻率、節奏加快,呼吸深度變淺。
  • 頸靜脈怒張:正常情況下,頸靜脈不顯露;當頸靜脈怒張時,可明顯看到頸靜脈充盈、膨脹突出於面板表面,用手可以摸到明顯突出的輪廓。
  • 心動過速:心跳每分鐘超過 100 次。

細菌性心包炎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心包填塞:當細菌侵犯心包時,免疫系統在抵抗殺滅細菌時,一開始有纖維蛋白漿液滲出,隨著病程加深,大量的積液壓迫心臟,使心臟不能正常收縮舒張,造成這種現象就叫心包填塞。
  • 縮窄型心包炎:細菌在侵犯心包時,因為炎症導致心包增厚、粘連,是心包腔縮小或消失,使心臟不能正常收縮舒張。
  • 假性室壁瘤:當細菌性心包炎沒有及時控制,細菌繼續侵犯心臟,導致心肌細胞壞死,高壓血流衝擊壞死的心肌細胞,導致心臟破損,血液漏至心包腔間隙,在心包腔隙形成的血腫與纖維化的心包形成假性的室壁瘤。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少抽菸,儘量不做引起肺部疾病的工作。
  • 平常注意預防感冒,如遇感染,應及時就醫控制感染。
  • 注意出行安全,避免各種外傷導致細菌入侵血液或感染組織。
  •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嬰幼兒和老人,儘量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